但当前的高校受传统发展观和功利取向的影响,过分强调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适应,虚化了对政治方向的引导,弱化了对不良文化的批判,忽视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引领社会进步,推动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功能。......
2023-11-28
第三节 融合的目标、难点与方略
高校合并,有实质性的合并,也有形式上的合并,后一类合并意义不大,还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高校实质性的合并,从总体上说有利于理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高校的整体实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是,合并的效果因校而异,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影响合并效果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实质性融合,尽快实现合并高校的实质性融合,是今后完善和巩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工作。
一、融合的目标
高校实质性的合并,重点是要解决规模效益、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和学校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不过,合并以后这些问题并不会自然解决,而是要在实质性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合并高校的实质性融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层次,不可能一蹴而就。
1.“五统一”是实现合并高校规模效益的基础,是实质性融合的基本目标。将规模小的高校合并成规模大的高校后,并不等于规模效益必然提高。衡量规模效益提高的重要指标,是在培养质量不变的前提下生均成本的下降。如果合并高校只是形式上的拼合,并未成为实质性的统一体,参与合并的学校仍然各自为政,办学资源没有优化重组,教育投入要素和产出过程得不到有机整合,不仅不能提高规模效益,甚至可能导致生均成本的提高和培养质量的下降。因为高校合并致使组织规模扩大,导致管理系统复杂化,会增加管理环节,加大管理内耗。质量问题,更是许多合并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合并高校的重视。如果规模扩大而质量下降,就根本谈不上规模效益了。因此,高校合并不能搞“松散的联盟”,必须实行学校主体统一、组织机构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办学经费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这是高校实质性合并的基本目标。
2.“五融合”是形成合并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是实质性融合的理想目标。就影响合并高校办学实力和未来发展的因素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五融合”,即办学思想的融合、学科的融合、教职工的融合、办学资源的融合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合并高校追求的不只是量(规模)的扩张,关键是质(水平)的提升。“五统一”可以实现合并高校扩大规模的预期目标,达到“1+1=2”的目的。但是,这还不是高校合并的理想目标。理想目标是要通过实质性融合,放大合并高校的功能,达到“1+1>2”的目的。这种实质性融合应该是足以影响整体功能的关键因素的结构性变化。办学思想的融合是实质性融合的前提,重点是要在办学理念方面达成共识,做到齐心协力。教职工队伍和办学资源的融合,是表面的融合,它们都要围绕学科融合进行。学科融合是龙头,是深度融合,目的在于优化学科结构,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实质性融合的最高表现,是核心融合,只有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合并的痕迹才能最终消融,实质性融合才有了牢固的根基。
二、融合的难点
高校合并要经过体制改革到实质性融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体制的改革是由政府主导、由高校通过行使行政权力来实现的。体制上的改革相对比较容易,但高校体制改革后并不会马上实现实质性融合。实现实质性融合,单凭行政手段无法达到目的。因为现实中的高校合并既关系到利益调整、权力分配、人事变化等敏感问题,也涉及教育发展规律、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学校科学管理和人的心理文化结构等科学性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形成一些有形或无形的障碍,产生错综复杂的矛盾,出现融合中的梗阻,致使高校合并以后长期磨而不合,甚至由“磨合转变为磨擦”。突出的有以下一些难点:
1.理念差异影响办学思想的统一。办学理念是对办学活动的理性认识。每一所高校因其学校类型、隶属关系、服务面向、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惯性。对于任何一所参与合并的高校来说,由于办学理念上的路径依赖作用,要改变经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办学理念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高校合并后,原来各校不同的办学理念还会在较长时期内相互碰撞,对事关高校建设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难以形成共识,从而影响领导层的决策质量和效率,丧失学校发展机遇,降低学校的凝聚力。不同的办学理念在教职工中派生的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学校决策、贯彻执行的程度和效果,加大实质性融合的难度。
2.利益冲突妨害教职工的心理认同。高校合并是力度最大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联合办学的最高形式,必然带来相关各方利益的调整,而改革中的利益调整不可能是均衡得利,而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工资、福利、奖金等利益方面,可能会有升有降,或者是相对差距拉大;在人事安排、权力分配方面必然会有上有下,有大有小;在资源分配上,也会有轻重缓急,有多有少。这固然属于正常情况,但是,与个人利益期望出现较大差距时,会有一部分人产生心理失衡,强化怀旧情结,产生抵触情绪,对高校合并的成效不予认同,心理上仍按合并前的格局划分彼此,貌合神离,严重影响教职工的实质性融合。
3.传统壁垒阻碍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的综合化不仅在于多学科的优势或者说学科门类齐全,更重要的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相互促进。一些高校通过合并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架势,而合并后的学科之间缺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并没有达到综合化的理想目标。在学科融合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摆放着传统壁垒的障碍。一是僵化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对学科专业实行严格管理,学科专业目录修订滞后,高校长期以来缺乏调整学科、设置专业的自主权。二是传统组织建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组织主要是以传统的学科为基础划分和设置的,虽然通过合并,为学科交融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按学科群重新组建后的二级学院为学科融合又产生了新的壁垒,学科沟通和融合较为困难。三是原有政策导向的偏差。原有政策在学位点建设、项目申报、成果评奖、职称评定、学科专业评估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交叉学科的席位,教师缺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积极性。四是学科“文化圈”的束缚,不同学科形成具有特定学科背景的“文化圈”,该“文化圈”内人的共同语言和行为方式常成为与“圈”外人交流与认同的障碍。
4.多校区办学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高校合并以后,规模偏小的问题普遍得到解决,但是,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的问题却并没有因合并而自然好转。许多合并高校在合并后呈现“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给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管理效率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少则两个校区,多的七八个校区,有的校区之间还距离较远。这样,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受到极大的限制。即使学校管理者主观上力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因地域、归属关系和原有“大而全”、“小而全”的办学体制等原因形成的固有隶属性,成为多校区高校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障碍。
5.校园文化重构任重道远。校园文化是通过高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术风气、管理风格、群体氛围、景观布局、建筑设施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文化。合并前各校文化形成于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内,校园原有的地域特征、人员构成、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学习内容、生活节奏等都赋予校园文化一定的特色。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特别是其内在的、本质的核心部分和底蕴更不容易变化转移。不同组织文化的差异性不仅不会在组织合并后自然消融,还会在组织内部互相排斥、碰撞、激荡。高校合并中的人事安排、学科调整、资源重组固然不容易,而校园文化的整合与重构更难。合并高校实现校园文化融合,需要在文化的识别与选择、扬弃与保留、整合与重构等方面做艰巨而长期的工作。(www.chuimin.cn)
三、融合的方略
1.熔铸办学理念,统一指导思想。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办学理念是高校精神层面的内容,体现了办学活动主体在对办学规律把握基础上的价值追求。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既有历史渊源的沿袭,也有时代价值的反映;它在实践功能上既指导具体办学实践,更指向未来发展。对于合并高校而言,在学校定位、发展目标、培养模式、办学特色、治校方略等重要问题上尽快形成统一的观念并达到理性的自觉,是推动实质性融合的思想基础。合并高校办学理念的融合与形成有几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依附追随式,这适用于以名校为主体进行合并的高校,其它参与合并的高校融于该主体之中,办学理念主要依附追随该名校已经形成的理念。二是整合升华式,两所或若干所办学实力基本相当的高校合并,原各校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要在综合、概括、提炼的基础上,凝结出升华的办学理念。三是塑造重铸式,对于那些参与学校较多且原有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大的合并高校,应根据合并后的内外部条件和时代要求,在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塑造铸就自己新的办学理念。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融合形成办学理念,在融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注重不同学校师生员工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让每一个合并高校的成员在参与中接受新的办学理念,产生思想、意识和观念上的认同。
2.统筹战略规划,优化学科结构。
美国学者彼特森认为,战略规划有助于组织发展方向明确化和组织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对于合并高校而言,加强战略管理,用规划的手段统筹高校合并以后的融合与定位、建设与发展等重大问题尤其重要。学科是高校办学的基本元素,高校的发展取决于学科的发展。在高校战略规划中,学科发展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合并组建的高校,一般都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或综合性的转变,这是实施学科调整、加强学科建设的良好机遇。一要合并同类学科,消除学科专业的重复设置。二要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打破原有学科的壁垒,努力促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管相济,使高校形成多学科融合共生、新兴学科茁壮生长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三要突出特色学科的建设,在合并调整中集中优势资源,举全校之力,重点建设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人优我特”的优势学科。四要加强传统学科的改造和提升,合并高校的学科发展不能走现在有什么今后就发展什么的道路,应该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来确定形成学科的优胜劣汰机制。
3.加强整合管理,突破校区界限。
对于合并后不得不实行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必须加强整合管理。要树立一所高校的管理理念,通过一定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技术,整合各校区形成一个整体,使合并高校以整体的形象和姿态面对社会。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不同的高校可因校制宜。目前实行的多校区管理模式可概括为三种。一种是“条条管理”的模式,即各校区以学科为基础设置若干学院,这些学院直接由校部管理。这种模式适合相距较近的多校区管理。第二种是“以块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即各校区具有相对完整的与校部对应的管理机构,行使较大的办学自主权。这种模式与美国“大学系统”中的分校管理模式相似,适合规模巨大、相距较远的多校区管理。第三种是“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即校区的各学院是独立的管理实体,直接受学校领导,同时在各校区设有管理公共事务的校区管委会,配合学校职能部门协调所在校区跨学院、跨单位的工作。不管是采取哪一种管理模式,都必须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并校初期不能权力太分散,适度集中有利于推进实质性融合。从高校办学的历史经验和合并高校的实践看,解决多校区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实现校区置换、集中办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营造多学科交融的高校氛围,实现最佳的办学效益。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所说的“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单校区是福,要尽量避免多校区的局面。即使不得已有了多校区,也必须集中力量建设一个主校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4.再造组织结构,融合干部队伍。
合并高校必须打破原有组织的结构,经过结构设计再造组织,实现新的平衡与融合。组织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内部的层次划分、机构设置和职权界定。高校合并以后,办学规模扩大,组织管理难度增加,但内部管理必须通过增加管理层次、增设管理机构解决问题。高校是学术机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才有利于实现学术民主和管理参与,也有利于组织内部的横向沟通与融合。规模大的学校一般实行校、院、系三级建制,管理重心放在学院为宜。在机构设置上,学校职能处室不必追求与政府主管部门上下对口,而应按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将过去划分过细而职能相近的处室归并设置为综合性的管理部门。在教学科研组织方面,应组建一些跨学科的教学科研组织。同时,还要组建学术事务管理组织,改变过去重行政管理轻学术管理或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的弊端。干部融合的关键是校级领导班子的融合,主体是中层干部的融合。实践证明,以平衡照顾的办法解决干部问题不仅不利于促进合并高校的融合,反而会为融合造成障碍。因为维系组织结构稳定的主要力量来自组织网络的结点,在高校组织内部则是处于各级关键岗位上的管理干部,照顾性安排干部造成的不公平会影响整体的不平衡。对促进干部融合起根本作用的是形成一种以事为先、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5.塑造大学品牌,凝聚师生员工。
大学的品牌就是大学的名气。它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带来有形的资源。大学的名气是学科水平、教师水平、学生质量、科技贡献等方面在国民心目中的综合反映,一般要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在高校合并时,应尽量保留历史悠久、知名度大的校名作为学校的品牌;合并后更名的高校,则要致力于品牌的塑造。塑造大学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在外显的形象标识、内在的质量品质、深层的精神文化等不同的层面上展开,还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合力打造。合并高校的校标、校徽、校训、校歌等形象标识要尽快统一,并要广泛动员师生员工参与征集、评选和宣传、使用。品牌的背后是质量品质,包括培养人才的素质、科研成果的档次、服务社会的能力等等。把教职工的积极性调动到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上去,是大学塑造品牌最重要的工作。合并高校要想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应该走“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显名气”的路子,在学科、人才品质、管理、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方面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特色的形成是学校传统自然积淀和办学主体刻意追求的共同结果,它的最高境界是形成独特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深厚根基,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就像“民主”与“科学”精神召唤一代又一代学人心向北大那样,合并高校形成的大学精神必将把师生员工凝聚在同一面旗帜下,为本校的发展不懈努力和贡献出毕生的力量。
有关合并高校全面融合与科学发展研究的文章
但当前的高校受传统发展观和功利取向的影响,过分强调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适应,虚化了对政治方向的引导,弱化了对不良文化的批判,忽视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引领社会进步,推动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功能。......
2023-11-28
第一节合并高校的发展观念发展战略的制定,必然要受一定的战略观念的支配。战略观念是高校进行战略管理的具有统帅性的观念。“十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100万人,每年有数百万人需要接受再就业培训。对合并高校而言,“九五”期间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学校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有的高校增强了师资队伍力量,有的完善了学科结构,有的提高了办学层次,有的确保了教育经费,有的还拓宽了办学渠道,等等。......
2023-11-28
第一节学科融合合并高校在合并后初期,一般是把机构及人员的调整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些调整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做好,这对实现合并办学的目标必不可少。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应充分考虑学科融合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的战略决策来解决各种问题,导致了新的跨学科研究不断出现。因此,学科的融合要以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为前提。......
2023-11-28
它指教育部所属高校、中央各部委所管理的高校及地方政府部门所办高校内部合并。这种合并因参加合并的高校同属教育部,合并后其投资渠道和管理机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学校合并的外部环境不变,难度较小。......
2023-11-28
第五节融合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高校的合并重组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高校合并基本告一段落,融和与发展则成为合并高校的工作重心。故以融合促发展、在融合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成为合并高校改革中的又一条指导思想。改革是促进学校内部融合和科学发展的动力和途径。......
2023-11-28
国家包办了高校的“原料”采购、“生产”管理,以及“产品”分配等各个环节。合并高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应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积极地面向国际开放,实现办学的国际化。地方化和国际化构成开放办学的两极,这是合并高校走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023-11-28
当前,争创“一流大学”已成为众多大学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不仅如此,在对大学的排名中,取多少名次确定为一流大学,也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虽然如前所述,这些有关“一流大学”的提法具有模糊性的一面,但作为大学的办学者,必须根据可参照的标准,使发展战略目标清晰而准确。......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