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影响

【摘要】: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更是全面性的,图书馆的工作方式、服务方式、组织形态、馆藏发展、人员角色以及运作方式等都受到强烈冲击。

第四节 网络环境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冲击

20世纪中期以来,传统图书馆就处于不停的变革之中。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更是全面性的,图书馆的工作方式、服务方式、组织形态、馆藏发展、人员角色以及运作方式等都受到强烈冲击。稳定了相当长时间的图书馆组织文化也处于调整和变革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图书馆组织认识方面,传统图书馆对网络技术上表现出积极接受并全力推广的态度。这一点可以从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图书馆的现代化步伐看出。以OCLC的发展为例,OCLC创建于1967年,开始只是美国俄亥俄州54所大学图书馆的联盟。1977年,OCLC才开始向俄亥俄州以外的图书馆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OCLC得到迅猛发展。1996年,利用OCLC产品和服务的用户有64个国家和22 209个图书馆,到1998年,图书馆的数量已达26 249个。到1999年为止,加盟OCLC的图书馆猛增到33 614个,3年内增加了51.4%。OCLC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发展速度,说明了世界各国图书馆对网络技术的积极推广态度。

再以我国高校图书馆为例,1994年我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开通,随后,大批高校图书馆进入网络。至上世纪末,CERNET网已经接纳了300多所高校图书馆。依托CERNET网,我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在1999年正式投入运行。从此,进入“211工程”的学校图书馆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电子资源导航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新技术对图书馆界来说,也升起了阵阵迷雾。人们开始怀疑图书馆会不会消亡,未来的图书馆将会是什么样?如果说在网络时代以前,图书馆员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不自信,那么网络时代到来以后,图书馆组织也对自己的前途有些焦虑和不安,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组织采取了一种积极的态度,那就是尽力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对新技术也渐渐滋生出一种图腾式的崇拜。同时,网络时代的图书馆的馆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但新馆藏观念遭到图书馆传统组织文化的抵制,大多数图书馆在藏书方面仍然以纸质图书为主,对文献传递等馆际互借活动仍然有所疑虑。但网络技术已经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网络技术对图书馆组织的目标发生了以下影响:技术应用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主导思想;传统馆藏观念受到强烈冲击;资源共享从理念走向现实。

第二,在图书馆的决策模式方面,图书馆组织的金字塔结构在网络环境下日益显现出僵化、缺乏灵活性的弊端。图书馆处于变化多端的环境中,组织必须能够随时增添新的功能和服务方式,如果仍然以层层汇报方式来沟通,用高层决策模式来应对不停变化的工作,传统的决策模式将会使网络技术的运用效应大打折扣。为了适应网络环境,图书馆的决策模式必须变革:组织应该提倡参与式管理;组织内部必须具有纵横沟通的渠道;组织应该具有弹性和灵活性。(www.chuimin.cn)

第三,在对图书馆员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方面,由于网络环境要求图书馆员成为通才,因此,图书馆对一个好馆员的定位再不能仅仅是按时上下班等要求,而必须以能力和工作效率为导向,应该鼓励发展能力,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组织和个人二者都得到发展是图书馆在新环境下更为现实的管理策略,那种依赖监督,把员工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的管理方式已经过时。图书馆应该改变对员工的不信任方式,提倡组织和个人共同发展的“双赢”式管理。网络环境对馆员评价和管理制度方面的影响是:好馆员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应该建立提倡个人发展的组织文化,融合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目标,提倡自我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第四,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员的形象塑造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由于信息的存取方式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导致图书馆员角色多样化。仅仅作为文献的保管者和传递者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图书馆员在新环境中必须充当网络导航员、信息专家和信息素养教师等角色。因此,对图书馆员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员应该成为通才,学习能力是图书馆员的基本能力。

第五,在图书馆的人际关系方面,网络环境改变了图书馆内部沟通方式和与读者互动的方式,员工们经常通过网络相互联络:但网络的利用并没有减少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人情取向在图书馆中仍然盛行。但由于团队越来越成为图书馆常见的组织形式,因此,图书馆对员工相互之间合作的要求大大提高,合作和协调成为图书馆员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