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5月,法国工人党在市镇选举中获得重大胜利。提纲完成后分发给全国各农业地区的社会主义团体和农村的积极分子。为了更好地争取农民,1894年9月14-16日在南特举行的法国工人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讨论了如何修改马赛土地纲领的问题。拉法格提出了土地最终归为国家所有的设想。其中有一部分在别的国家已经实现,其他各条也是不必使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什么特别损害就可实现。......
2023-11-28
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希法亭提问道:“卡特尔的限界究竟在哪里?”他的回答是:“对卡特尔来说,绝对的限界是没有的,不如说存在着不断扩大卡特尔的倾向”,结果“就会产生一个总卡特尔。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由一个主管机构有意识地加以调整,这个机构决定一切生产领域的生产规模”。到那时,货币将失去作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将消失,而全部产品的一部分由卡特尔“分配给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其余部分归卡特尔随意使用”。希法亭认为:“这是得到有意识调整的对抗形态的社会。”(91)希法亭在这里指出了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他论述了金融资本必然要采取帝国主义政策,而“只有帝国主义才使资本主义本身所意味着的那种革命一般化,从而也使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一般化”,也就是说必然导致战争的发展和“革命风暴”。但是,无产阶级在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既不能采取命定主义的态度,“放弃它对帝国主义和战争的敌意”,等待革命自然而然地发生,也不能因为帝国主义政策归根到底会促进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就去“支持这种态度”。相反,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只有从反对这种政策的不断斗争中才能产生,因为只有到那时,无产阶级才能成为这种政策必然导致的崩溃的继承人”。(92)希法亭认为,金融资本的“社会化职能”使克服资本主义变得非常容易。“一旦金融资本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只要社会通过自觉的执行机关即被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国家占有金融资本,就足以立即获得对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的支配权”,并通过它们来控制其他产业,这就使“社会主义政策的最初步骤非常容易进行”。(93)金融资本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更加容易。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已经把自己的权力集中到尽可能高的程度时,伟大的社会变革才能发生,这是一个历史规律”,(94)而金融资本正处在这个时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是力图削弱国家政权的力量,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与此相反,金融资本“所希望的不是自由,而是统治”,它需要政治上强大的国家,保证国内市场,加强对日益增长的工人阶级力量的镇压,并把整个世界转变为自己的投资场所,推行扩张政策和吞并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权力同时意味着政治权力,对经济统治的同时也提供了对国家政权的权力手段的支配。经济领域中集中程度越高,对国家的控制是不受限制”,(95)而“资本家阶级这样直接地、毫无掩饰地和公然地占有和利用国家组织为自己谋利的情况,就会使无产者认识到夺取政权是自己首要的和切身的利益,迫使每一个无产者为夺取政权而努力”。(96)金融资本所起的作用是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它在增强自己的权力的同时也加强了被统治者的力量。后者表现为“潜在的力量”,但在革命时期就会被证明为实际力量。另一方面,垄断也打击了中间阶层,包括职员和工商业的中产阶层。“战争的危险加强了军备和赋税负担,最终促使生活日益受到威胁的中间阶层加入无产阶级的行列。”总之,“作为资产阶级最坚决的敌人的无产阶级,得到其他阶级的支援”,能够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摘取果实”。(97)无产阶级对金融资本和帝国主义政策的回答就是“社会主义”,即生产的组织化以及对经济的自觉调节。到了金融资本阶段,“社会主义不再是遥远的理想,甚至不再是仅仅对‘当前要求’发生决定性影响的‘最终目的’,而是变成了无产阶级直接的实际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98)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一书的最后说:“金融资本,在它的完成形态上,意味着经济的或政治的权力在资本寡头手上达到完成的最高阶段。它完成了资本巨头的独裁专政。同时,它使一国民族资本支配者的独裁统治同其它国家的资本主义利益越来越不相容,使国内的资本统治同受金融资本剥削的并起来斗争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越来越不相容。在这些敌对的利益的暴力冲突中,金融巨头的独裁统治将最终转化为无产阶级专政。”(99)
总的说来,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作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理论分析”。(100)希法亭在这里把“资本主义发展最新阶段”叫作金融资本的时代,而没有将其直接叫作“帝国主义”。考茨基对此持不同看法,他反对把金融资本阶段看作帝国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至于将资本主义新时代叫什么并不重要,名称并不影响问题的实质。列宁在批判考茨基时说道:“考茨基挑起的那种字面上的争论,即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应该叫做帝国主义还是叫作金融资本的阶段,是毫无意义的争论,随便你怎样叫都是一样。”(101)虽然希法亭的分析具有一定缺陷,但是他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它以金融资本作为标志。希法亭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结论。
除了上述几位理论家外,普列汉诺夫也是比较早注意到时代特征变化的理论家之一。他从1890年末开始,花了10年时间,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即工业与商业中垄断的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102)普列汉诺夫较早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垄断现象的出现,他认为垄断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尖锐化。他批驳了卢塞关于美国的垄断具有人为的偶然性的观点,指出垄断是工业发展的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结果。他批驳了马克罗斯基关于托拉斯有助于保持工业的稳定、使工人有可能间接地分沾“联合为一个辛迪加的企业利润”的观点。普列汉诺夫认为,托拉斯过渡到生产的社会管理本身,必须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在缺乏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这种过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比它带来的益处要大得多。
时代的变换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提到了首位。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当时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的研究,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他们分析了矛盾运动的趋势,形成了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学说,明确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回答了时代所提出的新的实践课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应时而生,也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具有特定内涵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宏观背景成为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生存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的历史舞台。它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它存在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就在于着力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以时代的要求为己任,使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这是马克思主义及其追随者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帝国主义新时代的新变化有所关注,特别是对金融资本的特点及后果的认识十分深刻。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帝国主义的论争,并非关系到是否承认帝国主义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究竟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究竟怎样看待无产阶级革命在这样时代中的意义、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是日渐缓和还是不断加剧的问题。总的说来,第二国际理论家并未从经济必然性角度来认识帝国主义的实质。虽然他们提出了帝国主义消亡的命题,但并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任务。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新时代的特点,并没有准确抓住和解决无产阶级实践所面临的紧迫课题。他们都没有从总体上考察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新现象,没有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已进入一个性质崭新、最高和最后的发展阶段,没有深入分析并揭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及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因此,在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新历史时代的分析上,他们便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103)他们都把“帝国主义”看作资产阶级国家为了托拉斯工业的利益而实行的一种侵略性掠夺政策的特征,而不是将其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实际上忽视了帝国主义作为一种国际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因此,他们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已讨论过的有关工业垄断趋势理论水平上,他们对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结合这个现象的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没有从这一现象中得出资本输出的新的作用的结论,没有得出资本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而进行斗争的意义的结论。这一失误集中表现在考茨基所提出的“超帝国主义论”。因此,第二国际理论家对于日益迫近的帝国主义战争必然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形式的转变必然重视不够;对于革命动力和对象的重大变化必然估计不足。拉法格曾断言,战争在当时发生的可能性极小甚至不可能发生。第二国际理论家不可能把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更不能像列宁一样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他们还谈不上去积极指导革命,最多只能是顺应革命形势,梅林就是如此,更有甚者则蜕变为革命的叛徒,如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
第二国际所处的时代是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对于世界历史的这一演变的看法,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各派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原则分歧。第二国际及其成员党的领导人,包括马克思主义者、改良主义者、机会主义者,都承认上述演变,甚至认为,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必将为社会主义开辟广阔的前景。因此,第二国际关于帝国主义的论争,并非是是否承认帝国主义、要不要搞社会主义的分歧,而是在帝国主义演变时期工人阶级能否立即将社会革命提上实践日程的意见的对立。围绕着伯恩施坦提出的关于运动和目的的论争,1914-1916年,布哈林、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同考茨基“超帝国主义”的论争以及希法亭等人关于“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和世界革命前景的论述等等,都集中地反映出上述意见的对立。按照伯恩施坦和考茨基、希法亭的看法,帝国主义这一新的经济政治现象,确曾造成甚至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仍然有能力去解决、排除这些矛盾,资本主义显示出应付包括世界大战在内的严重危机的强大生命力和长期的稳固性。因此,无产阶级的任务,不是马上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应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进行必要的改良,并充分地利用资产阶级民主以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社会。卢森堡、列宁等人则认为,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空前激化,造成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全面危机,使社会革命提上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日程。据此,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国际工人阶级的任务,就是与只搞改良不搞革命的机会主义者彻底决裂,迎接和投入业已成熟的世界革命,推翻国际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帝国主义战争期间尤其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欧洲范围内确曾出现过革命高潮,世界革命的胜利似乎指日可待。然而,为时不久,除了苏俄在重重危机中得以保存下来外,北欧、中欧、东欧国家的工人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列宁后来也承认,原来对世界革命的前景,作了过于乐观的估计。他在1920年秋就明确地指出,革命的第一个浪潮已经过去,第二个浪潮还没有到来。无产阶级的任务,并不是马上进行革命,而应团结、集结各国社会主义的力量,结成国际工人阶级统一战线,以粉碎资产阶级和法西斯势力的进攻,捍卫工人阶级当前的经济、政治权益。“历史的进程表明,伯恩施坦、考茨基、希法亭等人对资本主义生命力和世界革命的条件与前景的估量,是符合客观实际的。”(104)综观第二国际理论家活动的整个时代,应该说,是一个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革命条件又尚未成熟的时代,也是社会主义在特定条件下,已在一国首先胜利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时代,即弱小的社会主义同仍然强大的资本主义并存、共处、竞争的时代。摆在国际工人阶级面前的任务,不是马上进行革命的发动,而应通过一切必要的改良,来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并积极地进行长期的工作,宣传、组织、动员、教育、锻炼工人阶级,为将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作必要的准备。从这种时代和任务的特点出发,就不能把第二国际称之为机会主义国际。相反,第二国际在它存在的绝大部分时间内所开展的活动,是符合时代需要和斗争要求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第二国际为革命的国际。第二国际所面临的问题之广泛,所迎接的挑战之尖锐,所应处理的矛盾之复杂,为整个国际史所罕见。这种转折时期的历史特点,反映到第二国际及其成员党内,形成了思想十分活跃、论争极其激烈、理论空前繁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第二国际为后世留下了历史转折时期如何开展国际工人运动的宝贵经验。从广阔的时代和历史环境中,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经验,对于了解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对于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纵览10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当时代变换时,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种。第一,借口时代发生了变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因而修正或抛弃马克思主义。它的典型代表为伯恩施坦。伯恩施坦抓住了时代的某些变化。伯恩施坦正是注意到当时欧洲各资本主义大国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新变化。在实践上,修正主义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其惨痛后果。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最终导致了第二国际的破产和瓦解。第二,用当代西方哲学一些流派的思想观点去结合、解释、补充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这种态度的典型代表是由卢卡奇发轫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愿望,而且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有价值见解。但总体来说,却由于其企图使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结合起来而陷入折衷主义,它提出的改造资本主义的方案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没有深刻领悟时代变化。第二国际理论家在主观上无不想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然而这一良好愿望终究导致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可悲结果。教条主义这种假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前苏联还是在中国,都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巨大危害性。在前苏联,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设想,生搬硬套到在经济文化较不发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苏联实践,又把由此形成的苏联模式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尽管斯大林提出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形而上学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致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中国,教条主义给革命和建设都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危害。第四,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列宁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属于这一类。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果断丢弃其中的过时的具体词句和论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创新理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即在资本主义较不发达的俄国首先获得胜利的新理论。列宁领导并取得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胜利,同时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先河。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起来,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形成丰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特征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反之,就会断送马克思主义前途。这是我们回顾和总结第二国际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所获得的最宝贵收获。
【注释】
(1)《列宁全集》第26卷,第142-143页。
(2)参见《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8辑,第61页。
(3)亨利希·库诺,也译作亨利希·库诺夫(1862-1936),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曾从事《新时代》、《前进报》编辑工作,1919年后,任柏林大学教授。著有《党破产了吗?》、《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理论》、《经济史概论》等著作。
(4)参见《考茨基言论》,第224页。
(5)[德]考茨基著,史集译:《帝国主义》,第2页。
(6)[德]考茨基著,何江、孙小青译:《社会革命》,第43页。
(7)参见[德]考茨基著,史集译《帝国主义》,第38-40页。
(8)《列宁选集》第2卷,第653页。
(9)《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关于帝国主义的谬论》,107页。
(10)《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第18页。
(11)[德]考茨基著,史集译:《帝国主义》,第2页。
(12)《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第11页。
(13)[德]考茨基著,史集译:《帝国主义》,第11页。
(14)[德]考茨基著,史集译:《帝国主义》,第12页。
(15)[德]考茨基著,史集译:《帝国主义》,第12页。
(16)[德]考茨基著,史集译:《帝国主义》,第13页。
(17)[德]考茨基著,史集译:《帝国主义》,第12页。
(18)[德]考茨基著,史集译:《帝国主义》,第15页。
(19)[德]《考茨基言论》,第110-111页。
(20)[德]考茨基著,史集译:《帝国主义》,第17-18页。
(21)[德]考茨基著:《历史唯物主义》第四分册,第166页。
(22)[德]考茨基著:《历史唯物主义》第四分册,第165页。
(23)参见[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原序,第3页。
(24)参见[德]卢森堡著,彭尘舜译:《国民经济学入门》,第263页。
(25)[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118页。
(26)[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119页。
(27)[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276-277页。
(28)[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283页。
(29)[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282页。
(30)[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289页。
(31)参见《资本论》第2卷,第550-590页。
(32)[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59页。
(33)[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原序。
(34)[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33页。
(35)[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36页。
(36)[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290-291页。
(37)[德]卢森堡著,徐坚译:《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第10页。
(38)[德]卢森堡著,徐坚译:《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第12页。
(39)[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67页。
(40)[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34页。
(41)[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64页。
(42)[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36页。
(43)[德]卢森堡著,徐坚译:《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第24页。
(44)[德]卢森堡著,徐坚译:《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第25页。
(45)[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34页。
(46)[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35页。
(47)[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34页。
(48)参见《论民族自决权》和《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两文,《列宁选集》第2卷。(www.chuimin.cn)
(49)[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76页。
(50)参见《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第55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1)[德]卢森堡著,彭尘舜、吴纪先译:《资本积累论》,第376页。
(52)[德]卢森堡著,彭尘舜译:《国民经济学入门》,第254页。
(53)[德]卢森堡著,彭尘舜译:《国民经济学入门》,第255页。
(54)[德]卢森堡著,彭尘舜译:《国民经济学入门》,第255页。
(55)[德]卢森堡著,彭尘舜译:《国民经济学入门》,第259页。
(56)[德]卢森堡著,彭尘舜译:《国民经济学入门》,第260页。
(57)《卢森堡文选》上卷,276页。
(58)《卢森堡文选》上卷,第78页。
(59)《卢森堡文选》下卷,第360-361页。
(60)《卢森堡文选》下卷,第361页
(61)《卢森堡文选》下卷,第362页。
(62)[苏]卢森贝:《〈资本论〉注释》第2卷,第242页,三联书店,1963。
(63)参见《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4辑,第59-72页。
(64)参见[德]费雷德·厄斯纳著,孔固、李度译《卢森堡评传》,第49页。
(65)《拉法格文选》下卷,第132页。
(66)《拉法格文选》下卷,第136页。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37页。
(68)《列宁选集》第2卷,第585页。
(69)《拉法格文选》下卷,第257页。
(70)《拉法格文选》下卷,第213页。
(71)参见《拉法格文选》下卷,第214页。
(72)参见《拉法格文选》下卷,第246页。
(73)参见《拉法格文选》下卷,第248页。
(74)列宁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载《列宁全集》第23卷,第35页。
(75)《拉法格文选》下卷,第272页。
(76)转引自樊亢等编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第144-145页。
(77)《拉法格文选》下卷,第138页。
(78)《拉法格文选》下卷,第220页。
(79)参见[法]米歇尔·博德著,吴艾等译《资本主义史:1500-1980》,第177页,东方出版社,1986。
(80)《拉法格文选》下卷,第140页。
(81)《拉法格文选》下卷,第293页。
(82)《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5辑,第164页。
(83)《列宁选集》第2卷,第583页。
(84)参见[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264页。
(85)[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25页。
(86)参见[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34页。
(87)《资本论》第1卷,第150页。
(88)《列宁选集》第2卷,第538页。
(89)[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112页。
(90)[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118页。
(91)[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264页。
(92)[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424页。
(93)[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426-427页。
(94)[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429页。
(95)[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429页。
(96)[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427-428页。
(97)参见[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428-429页。
(98)[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425页。
(99)[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429-430页。
(100)《列宁选集》第2卷,第583页。
(101)《列宁选集》第2卷,第654页。
(102)普列汉诺夫这一时期详细研究过的主要著作有:波尔·杰·卢塞的《在合众国中的工精垄断》、阿·古列夫的《工业辛迪回》和马克罗斯基关于英国工业和商业中垄断化的发展方面的著述。见“普列汉诺夫纪念馆档案室”档案材料,转引自《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第19期,第46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研究会编辑出版部,1984。
(103)参见孙伯貹、侯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上卷,第361页。
(104)周海乐著:《第二国际史》,第28页。
有关第二国际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文章
1892年5月,法国工人党在市镇选举中获得重大胜利。提纲完成后分发给全国各农业地区的社会主义团体和农村的积极分子。为了更好地争取农民,1894年9月14-16日在南特举行的法国工人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讨论了如何修改马赛土地纲领的问题。拉法格提出了土地最终归为国家所有的设想。其中有一部分在别的国家已经实现,其他各条也是不必使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什么特别损害就可实现。......
2023-11-28
托拉斯创造了美国的奇迹,它强烈地影响了美国经济社会生活。拉法格以石油托拉斯、烟草托拉斯、钢铁托拉斯为典型案例分析托拉斯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于1879年合并了其它14家大石油公司组成托拉斯。美孚石油托拉斯把美国90%的石油生产集中在自己手里。美国烟草托拉斯是建立在吞并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其他欧洲国家烟草业基础上的。......
2023-11-28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和理论接班人,忠实地宣传与传承马克思主义理当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传承、发扬和光大马克思主义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二国际理论家生活的历史时代给予了他们创新马克思主义和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以新的历史根据。......
2023-11-28
此外,考茨基还把帝国主义看作是自由贸易政策和大国竞争的结果。考茨基认为,这就是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考茨基简单地理解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他将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两种产业生产即农业与工业因生产效率快慢而导致的供求矛盾。事实上,自由贸易和帝国主义都服从经济利益的要求。......
2023-11-28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批判新康德主义就成为第二国际理论家的重要任务。新康德主义是一个对工人运动产生过极大毒害的哲学流派。与此同时,第二国际时期的德、奥社会民主党内的修正主义分子伯恩施坦和康拉德·施米特也成为新康德主义的信徒,贩卖新康德主义。......
2023-11-28
金融资本的历史趋势局部联合意味着集中的一个更高阶段。在垄断价格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不确定的和不能测定的因素是需求。矿石的价格将下降,而生铁的价格则会上升,在经过几番波动之后,在卡特尔可能发生崩溃的时期以后,以前的状况又会被恢复。由于卡特尔化,这种趋势被加强,同时又发生变形。垄断联合甚至在危机期间也能维持高价,而它们的非卡特尔化的买主则不可能。......
2024-01-17
梅林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毕生工作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地位同进化论的意义相比,可以说是赞誉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好方式。考茨基高度称赞第二国际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工作。拉布里奥拉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意大利的主要代表,他是第一个公开承认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大学教授。考茨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巨著《历史唯物主义》。......
2023-11-28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一度成为政治的“婢女”,意识形态功能彰显,自主科学形态不足。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因其承担的理论功能、所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科综合性,实际上代表了一项高强度的学术研究范式。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承担着对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与理论建构功能,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理论上的诠释与解读也必须是深刻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
2023-07-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