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帝国主义的政治名词含义及解析

帝国主义的政治名词含义及解析

【摘要】:另外,她在许多地方把帝国主义视为一个“时代”、一个历史阶段。

二、“帝国主义是一个政治名词”

卢森堡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帝国主义的。第一,把帝国主义和资本积累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帝国主义是一个“政治名词”,从而将作为上层建筑的因素与特定的政策相联系。她说:“帝国主义是一个政治名词,用来表达在争夺尚未被侵占的非资本主义环境的竞争中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的。”(32)卢森堡明确地把帝国主义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同时又提出了要研究其经济根源。在卢森堡看来,帝国主义理论“存在着理论上牵涉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的内容,以及有关现今帝国主义政策的实际和它的经济根源问题”。(33)第二,把帝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阶段来认识和分析。卢森堡在分析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图式时写道:“对于资本而言、积累的停顿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扩大发展的停止,同时意味着资本主义崩溃的客观历史必然性。这就是资本主义在其历史生命上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所表现的矛盾运动的道理。”(34)这里,卢森堡把帝国主义视为资本主义历史生命上的最后阶段。另外,她在许多地方把帝国主义视为一个“时代”、一个历史阶段。在谈到外债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的矛盾时,卢森堡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外债作为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独立的一个手段,起了很显著的作用。作为帝国主义阶段特征的那些矛盾,具体地表现在近代外债制度的内在矛盾上。”(35)卢森堡对此作了较为详细论述。

第一,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帝国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卢森堡把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是资本积累发展的一种方式和一个历史阶段。她认为,为了实现剩余价值,为了顺利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需要“非资本主义领域”,需要对外扩张。正是这种为了实现资本积累而进行的对外扩张,构成了帝国主义。她还根据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资本对自然经济的斗争,资本对商品经济的斗争,资本在世界舞台上为争夺现存的积累条件而斗争”。(36)第三个阶段就是帝国主义阶段。

对于帝国主义的基础垄断组织的发展,卢森堡也曾予以注意,并作过一些有价值的分析。19世纪末在同伯恩施坦辩论时,卢森堡反对“卡特尔消灭危机”以及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内外矛盾的论点,认为卡特尔为在国内市场里达到提高利润率的目的,“通常用那部分满足国内需要还用不上的闲置资本为国外生产、而所要求的利润率则低得多”,“结果,在国外激烈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出现更大的无政府状态,就是说同愿望恰恰相反”。(37)她还说,“卡特尔和托拉斯,就它们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后作用来看,不仅不是什么消除它的矛盾的‘适应手段’,恰恰是使它加强无政府状态,使它所包含的矛盾暴露,并加速它的崩溃的手段之一”。(38)可见,卢森堡已注意到卡特尔这一类垄断组织有使资本主义的矛盾激化的作用。然而,她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垄断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变化和出现的各种特征,因此未能把对帝国主义的看法推进一步。后来她在研究资本积累理论时,也没有充分注意垄断和帝国主义的关系,她说:“卡特尔和托拉斯作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特殊现象,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它们产生于各个资本家集团的内部竞争,而这种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垄断积累和分配利润的现存的范围。”(39)

卢森堡对帝国主义经济根源的分析,是从再生产过程中流通的要求而不是从生产领域来看帝国主义的形成,把帝国主义看作是大国为了实现剩余价值而争夺殖民地的产物。她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的发展变化来探求其根源,而且构成她的帝国主义分析的理论基础的资本积累理论缺乏科学性。因而,她不能正确地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由生产集中走向垄断的观点。

第二,帝国主义会引起大国之间的争夺以至战争。卢森堡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的世界竞争阶段”,(40)这个阶段在20世纪初最明确地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和暴力联系在一起从事欺诈和掠夺的时代。卢森堡指出,资本积累“涉及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出现的。它的主要方法是殖民地政策,国际借款制度,势力范围政策和战争。在这里是完全赤裸裸的暴露出公开的暴力、欺诈、压迫和掠夺”。(41)

卢森堡注意到了帝国主义的某些特征,她对国际借款的分析,涉及资本输出的问题,她指出,国际借款最初来自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英国外,德国、法国及比利时的资本输出也大量参与对外投资。可见,他实际上已注意到,资本输出成了当时广泛的经济现象。她认为,资本输出是老的资本主义国家控制输入资本的“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被用来“维持在青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管理它们的财政,对它们的外交政策关税政策及商业政策,施加压力”。(42)另外,她也注意到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的联系。她指出,英国、德国对美国、印度及土耳其等国的投资,都引起了英国和德国的商品输出的增加。但是,由于她把资本输出视为一种实现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手段,所以,她只能看到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种种现象,不能指明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特征。

卢森堡还研究了帝国主义和现代战争的联系。她认为,正是资本的世界竞争导致军国主义、军备竞赛和战争。在同伯恩施坦论战时她曾指出:“今天执着武器面对面登场的,……是这样的国家,正由于他们同样具有高度的资本主义发展,因而迫着要发生冲突。”(43)她在分析现代军国主义的特殊性时又说:“最足以暴露今天的军国主义的这种特殊性的,首先是军国主义在一切国家中因为比赛而普遍高涨,所谓受着本身内在的机械动力的推动而普遍高涨,这是一二十年前还完全没有的现象。其次是,日益临近的爆发的不可避免的性质、命定的性质。”(44)在这里,她已很具体地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以前时代的不同,已经注意到了现代的战争以及军国主义和军备竞赛是同现代资本主义有关联的,它们是受着本身内在的机械动力的推动,是由这种生产关系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从而,她指出了帝国主义时代战争不可避免。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纷纷背叛无产阶级事业而歪曲战争的性质时,卢森堡明确地指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驳斥那些关于这次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性质的奇谈怪论,从而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www.chuimin.cn)

第三,帝国主义是被压迫民族工业化和解放的时期。卢森堡认为,帝国主义阶段还包含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工业化及资本主义的解放”(45)的内容。她指出,通过外债、铁道建设、革命和战争,促进了落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铁道网的发展,大体上反映了资本的侵入”,“铁道建设及与军备有关系的公债、伴随着资本积累的一切阶段,如商品经济的侵入,国家的工业化,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革,以及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解放等而发生”。(46)她又说:“正如通过战争、社会危机和社会整个机构的破坏,商品经济代替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又代替了简单商品经济一样,现今在经济上落后国家及殖民地,也通过革命与战争,达到了资本主义的自主。”(47)卢森堡着重从实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考察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她主要研究了殖民地和附属国的非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她没有能够研究殖民地附属国经济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大国扩张的束缚,从而没有充分重视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意义。由此导致她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一些错误的主张:首先,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原则,否认被压迫民族有可能分离和成立独立国家。其次,否认帝国主义时代有可能发生民族解放战争。对于卢森堡的错误,列宁曾写了专著进行批评,并作了深入的分析。(48)

第四,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生命上最后阶段。卢森堡注意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认为资本主义已走到了最后阶段,她从资本积累理论来论证其结论。为什么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呢?她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发展,非资本主义领域不断缩小,当资本主义关系占领全世界、排除掉一切非资本主义的时候,资本主义的末日就来临了。实际上,帝国主义的决定性标志是垄断组织的统治。所以列宁把帝国主义就叫做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期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具有以下特点,即它是依靠高额垄断利润来实现的。高额垄断利润的来源首先是雇佣工人(对他们的剥削不可思议地加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除此之外,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对农民的剥削,特别是对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剥削也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最后,经济军事化和战争使垄断资产阶级依靠劳动者生活水平的降低而大发其财。由此可见,对非资本主义生产者的剥削只是积累的来源之一。同时,卢森堡自己也以许多鲜明的事实证明,这种剥削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都有的。她认为这种剥削方法是决定帝国主义实质的主要标志,是没有丝毫根据的。卢森堡在她的《资本积累论》一书中所叙述的帝国主义理论,正如上面所说的,也反映在《国民经济学入门》这部著作有关叙述资本主义经济倾向中。她把这些倾向的实质最后归结为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领域间的矛盾的增长。这种矛盾的增长,在她看来,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使资本主义注定必然崩溃。卢森堡说:“资本主义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力的经济形态,它具有囊括全球,驱逐其他一切经济形态,以及不容许敌对形态与自己并存的倾向。但是,同时它也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它必然要崩溃,因为它由于内在原因不可能成为世界普遍的生产方式。”(49)在《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中,卢森堡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关系的思想。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它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将非资本主义国家纳入自己的体系。然而,资本主义的矛盾决定了它不能长久下去,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生命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具有和谐、普遍、人本的特质。(50)

卢森堡离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离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矛盾的激化,来分析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这种分析显然是不科学的,而且这种分析可能会引出非常有害的结论:似乎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会导致它自行灭亡。但是,应当指出,卢森堡并没有作出这种推论,相反,她一再指出这是一种理论分析,在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她说:“在正式到达这个资本自己创造的经济绝境之前,国际工人阶级起来反抗资本的统治已成为一件必要的事情了。”(51)她肯定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她用这个理论来说明资本主义不可避免会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要到来的道理。因此,卢森堡始终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并为之奋斗终生。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由于同非资本主义社会集团和国家相互作用而日益扩展,并且依靠它们而不断积累,同时又一步一步地排挤它们,以便取而代之。参加攫取积累地区的资本主义国家愈多,还可以让资本实现世界性扩张的非资本主义地区愈少,则资本争夺这些积累地区的竞争也就愈激烈,资本在世界舞台上的活动也就愈陷入经济和政治灾难的绝境:世界性危机、战争、革命。资本通过这一过程为自己准备了灭亡。首先,资本依靠侵占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而不断扩展,它不顾一切地奔向末日,到那时,全人类实际上只由资本家和雇佣无产者组成,因而不能再继续进行任何扩展,从而也不能进行任何积累了。同时,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资本也加重了阶级对立,加重了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最后结果到来之前,在资本主义生产在全世界取得不可分割的绝对权力之前,它必然会引起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本统治的斗争。在以后的《国民经济学入门》一书中,卢森堡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她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前景作了预测。卢森堡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力图把自己的势力机械地扩大到全世界,并排斥其他所有旧的社会形态。”(52)依据卢森堡的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性扩展是“依靠两种途径即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对殖民地的掠夺达成的”。(53)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是:“在过去的各种经济形态里,人类的消费乃是生产的目的;但在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下,它只不过是其真正目的——资本主义利润的积累——的手段而已。”(54)这就产生了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扩大的能力,它本身是不知什么界限的,因为,与技术进步的同时,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也没有什么界限”,然而,另一方面,“每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工业愈发展,那么,一方面,生产扩大的要求和扩大的可能性就愈加扩大;另一方面,市场扩大的可能性就会愈加减小”。(55)卢森堡认为,尽管资本主义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全世界还有许多非资本主义形态的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多的外部市场可供开拓,工业发达国家内部也还存在小生产,内部市场也还有余地。但从长远看来,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终将陷入根本矛盾的困境;资本主义愈加排挤落后的生产形态,那么,追求利润所创立的、供满足现有资本主义企业扩大再生产要求的市场界限也就愈加狭小。所有这些情况,只要我们对下述因素稍加考虑,就可以完全明白;如果资本主义发展得这样迅速,以致地球上人类所生产的一切东西都只是以资本主义方式生产出来的,换言之,只是在大企业中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家用雇佣工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那么,到了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存在的不可能性就鲜明暴露出来了”。(56)

在1900年召开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美因兹代表大会上,卢森堡预告资本主义崩溃的不可避免性,但是卢森堡认为,各国扩军(军国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新阶段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在自己的发展中获得了新的推动力”,(57)因此,“大崩溃并不是在今天或明天就会到来”。(58)此时,卢森堡充分估计到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她还不能确定资本主义崩溃的日历表。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面临爆发之时,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崩溃具有更加的确定性。在《五一节二十五周年》(1914)一文中,卢森堡通过总结25年(1890年通过五一国际劳动节而首次宣告新的国际纽带产生时起)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得出帝国主义新时代是资本主义的崩溃的时代、社会民主党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取得成就的时代的结论。卢森堡指出:“工人阶级的不断兴起仅仅是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内部深刻变化的一个反映。资本主义的生产、世界的工业化在最近1/4世纪中大踏步地前进。在一切领域中,特别在电气技术和化学工业中的技术进步以及空中交通的开辟,得到了料想不到的发展。同时,资本的集中、工业企业的集中、卡特尔和托拉斯的扩大、集聚起来的银行资本的兴起及其国际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处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优势。”(59)“这25年在政治领域里受到一种新现象的影响,即帝国主义的影响。……对于劳动大众来说,不管到哪里,这个变化只带来新的贫困、新的压迫和新的奴役。世界的工业化对他们来说,完全等于又有成百万人沦为无产阶级。技术的进步成了极大劳动强度的鞭子,无情地鞭打无产者的肌肉、大脑和鲜血,以飞快的速度驱赶着他走向坟墓。集中起来的资本的攻城堡——卡特尔和企业主协会开创了一个大批开除罢工者的时代,发起了一场反对工人联合的无休止的战争。帝国主义的兴起给它们加上了可怕的军事装备负担。在25年前,世界市场上总算有很长一段时期的普遍降价和所谓的农业危机,也就是有廉价的粮食,这是资产阶级普遍悲叹的事业,而从那以后,出现了物价持续上涨的急转弯,现在还看不出它会终止。”(60)卢森堡得出结论: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正在迅速走向崩溃,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61)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引起了一场争论。为了回应众多的批评者,卢森堡于1915年在狱中写了《资本的积累——反批判》一书。本书的副标题为“马克思的信仰者怎样理解马克思的理论”。在此书中,卢森堡继续坚持她的原有的理论观点。卢森堡的著作是对现代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广泛探讨的第一次勇敢的尝试。她的论述范围和深度远远超过了霍布森和希法亭的同类著作。卢森堡的著作与后来出版的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所表达的某些重要观点是一致的。例如,他们都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帝国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取而代之的将是社会主义。当然,卢森堡没有把垄断看作是帝国主义最具有决定性的本质特征,而把帝国主义与追求控制非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地区联系起来,着重强调了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政治特征。卢森堡的功绩在于,她以有说服力的方式证明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叶的巨大发展,是靠牺牲非资本主义阶层和通过大规模发展军国主义并野蛮地进行殖民征服来完成的,卢森堡的分析有助于人们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特征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卢森堡痛恨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丑恶行径,对受难的中国人民深表同情。从20世纪30年代起广泛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卢森堡在这一著作中得出了“资本主义自动崩溃论”。卢森堡关于资本主义自动崩溃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前苏联经济学家卢森贝多的概括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卢森堡承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但是按照她的理论,推动资本主义前进的并不是这些矛盾,注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也不是这些内在矛盾,而是给资本主义提供营养的那种外部环境的耗竭。同此得出结论,即资本主义会自行消灭:当剩余价值能以在其间实现的‘第三种人’一旦被消除,资本主义便宣告寿终正寝。”(62)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卢森堡的研究著作大多已否定这一说法。(63)卢森堡关于资本主义崩溃论的根据有二,一是来自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内部的,正是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引起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崩溃;二是来自于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政治行动。所以,卢森堡并不是一个自发论者,她关于资本主义崩溃论并不是主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卢森堡试图从总体上探索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向帝国主义演化的历史进程,把资本主义宗主国的发展过程同非资本主义区域殖民化演变过程看作是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不同表现方面。卢森堡把自己的注意力重点放在别人较少注意的第二个方面去了。她引用了大量具体实例,详尽而生动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如何侵入非资本主义区域、怎样摧毁这些地区原有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怎样奴役当地人民、怎样通过殖民化把这些区域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等等。卢森堡的帝国主义理论是把帝国主义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分析了这一特定阶段的某些表现,指出了它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最后阶段。因而,她在反对第二国际时期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斗争中,能够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但是,她的帝国主义理论是以错误的资本积累理论为基础的,所以她没有能认识到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础,不了解帝国主义的各个基本特征及其寄生腐蚀性质。她在诸多实践问题尤其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错误的主张。尽管卢森堡的理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不能完全否定其价值,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具体分析。德国学者费雷德·厄斯纳对卢森堡的评价基本正确。他认为,虽然卢森堡存在一定程度错误,但她的《资本积累论》一书对于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出色的描述以及它对殖民地人民的后果的提示,使她置身于第一流的、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之列,这些热情地写成的章节,永远是马克思主义历史文献的宝物。(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