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惠农区地处宁夏最北端,引黄灌区末梢,东临黄河,西依贺兰山,北与内蒙古乌海市接壤,南靠平罗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8′~106°59′、北纬38°21′~39°25′,地势呈南低北高、西高东低的走势,中间洼,海拔为1090~3475.9米。......
2023-11-28
第十章 惠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惠农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综合能力不断登台阶、上水平,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回顾这一变化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农业阶段性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面向市场,抓好结构调整,这是促进惠农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也是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近年来,惠农区委、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战略思考研究,明确了结构调整的思想、原则、目标和重点;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行“五补一免”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力宣传和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了科技贡献率;金融部门积极筹集资金发放农业贷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引导结构调整,较好地发挥了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增加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机会。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大发展。200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92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种植业收入人均1757元,畜牧业收入人均320元,林果业(包括枸杞)收入人均420元,第二、第三产业及劳务输出经济收入人均1495元,分别占人均纯收入的44%、8%、10.5%、37.5%。
分析农民收入的构成不难看出,种植业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最高,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由此表明,种植业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与积极稳妥地推进种植业内部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复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是分不开的。目前,惠农区已初步形成了粮、经、饲、蔬、果全面协调发展的种植业结构布局。2006年,全区种植粮食作物面积18.1万亩,经济作物面积13.9万亩(含蔬菜6.7万亩,枸杞4万亩),饲草2.5万亩,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4.5万亩)的52.5%、40.3%和7.2%,种植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粮食作物占绝对优势的传统格局。
那么,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还有没有更深层的潜力可挖,还有没有更大的增收空间?针对这个问题,本书前面章节已作了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我们的总体看法是: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作物比较效益变化等情况,继续从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入手,依靠发展优势作物,实现农民增收的空间仍然很大。
第一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理由
一、气候变暖,对春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增加,却十分有利于发展各类蔬菜、枸杞、玉米等喜温作物及冬小麦
20世纪90年代以前,惠农区年平均气温为8.2℃。90年代中期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本地年平均气温明显偏高,1996~2005 年10年的年平均气温达到9.5℃,比历史平均值上升1.3℃。近10年来惠农区夏季炎热高温,冬季温暖,有效积温大幅度增加,≥0℃积温较前10年增加74.9℃以上,对低温长日照作物小麦生长不利。特别是小麦灌浆到成熟期的6月上旬至7月上旬30天内,≥33℃、空气相对湿度低于30%的天数平均为5.2天,仅2005年≥33℃的天数就达15天,而1985~1995年达到热干或青干指标的天数每年平均为2.5天,1985年以前,小麦热干风或青干仅为2年一遇。高温和热干风、青干天气对小麦灌浆极为不利,致使小麦千粒重大幅度下降。据统计1985~1995年,惠农区春小麦主栽品种永良4号千粒重平均为42.92克,1996~2006年春小麦主栽品种永良4号千粒重平均为39.79克,小麦千粒重平均下降3.13克,由此,致使小麦亩减产50千克以上。而春小麦又是本区的传统主栽作物,目前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近50%。相反,蔬菜、枸杞等喜温作物面积却始终没有大的突破,喜温作物玉米面积虽然较大,但在耕作制度中主要以小麦套种玉米为主,优势作物玉米在套作中占地仅有30%的比重,光热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二、土壤肥力提高,有利于高效作物栽培
1982年土壤普查,惠农区土壤有机质低,养分贫乏,盐碱危害重,不利于发展蔬菜等高效作物。1985年以来,通过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畜牧养殖增加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增施磷肥、深翻深松等农艺措施,使农业基础条件和土壤肥力得到显著提高。2005~2006年,结合配方施肥技术实施,惠农区农技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共取土样2000多个,经自治区农业勘察设计院分析测试中心化验表明,目前惠农区土壤有机质提高,速效养分增加,土壤全盐下降,土壤各项肥力指标明显改善(表10-1),对发展蔬菜等高效作物非常有利。相反,在气候不利于春小麦生产,春小麦品种更新困难的情况下,用大面积肥沃土地种植比较效益较低的春小麦,难以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优势,需要对以春小麦为主的传统种植业结构布局进行调整。
表10-1 惠农区土壤肥力指标变化情况
三、灌排条件改善,配水量减少,需要发展节水农业
20多年来,惠农区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整治基本农田,通过渠道砌护和三级沟道治理,使农业灌排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大面积中低产田和易农荒地得到了改造和开发利用,农作物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全区耕地面积由1982年的11万亩扩大到目前的26万亩,播种面积由1982年的1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34.5万亩。相反,随着黄河水资源的不断紧缺,自治区统配给本区的自流配水量大幅度减少,由过去的2.5亿立方减少到现在正常年份的1.6亿立方,黄河来水偏枯时,配水量低于1.6亿立方。虽然本地实行了回归水、地下水利用和扬黄补水工程,缓解了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但灌水难的问题依然制约着农业生产发展,推行节水农业是项长期的任务。在传统作物布局中,小麦、小麦套种玉米属需水量较大的种植方式,而主要蔬菜作物如番茄、甜椒、芹菜等均属起垄覆膜种植节水模式,耗水量仅为小麦的1/2,小麦套种玉米的1/3,单种玉米需水量也仅为小麦套种玉米的1/2。也就是说,水的制约,要求我们应该发展以蔬菜、玉米及油葵等为主的低耗水而效益高的作物。枸杞需水量虽较大,但主要种植在沿贺兰山一线低洼地带,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较高,可在规划范围内扩大种植面积。
四、农产品价格和比较效益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
据调查,近年来在作物布局中,本区单种小麦效益最低,小麦套种玉米效益虽然相对较高,但对地力要求严,受灌水因素制约较大,属高耗水种植方式,而蔬菜、枸杞、单种玉米效益均较高(表10-2)。
表10-2 主要农作物产值及效益情况
2006年,惠农区蔬菜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19.4%,而蔬菜产值却占到农作物总产值的30%。由此表明,蔬菜等喜温作物比较效益显著高于春小麦。
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近年来,惠农区培育流通主体,制定扶持政策,以资金补助或助贷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协会和种植大户,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个人等各种成员参与土地经营和产品流通,扩大了优势作物种植规模,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此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这正好符合惠农区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综上所述,从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需要压缩单种小麦和小麦套种玉米面积,扩大单种玉米(包括制种玉米和以玉米为主的套作)、饲草、脱水蔬菜和枸杞面积,这和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奶牛、脱水蔬菜及枸杞产业是完全吻合的,也是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大政方针的。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战略布局
一、调整方向
以节水和增效为核心,依据充分利用光、热、土地和水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我们提出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
1.压缩以春小麦为主的低温长日照作物和耗水量较大的春小麦套种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蔬菜、枸杞、玉米等喜温短日照作物种植规模。
2.突出增加蔬菜(重点是脱水蔬菜和制酱番茄)、枸杞、玉米(包括制种玉米和饲草)等主导产业种植面积。
3.注重发展油葵等节水作物和局地优势特色作物。
4.在地力肥沃、灌排方便的地区推广冬小麦种植及其收后复种。
二、战略布局(www.chuimin.cn)
在优势作物产业带布局上,将110国道及石中高速公路一线规划为枸杞产业重点布局带,沿109国道一线规划为脱水蔬菜产业重点布局带,沿红河路及红礼路一线规划为制酱番茄产业重点布局带,沿黄河金岸路及石礼路一线规划为玉米和油葵重点布局带。具体目标任务有以下几点。
1.在2006年全区4万亩单种春小麦的基数上,将其全部取消,用于发展脱水蔬菜产业。
2.在2006年7.8万亩春小麦套种玉米基数上,压缩5万亩春小麦套种玉米种植模式,改为单种玉米(包括制种玉米)或以玉米为主的间作套种(如玉米套甜椒、小管葱、芹菜、韭葱等)。
3.增加6万亩蔬菜(包括脱水蔬菜、制酱番茄和大路菜),使全区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含套种和复种)。
4.增加2万亩枸杞,使本区枸杞面积达到6万亩。
5.发展3万亩以上优质饲草,用于发展奶牛和肉羊养殖。
通过调整,使惠农区26万亩耕地的种植业结构布局为:春小麦套种玉米保持在2.8万亩以下,单种玉米(包括制种玉米)或以玉米为主的高效立体复合种植保持在8万亩以上,蔬菜保持在10万亩以上(含套种和复种),枸杞种植达到6万亩,油葵和冬小麦种植5万亩,优质饲草保持在3万亩以上(含复种),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由此可取得种植业综合最佳经济效益。
表10-3 结构调整后主要农作物产值及效益预测
注:表中产量及产值等均应用2006年惠农区农作物效益相应数据。
初步匡算(表10-3),实现结构调整后,全区年种植业总产值可达40086.4万元以上,种植业纯收入达818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在3085元以上,与2006年本区种植业效益相比,人均纯收入增加1357.7元以上。这对于土地面积仅有26万亩、农业人口6.8万人的惠农区是一项巨大的增收空间。
第三节 实现结构调整的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结构调整工作,既不能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法,更不能沿袭计划经济那一套,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走出一条结构调整的好路子。因此,各级领导要从根本上扭转过去单靠数量扩张发展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做法,要主动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真正树立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市场风险意识,探索新方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鼓励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同时还要帮助引导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切实把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转变到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商品经济上来,提高他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推进全区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开展结构调整的深层次研究,在研究成果上取得突破,用以指导调整
以节本和增效为核心,围绕惠农区蔬菜、玉米、枸杞等优势主栽作物,依据本地充足的光、热、水、土资源,对多年来的气象、土壤、灌水及农产品价格与比较效益进行认真调查分析,深层次研究最合理的作物布局和最佳高效种植模式,科学地提出本地区农业调整总体方略,制定调整规划,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意识
搞好舆论宣传,做好培训工作,充分结合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自治区、市、惠农区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逐村逐队对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大范围宣传;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印发资料、刷写标语、集市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从气候变暖、地力水平提升、黄河来水偏枯、农产品价格效益比较、调整结构的意义及目的等多方面向农民群众进行认真分析讲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自愿调整的积极性,以此提高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意识。
(四)制定扶持政策,引导本区蔬菜、枸杞、玉米等优势农产品的发展
培育流通主体,制定扶持政策,以资金补足或助贷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协会和种植大户,鼓励、引导、扶持集体和个人等各种成员参与土地经营、产品流通,扩大优势作物种植规模,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优势农产品的发展。
(五)开拓调整后作物和产品销售市场
脱水蔬菜和制酱番茄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玉米主要用于发展奶牛、外销和工业加工,枸杞主要面对国际国内枸杞干货市场。应结合农产品品牌战略,多途径设立农产品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各种农产品生产、价格、市场供求信息,拓宽农产品销售,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扩张力。
(六)以土地经营权流转和企业自建基地,特别是中粮模式为突破口,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以中粮等龙头企业、协会和种植大户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权建设基地为突破口,以核心技术为支撑,采取“基地+企业+科技”、“基地+协会+科技”的运作方式,建立各类种植业基地和科技示范园,扩大蔬菜、玉米、枸杞等抗旱节水高效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推动全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快速健康发展。
(七)大力引进和研发适宜蔬菜、玉米、枸杞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机具,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困难。
(八)加强技术服务,搞好技术指导,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九)多方融资,为三大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工和流通环节提供充足的周转资金。
(十)全面推行种植业规模经营政策性保险,降低规模经营自然风险。
在强调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业是项弱势产业,既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也受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群众的种植和消费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春小麦种植在本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栽培技术比较成熟,宁夏春小麦特别是永良4号属优质强筋小麦,在当地消费者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提出大幅度压缩春小麦面积有其客观上的难度。宁夏的优质小麦在市场上并没有体现优价,目前的比较效益确实很低,今后一个时期这种局面也难有大的改观。因此,保留种植适量的春小麦用于农民群众自己消费,将大量土地用于发展高效作物,能更好地充分体现综合效益,将来气候、市场对优质春小麦生产有利时也可适度回调。
有关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的文章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惠农区地处宁夏最北端,引黄灌区末梢,东临黄河,西依贺兰山,北与内蒙古乌海市接壤,南靠平罗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8′~106°59′、北纬38°21′~39°25′,地势呈南低北高、西高东低的走势,中间洼,海拔为1090~3475.9米。......
2023-11-28
第十一章惠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后的风险预测种植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人们的普遍共识。在此,针对惠农区种植业生产实际,在诸多因素中,我们将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技术保障及市场前景等九个重要因素方面加以分析,以期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户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2023-11-28
第四章惠农区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条件分析第一节春小麦生长发育气象条件分析一、春小麦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一)春小麦阶段发育对光温的要求春小麦属低温长日照作物。考虑到春小麦是惠农区主要粮食作物,故下面重点分析本区春小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023-11-28
第六章惠农区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的分析讨论人类基本的农业生产是在大气环境中进行的,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和制约,气候的每一异常变化都给农业生产留下了痕迹。在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分析中,一般包括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力。下面将通过计算惠农区的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力,讨论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分析研究提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力的途径和措施,为今后本地区农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
2023-11-28
第五章惠农区气象条件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分析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作物布局、栽培方式、品种等等,其中气候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最为重要的因素。本节将着重从惠农区气候变化入手,分析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为大田防治提供对策。第一节惠农区农作物病虫害历年发生情况及现阶段发生特点一、病虫害发生情况统计资料显示,惠农区自1987年以来病虫害总的发生趋势是越来越重。......
2023-11-28
第八章惠农区主要农作物价格、效益情况分析在本地具有多年种植历史和规模,且在生产中表现出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脱水蔬菜、露地蔬菜、枸杞、油葵、饲草等。......
2023-11-28
第二章惠农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从现代科学技术观点看,气候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系指各种气候因子的综合,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性,是地球上生命现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极其宝贵的资源。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惠农区气候明显变化。惠农区是全自治区乃至全国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之一。......
2023-11-28
引导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产需对接。支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系统解决“四基”工程化和产业化关键问题。......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