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农业产业化现状与发展探析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农业产业化现状与发展探析

【摘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次农业经营体制上大的变革和创新,由此使惠农区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与之前的集体经营相比较,个体经营显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

第九章 惠农区农业产业化现状与发展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为举措,充分利用本区光热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惠农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思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惠农区农业生产变化巨大,粮食生产由实现自给自足向高效优质方向过渡,经济及其他高效作物由次要位置向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转变,农民增收的渠道已由单纯依靠农田收入转向多元化致富的方向延伸,农业增效不再是单一地反映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展现和综合衡量。发展农业既要着眼当前,又要考虑未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农业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农业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时代经济特征和主导产业,各时期的主导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各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市场需求和形势需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结合地方实际和资源优势,惠农区已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培育出了以脱水蔬菜枸杞奶牛养殖为主的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和玉米制种主导产业。纵观本区农业产业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节 粮食生产快速恢复,经济作物开始发展阶段

1981年,现辖区时为石嘴山郊区,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占有2亩耕地。农村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向农民单家独户生产管理,打破了过去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劳酬不公的情况,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次农业经营体制上大的变革和创新,由此使惠农区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与之前的集体经营相比较,个体经营显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实行包产到户后,农民对自己经营的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平整田块,增加投入,更新品种,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解决了温饱问题。据资料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5年,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价格稳中有升,以价格拉动效益递增(表9-1)。包产到户、承包责任田后,农民开始有了自己的种植收入,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表9-1 小麦效益、农民收入情况

这一时期粮食生产占据农业的主体地位,以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成了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村到处显现出丰收繁荣的景象。归结起来粮食的大幅度增产主要有两个因素起了关键性的支持作用。一是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加大,主要是化肥的大幅度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地力。在地力贫乏、营养元素不足和粮食生长处于“饥饿”状态下,施用化肥,补充养分,满足了作物对营养元素的渴求,产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二是优良品种的换代更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本区小麦生产主要选用的品种是斗地一号,80年代后,优良品种永良4号大面积推广应用,代替了原有当家品种,使得产量有了新的突破。资料显示斗地品种亩产仅200千克左右,而永良4号亩产可达到400千克左右。80年代前,在耕作方式上,农民使用的是落后的生产工具,以驴、马、牛、骡为主的牲畜耕作农田,日起日落,耕作不息。到80年代中期,逐步应用了动力为10~12马力的手扶和四轮拖拉机,替代部分人工和牲畜的作业,在小麦收获上引入割晒式的农用机械收割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受体制束缚,承包责任田初始,百业待兴,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刚进行了农业经营体制的转变,以粮为纲的观念根深蒂固,发展粮食生产是农村繁荣稳定的第一要务,经济作物的种植处于初始起步阶段,只有一些瓜果、蔬菜,种植面积很小,主要用于本地销售和自己食用。总的来讲,这一时期惠农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民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进而实现效益的增加。

第二节 粮、经作物与畜牧养殖齐头并进,共同发展阶段

1986~1995年,惠农区农业生产步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多元发展阶段,为优势项目的凸现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粮食作物

1985年后,受粮食作物生产效益的牵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生产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连年上升,随着国家粮食市场的放开,粮食价格一路走高,小麦亩产过千斤的情况到处可见,到1993年,小麦价格升至1千克2元的价格顶峰,以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区总耕地的85%以上,成为农业生产中最主要作物。之后,小麦市场回落,价格下跌(表9-2)。

表9-2 小麦生产发展变化

粮食作物中玉米的生产历史悠久,在包产到户之前的集体经济时代,玉米就已经种植,种植方式以单种为主,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小面积试验示范小麦套种玉米,但套种产量不高。1984年,农技人员在礼和乡红柳岗4队的16亩耕地上推广小麦套种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在小麦产量未减的情况下,玉米单产幅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实现了耕地面积不增加,而播种面积及产量效益翻番的历史性突破,提高了复种指数,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1985年,麦套玉米模式化栽培在惠农区开始示范推广,到1987年小麦麦套玉米已成为惠农区农业生产的主导模式。在麦套玉米中开始推广“吨粮田”生产技术,即小麦套种玉米间作大豆,亩产1吨以上。1993年后,小麦市场价格走低,由每千克2元的价格逐步下跌,而玉米价格一直呈平稳状态,每千克在0.8~1元之间波动,玉米籽粒主要用于畜禽饲养。由于小麦价格和总量下降,致使麦套玉米总体效益下降,1995年麦套玉米种植面积随之下降。1985~1995年十余年间,麦套玉米在惠农县能得到快速发展,跃至主导地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小麦市场价格前中期一路走高,带动粮食作物发展;二是麦套玉米高效模式的推广,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综合效益;三是畜牧养殖业的兴起为玉米饲料的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促进了麦套玉米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及肥料的合理应用,地力逐步得到改善,推动了麦套玉米高效种植模式的应用。

二、经济作物

1985~1995年10年间惠农区经济作物生产种类由少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前期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主要有西瓜、籽瓜、露地菜、脱水蔬菜、甜菜、胡麻及经果林等。中期发展的种类主要有脱水蔬菜、设施菜、露地菜、枸杞。1985年~1987年,惠农区的西瓜在全国颇具影响力,个头大、口感好,外销势头旺,成为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市场上的抢手货,一度成为经济作物发展的“领头军”和农民增收的优势项目。但种植西瓜的田块因受倒茬问题的制约,至1988年以后逐渐退出了地区经济作物外销市场的主体地位,此时露地蔬菜供应本地和周边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势头显旺,主要生产大白菜、青萝卜、甘蓝,西红柿、茄子、辣椒等生活日常用菜,但其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很小。脱水蔬菜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本区脱水加工企业的建立而开始大面积发展的,主要为脱水加工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种类有洋葱、甜椒、芹菜等,但受原料市场不规范,生产与市场脱节的影响,脱水蔬菜生产发展不快,到1995年,脱水蔬菜种植面积仅有0.6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5%。1987~1995年,平罗糖厂在惠农区分别设置了礼和、庙台、马家湾3个甜菜收购点,因其需求量大,曾使甜菜在本地得到大面积种植,年最高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一时间成了经济作物发展的重点项目,为本地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87年,农技人员在尾闸乡示范推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揭开了反季节生产蔬菜供应本地市场的篇章,改进了城乡居民消费主要依靠露地菜的单一途径,打破了夏秋两季一把老韭菜、冬春两季一碟老咸菜的膳食结构。温室蔬菜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效益持续升高,收入是麦套玉米的10~20倍,农民建设温室的积极性高涨,到1995年温室生产面积上升到1162亩。枸杞是1992年从本区燕子墩乡起步发展的一个新型种植项目,目前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已成为惠农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三、畜牧养殖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一家一户散养式的畜禽养殖推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大发展。最为典型的是1993年原下营子乡宝马、上营子村肉鸡养殖和高产奶牛的引调,发展规模养殖户32户,户均肉鸡年饲养量达到3000只。奶牛养殖户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养殖户饲养数量在3头以上。蛋鸡养殖也在探索中加快发展步伐。畜禽养殖为社会提供了肉食品、禽蛋类和奶类产品。高质的农产品有了市场,标志着人们的膳食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期间,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为种植玉米拓宽了销售渠道,对促进玉米大面积种植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一阶段,惠农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砌护沟渠,疏通沟道,治理支斗沟,铺设暗管,疏通灌排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田地下水位,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在培肥地力上,大力实施秸秆还田、增施磷肥,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项技术,有效地提高地力水平,提升了农业的基础生产能力。这一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和改土培肥作业深入开展,极大地改善了本地农业生产条件,为作物种植和优势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优势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支柱产业强劲发展阶段

1996年后,经济作物中甜菜产量和效益日渐下降,平罗和银川糖厂相继关闭,甜菜在本地种植作物中逐步消失。同期,以温室为主,移动棚和小拱棚为补充的设施蔬菜在惠农区得到了大面积发展,到2000年,惠农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800亩,其中温室生产面积达2200亩。由于受外地市场菜的冲击,2000年以来本地设施菜效益开始下降,至2004年惠农区移动棚和小拱棚荡然无存,温室生产面积直线下降,目前全区仅有500多亩温室进行生产,对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拉动作用不大。现在的温室生产强调优化种植结构,以西甜瓜、樱桃番茄、西红柿、黄瓜等名特优新品种为主打产品,实施做精和巩固发展策略,稳定生产。这期间以脱水蔬菜、枸杞和牛奶养殖为主导的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以玉米制种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一、脱水蔬菜产业

截至目前,惠农区共建成脱水蔬菜加工企业76家,年加工脱水干菜能力达1万吨,从业人员8000人。年生产能力达到500吨的企业有6家,10家脱水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6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2家企业取得HACCP认证,10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脱水蔬菜产品丰富多样,有青红椒、小管葱、香菜、番茄、菠菜、甘蓝、梅豆、茄子等,畅销北京、天津、青岛、武汉、大连、深圳与港澳台等地,出口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年销售总量达5000吨。本区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带动原料基地建设面积每年在5万亩以上,形成了庙台乡万亩脱水蔬菜基地乡和东永固村、通丰村、李岗村、中渠村等10多个千亩脱水菜基地村。全区种植脱水蔬菜农户数量达到7000多个,占农户总数的50%,脱水蔬菜亩均产值达1200元以上,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蔬菜产业的收入达到6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脱水蔬菜生产技术不断提高。2006年结合地方实际,共制定了19项脱水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经国家标准委验收、审定后,统一向社会发布,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方技术标准。为了把脱水蔬菜高效技术和生产模式集成组合,发挥脱水蔬菜产业的优势作用,近年来,惠农区探索出由企业、合作社、协会、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租赁土地、实行规模化生产、统一经营管理的农业新型运行机制,以这种机制创新为动力,实现了脱水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脱水蔬菜的传统生产转向现代农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二、枸杞产业

2000年以后,枸杞从经济作物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项独立的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建成以燕子墩乡为集中发展区域的枸杞产业带,生产总面积达到4万亩,推广使用宁杞1号和大麻叶优良品种,年产干果600万千克,亩均产值1750元,总产值7000万元。农民人均来自枸杞纯收入530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5%。枸杞加工企业大杞园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落户惠农区并投产运行;运销流通队伍不断壮大,成立了1个枸杞销售公司、2个以销售为主的枸杞合作社。各企业与客商联系广泛,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发展前景非常广阔。(www.chuimin.cn)

三、奶产业

畜牧养殖业中,奶牛成功引调和科学管理于2000年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惠农区委、政府抓住机遇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创新奶牛园区建设机制,采取“农民筹、政府补、企业建、农民养”的发展思路,加快奶牛园区建设步伐,推进奶牛“出户入园”进程,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奶产业基地。2006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9100头,鲜奶产量达到2.73万吨,产值4400万元;建成奶牛园区、规模养殖场17个,入园奶牛6540头,入园率超过70%;建成机械化挤奶站18个,奶牛机械化挤奶率达80%。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鲜奶销售、养殖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成立了8个奶牛养殖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奶牛联合社,奶牛养殖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的鲜奶通过流通企业或合作组织全部销往夏进、蒙牛等区内外乳品企业。奶产业成为带动惠农区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四、玉米制种产业

制种玉米是惠农区种子公司自2000以来,依托山东登海等种业集团在惠农区建立制种基地而形成的一项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基地面积由300亩发展到1万亩,亩均产值过1000元。在基地建设上采用合同制管理,保底价收购,减少了市场风险,增强了农民加强田间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是一项稳定增收的农业产业。

上述四项产业都是当前农业生产上的高效项目,相对规模大,比较效益高,优势明显,特色鲜明,产销对路,市场看好,进一步加快上述产业化项目的发展步伐,对惠农区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 以中粮模式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新阶段

在前几年以脱水蔬菜为重点,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实施规模经营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9月,惠农区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20万亩番茄种植和日处理1万吨番茄加工项目。该集团已在惠农区注册成立了“中粮屯河惠农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企业主要产品为番茄酱,全部出口国外。在原料基地建设上,该公司采取长期有偿租赁农民承包耕地实行规模化种植,走“用先进机械装备农业,用先进技术支撑农业,用先进理念经营农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已显现出了巨大优势。

一、中粮模式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从1956年开始,我国农业实行集体经济,一度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辉煌。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集体经济出工不出力,劳酬不公的弊端显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滑坡的现象。对此,国家及时调整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区于80年代初实行包产到户,分田到人,打破了农业的“大锅饭”,农业从集体经营走向个体发展的道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粮食产量连年翻番,总产由1980年的2600万千克上升到2008年的7800万千克,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特色明显,脱水蔬菜、枸杞、奶牛养殖成为农业生产的三大支柱产业,这是土地经营权由集体向个人转变而带来的巨大收获。现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现有生产关系已不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小动力农业机具为代表的生产资料重复购置,浪费极大;二是农村人口渐减,农业劳力年龄趋于老化;三是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受土地经营规模的限制,单家独户难以发挥产业规模效益,农民依赖土地发展农业经济与加工企业收购原料之间存在着市场调配的矛盾,价格高,企业难收购,价格低,农民卖难,农民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民增收难度大;四是以蔬菜产业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无法配套推广应用,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无法发挥。为此惠农区从2003年开始探索以高效技术为支撑,以优势特色作物为重点,改革现有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尝试规模化种植的经营之路,经过6年的实践,土地经营权由分散向集中流转取得了成功,集约化经营雏形有了初步的轮廓,到2007年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1.5%。2008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功引进中粮集团。2009年,中粮集团按照现代农业方式在惠农区建立番茄种植基地6万亩,同时用8个月时间建成了一个日处理番茄6000吨的大型首期加工企业。这一变革必将为今后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出现的新矛盾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新典型,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突破口,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二、中粮模式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今后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据此,惠农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协调,狠抓落实,以土地出租的形式力促中粮番茄基地建成。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中粮模式符合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实际

从半年来的运行情况看,中粮番茄基地建设集中体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要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二是要用现代技术支撑农业,三是要用现代理念经营农业。半年来中粮集团为本地农业生产注入大量的现代化的大型农机具,整地、施肥、起垄、覆膜、病虫害防治全部运用大型机械,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高垄深沟、育苗移栽、膜内化学除草、宽幅稀植、无公害管理等大批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组装配套应用,展示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同时,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管理农业,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效益,既节省了能源,又提高了功效。雄辩的事实既教育了广大群众,也启发教育了各级干部。中粮集团的引入,必将带动惠农区农业由传统农业迅速步入现代农业的快车道。

(二)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其番茄酱生产占到全世界销量的1/4。半年来中粮集团立足国际市场,将制酱番茄产业的第一车间建设在番茄基地的田间地头,用绿色食品的标准严格要求组织生产,确保了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用惊人的速度建设起了一座大型现代化工厂。这一模式完全符合“基地+企业+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三)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中粮番茄基地的建设,可使基地内的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满足工业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农民出租土地后,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可从事劳务输出或其他产业,其增收的突破口发生转移,农民增收的步伐加快,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必将改变广大农民几千年来的传统生活习惯,使之尽快融入现代社会,享受现代文明。

(四)带动了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兴起

中粮番茄基地的建设主要依靠本地现有大型动力机具进行作业,极大地发挥了农机协会的作用,农机具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收入明显增加,带动了我区农机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同时催生了土地流转、劳务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等专业合作社的兴起。

(五)党的基层政权进一步巩固

中粮番茄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依靠基地内村级基层组织,聘用村书记、村委会主任负责基地具体生产,带领农民进入基地打工赚钱,将村级两委班子带领大家增收致富的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农村和农民中的威信,保障了党的基层政权的稳定。

目前,中粮集团在惠农区的6万亩番茄基地建设和番茄酱加工项目运行非常顺利。中粮集团的成功引入必将对惠农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带动本区农业产业化步入了以现代农业为标志的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