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惠农区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及其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起到抑制或破坏作用并造成一定农业损失的天气或气候,其形成常因某种或几种气象因子过量或不足所引起。因此了解掌握惠农区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发生规律,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安排生产,预防灾害,确保农业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2023-11-28
第七章 惠农区农业生产现状及生产条件分析
第一节 农业生产和作物布局现状
一、农业生产现状
惠农区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气候温和,灌溉便利,发展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多年的种植习惯和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农业生产中粮食生产所占比例过大,全区农业生产基本上由种植业和畜牧业两部分组成,林业、水产及养殖业所占比例不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指导方针,通过对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地进行优化调整,出现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乡镇企业等协调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以脱水蔬菜、畜牧养殖、枸杞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较大的脱水菜生产销售基地之一和宁夏新兴的枸杞之乡。但由于种植历史和习惯等原因,目前,这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带动关键效应不强,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据统计,2006年全区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34.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8.2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2.8%;蔬菜6.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9.4%;油料2.9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他(含饲草)2.7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8%;枸杞累积种植面积达4万亩。畜牧业发展平稳,猪、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05万头、3.97万头、58万只、221.5万只。造林工作得到加强,全年造林面积12510亩,比上年增长74.8%。全区农业总产值3903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种植业25315万元,林业638万元,牧业12694万元,渔业388万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830万元。
二、种植业生产布局
种植业是惠农区农业生产结构的主体,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蔬菜、枸杞、马铃薯、瓜类、油料、饲草等。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各种作物间、复、套种面积大幅度增加,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效益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2006年惠农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春小麦播种面积10.7万亩,居第一位;其次是玉米,播种面积7.2万亩;第三是蔬菜,种植面积达6.7万亩(含4.3万亩脱水蔬菜);第四是枸杞,种植面积达4万亩;第五是油料,种植面积2.9万亩(含2.4万亩油葵);第六是饲草,种植面积2.5万亩;大豆、高粱及其他小杂粮所占比例很小。
三、种植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惠农区种植业生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气候、光热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30年来本地年平均气温每十年间平均值上升0.5℃。夏季高温炎热对低温长日照主导作物春小麦的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增加,特别是春小麦灌浆至成熟期的6月上旬到7月上旬30天内,热干风发生频繁,严重威胁着春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致使小麦产量比十年前显著降低。而春小麦是我区几十年来的传统主栽作物,约占耕地面积的50%。自然灾害性天气使传统种植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产量及产值低而不稳。相反,气候变暖却有利于枸杞、蔬菜、玉米、油葵等喜温作物的生长。但受传统观念和种植习惯的影响,一些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始终没有大的突破,由此造成光热等气候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土地利用率不高
通过多年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磷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深翻深松技术和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壤肥力得到显著提高,对发展玉米、蔬菜、枸杞等高效作物非常有利。相反,在气候对春小麦不利、春小麦品种更新困难的情况下,用大面积肥沃土地种植比较效益较低的春小麦也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影响了种植业的产出效益。
(三)水资源短缺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多年来,惠农区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整治基本农田,通过渠道砌护和三级沟道治理,使农业灌排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随着大面积中低产田改造和宜农荒地的开发利用,农作物灌溉面积迅速扩大,特别是一些耗水量较高的作物如小麦套种玉米种植面积过大,加上连年干旱,黄河来水偏枯等实情,灌水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因此,在惠农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四)以粮食尤其是春小麦为主的传统作物种植面积过大,比较效益相对低下,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今后的发展建议
上述问题,在惠农乃至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生产中表现都相当突出。为此,笔者认为在气候资源、光热资源、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可扬长避短,采取压减耗水量较大作物的种植比例,发展适合本地种植的节水型高效产业如玉米、脱水蔬菜、油葵等,有效避开不利因素,因势利导,充分挖掘生产潜能,在有限的农业资源上,得到最大的效益和回报。
第二节 农作物灌排条件及主要农作物需水情况分析
惠农区地处引黄灌区梢段,大部分农作物依靠黄河水自流灌溉,沿山地带农作物以井灌为主。地形西高东低,地质由贺兰山冲洪积和黄河冲积平原形成,与银川和银南地区相比,地势较低,盐碱大、荒滩多,农业发展灌排条件受制因素大。1987年恢复惠农县后,历届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水利是农业发展命脉”的关键点,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挖沟开渠,砌护渠道,疏通灌排体系,治理沟体滑坡,增筑防洪堤,改善灌排条件,提高治水和用水技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水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灌排通畅,地下水位明显降低,盐碱荒地合理开发利用,耕地面积逐步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日益丰富,农作物需水基本得到满足,较恢复县制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讲,农作物灌排条件的改善,由弱到强,由表及里,农业用水逐步走向科学管理。在发展历程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灌排条件差,农业用水和水资源的综合治理有待合理开发阶段
1985年以前,本区农业刚从集体经营转向个体经营,农业生产主要以人工劳作为主,种植的农作物多为小麦和玉米,农业用水依赖于黄河自流灌溉。渠系有输水干渠、支干渠5条,总长59.63公里,可灌溉20.22万亩耕地,当时在册的12万亩耕地农业用水充足。灌水期间荒沟、荒滩、荒坑处处积水,水资源浪费严重;在排水上,主要采用机井抽水降低水位,为了循环利用水资源,又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由于地下水矿化度高,灌溉农田作物易坐苗和发生盐害,加上机井的维护和电费过高,机井排水逐步废除。其次,斗农渠退水流入第三、五排水沟,排泄多余水,部分农田水撤入荒滩和农沟、斗沟,再汇入第六、七排水支沟和三三支沟、黑龙干沟。农、斗沟因阻塞而影响排水的情况经常发生,排水系统不健全,需要加强综合治理。河汛和山洪经常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安全,沿黄河岸线布设31公里的防洪堤和贺兰山东麓地区建设的42条导洪坝、2个滞洪区需要加固改进和加强治理。这一时期,灌水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排水防汛和泄洪是发展农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二、灌排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农田水利进入综合治理阶段
1985年以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沟渠道的综合治理入手,以排水为主题,逐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解决排水系统不全不通的问题。1987年6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石嘴市郊区恢复成立惠农县,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扩修整沟渠,加大防洪设施建设为项目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正式拉开了序幕。通过十年的治理,到1995年,惠农县的灌排网络基本健全,支斗渠进一步清挖扩整,渠坡得到加固和砌护,回归水合理利用;清挖扩整斗支农沟,采用蓄麦草、干砌石等方法治理七排塌坡,合并调整大型电排站,实施暗管排水工程,加强治理山河洪害,灌排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以滂渠、官四渠、惠农渠自流为主,官四渠补水工程、礼和扬黄灌溉工程为补充的引水安全灌水体系;以第三、五、六、七排、三三支沟、黑龙沟自排为主,上宝闸、蛟龙口、路家营、上营子、汪家庄暗管排水为示范的通畅排水系统。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宜农荒地接连开发,实际耕种土地面积达到20万亩(在册面积13万亩),较1985年增加8万亩,增幅达66.7%;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大,达到26万亩,较1985年的12万亩增长85.7%,农业用水达到2.06亿立方米。农作物种类增多,由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增加为小麦、玉米、甜菜、西瓜、脱水菜、甜椒、大白菜、青萝卜、胡麻等作物,农业需水复杂但用水充足。排水逐步畅通,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单产由1985年的320千克/亩,提高到360千克/亩。农业用水从1996年开始按亩计收费用,农业用水淹滩漫路现象得到遏制,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十年间,完成了蛟龙口、红柳岗、红柴梁、东永固、西永固、李岗、蛟龙口、尾闸、上营子、良繁场、团结、静安、下营子、路家营、星火、通丰、汪家庄暗管排水,团结、中渠、和平明暗结合排水,涫四渠补水站建成,七排得到治理,建设项目区21个,建设内容主要是扩整支斗渠、治理支斗沟、砌护渠道、配套建筑物、铺压管道、抗旱打井等,有利地改善了农业灌排条件。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的特点是灌排治理同时进行,重灌重排。
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灌排条件明显改善,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稳步推进,农业需水日趋严峻阶段
1995年以后,农业生产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经果林全面发展,农业用水进入紧张供应阶段,作物间争水矛盾日益突出。到2005年,形成了脱水菜、枸杞、奶牛养殖三大产业,各产业的需水不一,用水复杂。粮食作物成了耗水量大的作物群体,尤其是麦套玉米,全生育期灌水7~8次,亩需水近600立方米左右,且灌水集中于上半年,与上游的水稻处于灌水高峰重叠期;而脱水菜的灌水较粮食作物用量少,全生育期灌水2~3次,分散于夏秋两季,与粮食作物也有争水矛盾;枸杞栽植于地力稍次的盐碱地,全生育期灌水3次即可,用水较麦套玉米少,灌水集中于挂果前期的月份,虽避开了用水高峰,但从总量上也与其他作物有争水矛盾。为了缓解各作物间的争水矛盾,十年间,依靠科技进步,先后推行回归水、地下达标水利用,实施引五济惠、兴惠扬黄、石喇叭扬水站改造、抗旱打井、三、五排补水应急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沟道干砌石治理、渠道“U”型防渗砌护、明沟暗管排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短暂性地满足了作物需水要求,但在农业综合开发深入开展的同时,灌排设施得到全面加强,灌排条件明显改善,使得可垦宜农荒地开发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灌溉的耕地面积达到26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较1985年增加近20万亩,农业总体用水量增大,加上近年来,黄河来水偏枯,宁夏回族自治区给我区的农业配水由过去的2.06亿立方米减少到1.6亿立方米,灌水形势日趋紧张。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科学利用水资源,趋利避害,发展节水农业,压缩耗水量大的作物种植面积,保证农作物水分的正常供应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时期农业灌排建设的特征是:灌排畅通,灌大于排,灌水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科学合理用水,挖掘和充分利用水资源成了主要任务,发展节水农业是今后解决农业用水紧张局面的长期目标。
综上所述,针对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实际,适当压缩小麦套种玉米面积,扩大玉米或以玉米为主的套作、脱水菜、枸杞、油葵和饲草等需水量少的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应对缺水严峻的形势,从总量上规划出低于1.6亿立方米配水的节水作物布局,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工作。
第三节 农田土壤肥力监测分析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准确及时掌握土壤肥力各因素的变化,可为改善土壤结构、合理作物布局与茬口安排,制定技术措施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据。惠农区从1987年开始至今,共设置土壤肥力网监测固定点35个,长期进行土壤肥力网跟踪监测工作,监测内容包括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全盐及pH值五个项目。在监测的基础上,制定合理配方,从1990年开始示范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施肥技术,对改变重氮轻磷的不合理施肥结构,促进土壤养分均衡供应,改善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复种指数的增加,加之化肥价格居高不下,土壤肥力状况和农民施肥习惯都发生了新变化。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施肥现象普遍存在;受生产水平、经济条件、施肥习惯等因素影响,在追求作物高产的同时,偏施肥、滥施肥、过量施肥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生产实际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总体安排,惠农区从2005年开始大面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几年来,共监测土样2000多个,依据监测结果制定了不同作物施肥配方,通过示范推广应用,N、P、K肥使用搭配日趋合理,有机肥施用面积和数量增加,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大幅度提升,农民习惯施肥逐步趋向科学化。
一、监测情况
(一)有机质
据测定,1985年之前惠农区耕地有机质平均为1.22%,1986~ 1995年有机质平均为1.40%,比1985年之前提高0.18个百分点;1996~2004年有机质平均为1.48%,比1996年之前提高0.08个百分点,2005年有机质平均为1.795%,比1985年之前提高了0.575个百分点,比1996年提高了0.395个百分点,比2005年之前提高了0.315个百分点(图7-1)。
图7-1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
(二)水解氮
水解氮在土壤中挥发性和流动性比较强,同时氮肥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利用率相对较低,残留土壤中水解氮相对不稳定,因此,这里不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三)速效磷
1985年前惠农区土壤速效磷平均为10.85毫克/千克;1986~1995年土壤速效磷平均为13.3毫克/千克,比1985之前上升了2.45毫克/千克;1996~2004年土壤速效磷平均为14.7毫克/千克,比1996年之前上升了1.4毫克/千克;2005年土壤速效磷平均为23.4毫克/千克,比1985年之前上升了12.55毫克/千克,比1996年之前上升了10.1毫克/千克,比2005之前上升了8.7毫克/千克,速效磷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图7-2)。
图7-2 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趋势
(四)盐分
以0~20厘米土层为标准,1985年之前惠农区土壤全盐含量平均为0.1925%;1986~1995年全盐含量平均为0.173%,比1985年之前下降了0.01925个百分点;1996~2004年全盐含量平均为0.157%,比1996年之前下降0.016个百分点;2005年全盐含量平均为0.1195%,比1985年之前下降了0.073百分点,比1996年之前下降了0.054个百分点,比2005年之前下降了0.038个百分点。20年来,本区土壤盐分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图7-3)。
图7-3 土壤盐分含量变化趋势
(五)pH值
1985年前惠农区土壤平均pH值为8.35;1986~1995年土壤平均pH值为8.28,比1985年之前下降了0.07个pH值;1996~2004年土壤平均pH值为8.23,比1996年之前下降了0.05个pH值;2005年土壤平均pH值为8.05,比1985年之前下降了0.3个pH值,比1996年之前下降了0.23个pH值,比2005年之前下降了0.18个pH值,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图7-4)。
图7-4 土壤pH值变化趋势
二、结果分析
从上述监测结果看,与1985年之前相比,惠农区耕地有机质及速效磷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盐分、pH值下降。这表明,随着土壤用肥日趋科学合理,惠农区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土壤耕作状况进一步好转,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多年来,惠农区一直狠抓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推行秸秆还田、种植绿肥,采取增施磷肥、有机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增加过腹还田面积等农艺措施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肥料合理搭配使用,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这是有机质及土壤有效养分提高的直接原因。二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年来,惠农区区委、政府一直很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砌护渠道,加强排水,合理灌溉,新建和维修了大量的排灌设施,定期强排地下水,新修砌护渠道,加强灌溉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洗盐和压盐,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位上升和盐分危害。
三、小结
从以上土壤养分监测结果看,惠农区总体土壤肥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土壤盐分不断下降,这对高效作物种植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条件,建议在今后种植业生产中,充分利用土壤有效养分,挖掘土壤有效潜能,大力发展高效作物,从而达到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目的。
第四节 农业环境影响评价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农业环境的质量,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生产宏观调控,创建农作物无公害生产基地,促进质量安全型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环境的关系(www.chuimin.cn)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首先要按照国家公布的有关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进行检测,合乎国家标准才能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是要求农作物生产基地区域内的空气、灌溉用水和土壤达到一定的清洁程度,并在生产过程中,杜绝和减少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通过空气、灌溉水和土壤吸收并富集在植物体内,最终造成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
(一)空气
大气中含有许多污染物能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如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会转化成三氧化硫,再遇到水汽则形成硫酸雾,使农作物受害,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超过0.3毫升/升,就会使农作物叶片产生点状、块状或条状伤斑;氯气对植物的毒性相当于二氧化硫的两倍;氨气当浓度超过10毫升/升时农作物即会受害;一氧化氮能抑制光合作用;氯化氢、氟化氢、乙烯都会对农作物产生危害;固体颗粒状物质(尘埃)落在叶片上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落在花蕊上则影响花粉的授粉,严重时会使部分组织木栓化。因此,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选择,首要条件是以远离城镇及污染源、大气质量较好且能保持相对稳定为前提。
(二)水质
由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多种垃圾和大气中的污染物质随着降雨而到地面水中污染水源,水体污染已成为农业土壤及农作物遭受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水质污染对作物的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危害,即污水中的酸、碱物质或油、沥青以及其他悬浮物及高温水等,均可对作物组织造成灼伤或腐蚀,引起生长不良,产量下降,或者产品本身带毒,不能食用;二是间接危害,即污水中很多能溶于水的有毒有害物质被植物根系吸收进入体内,或者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导致减产,或者使产品内毒物大量积累,通过食物链转移入人、畜体内,造成危害。水中污染物对植物危害较大且分布较广的主要有酚类化合物、氰化物、苯系物、醛类和有害致病性微生物等。
(三)土壤
污染土壤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及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而污染作物产地土壤,另外,是在栽培过程中过多施用化学农药或氮素化肥而造成的农药及硝酸盐污染。在已经污染的农田上栽培作物,农产品内一些重金属富集的含量较高,硝酸盐含量也严重超标,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很大,应给予足够重视。
具体空气质量、灌溉水质量、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参照执行《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和《无公害食品西瓜产地环境条件》(NY5110-2002)中空气环境质量指标、灌溉水环境质量要求、土壤环境质量指标(表7-1、表7-2、表7-3)。
表7-1 空气环境质量指标
注:引自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7-2000)
表7-2 灌溉水环境质量要求
注:引自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6-2000)
表7-3 土壤环境质量指标
注:引自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5-2000)
二、惠农区农业生产环境现状
宁夏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于2006年8月20日对惠农区庙台乡、礼和乡、尾闸镇、红果子镇、燕子墩乡等地的空气、灌溉水和土壤分别进行了抽样监测,具体监测项目按照《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和《无公害食品西瓜产地环境条件》(NY5110-2002)规定执行。监测取样分析方法按《农田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NY/T397-2000)、《农田水源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6-2000)、《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NY/T395-2000)中有关规定执行。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本区所有监测分析项目均未见超标,结果见表7-4、表7-5、表7-6。
表7-4 空气环境质量单因子评价
表7-5 水质单因子评价
表7-6 土壤环境质量单因子评价结果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惠农区农作物本地环境空气质量、灌溉用水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合格,适合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要求。
第五节 农业机械发展及应用情况分析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首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农业机械在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惠农区农业机械的发展及现状
惠农区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为1980年以前,处于半机械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农村处于集体经济时期,农业机械大多为简易机械化农具,拖拉机、播种机为数并不多,平均每个生产队拥有一辆手扶拖拉机和一台播种机,每个生产大队(现在的村)拥有一辆大拖拉机和一辆推土机。第二阶段是1980年到1995年,为小型农机起步发展阶段。1980年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营变个体经营,小型农业机械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村掀起了“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热。这两类机械不但可以在田间作业,而且还适用于运输,农忙务农,农闲搞副业,一机多用。1985年全县拥有以手扶拖拉机、小四轮、农用车和大中型拖拉机为主的农机总动力为49733.8千瓦,到1995年全区拥有的农业机械动力为104425千瓦,增长了110%。播种机及其他农具在此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第三阶段是1995~2006年,为稳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随着农业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惠农区农机事业步入了持续发展阶段,随着农民收入的逐步增加,农业机械作为农民致富的重要工具和实施农业科技的载体,已被广大群众普遍认识和应用。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领域不断拓宽,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截至2006年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73240千瓦,比1995年增长2.6倍;各类拖拉机11466台,比1985年的3153台增长近3.6倍。平均每户就拥有一台拖拉机,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75台,比1985年的78台增长11倍。各类大中小型配套农具11216部,配比率1∶0.98。
目前,惠农区应用农业机械的主要类型有:拖拉机及其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包括耕地整地及种植机械、农用排灌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脱粒机械、种子加工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主要包括加工机械和加工作业机械;畜牧业机械,包括收割机、打捆机、粉碎机、挤奶机;林业机械,主要有打坑机;渔业机械,包括增氧机、饮料加工机、抛料机;运输业机械,包括农用三轮运输车、四轮运输车;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包括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开沟机等。
二、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奠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又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农业机械化突破了人力、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有效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20多年来农业的发展情况看,农业机械的应用,有力促进了惠农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由1980年前的11万亩迅速增加到目前的26万亩,播种面积由过去的15万亩扩大到现在的35万亩,种植模式由单一种植发展到现在的粮套粮、粮套菜、菜套菜、粮套草等多种立体复合种植模式。种植结构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到现在的粮、经、饲多元种植,2007年粮、经、饲比例调整到了53∶42∶5,形成了整体推进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加快了农业科技应用步伐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领先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单纯的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依靠农业机械的发展,20多年来惠农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了精量播种、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技术,实现了农业的节本增效,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实施了抢种抢收、抗旱排涝、大规模防治病虫草害,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惠农区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方面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单产,改善了品质,节约了能耗,保护了生态环境,农业正朝着可持续方向稳步发展。调查显示,1980年惠农区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贡献率不足0.8%,1995年达到了15%,2006年达到了35%,可以说农业机械在破解本地“三农”难题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从国内外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应该说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民收入随之也高,生活相对也较富裕。惠农区20多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是发挥了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了财富。实行机械化作业,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以节约种子、水、肥料、人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的节本增效。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了农业外部的就业和增收空间,使部分农民“洗脚上田,进城务工”,可以说惠农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引机械、减人手、增收入的过程。三是发挥了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从事农机服务行业,从中派生出来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服务合作社等组织,这部分人率先致富,成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四是有力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和加工,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随着运输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的不断发展,尤其以面粉、饲料、榨油、酿造和蔬菜脱水加工机械的引进与推广使用,带动了惠农区粮油和脱水蔬菜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阶段,不但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收益,而且通过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惠农区农业机械化20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农村建设20年发展史的缩影。一是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播种不用耧、收割不用刀、耕地不用牛”的梦想,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促进了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民。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惠农区农村千家万户中,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惠农区农业机械20年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增效、农村的不断发展、农民的不断增收,缩小了城乡差别、工农差距。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立体种植、植保工程、农村能源等新技术,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态条件,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促进了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类型结构不尽合理,动力闲置浪费严重
受单家独户经营模式的影响,本区农机购置的投资大多集中于小型农机,而中大型农机拥有量较低。2006年,拥有拖拉机总量为11466台,其中手扶及小四轮等小型拖拉机10591台,占总量的92.4%,大中型拖拉机仅有875台,占总量的7.6%,且目前手扶及小四轮使用范围及年使用时间均较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闲置,造成了万余台近亿元的资产严重浪费。按26万亩耕地来计算,全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千余台就可满足生产需要。机械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动力有余,配套机具不全,农业机械化应用程度仍然较低的状况。
(二)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较慢
目前全区仅有区农机局和惠农区燕子墩乡两个初级的农机服务组织,仅能从事机深松一项农事操作,而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民间服务组织仍是空白。
(三)高科技含量的农业实用机械引进与推广进程慢,优势特色产业,如脱水蔬菜和枸杞生产需要的现代化高科技农机无相应机械支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化发展。
四、发展方向
(一)增加政府补贴,加大扶持力度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可以说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据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进一步扩大大型农机具的使用率,解决大型农机具占有率和应用范围狭窄的难题。
(二)健全农业机械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机械人才
成立各种机械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加大农机具引进应用力度,着手培育新型机手,提升农机化服务水平。
(三)针对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研发、引进农业实用机械,优化农机内部结构,逐步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进程。
有关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的文章
第三章惠农区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及其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起到抑制或破坏作用并造成一定农业损失的天气或气候,其形成常因某种或几种气象因子过量或不足所引起。因此了解掌握惠农区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发生规律,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安排生产,预防灾害,确保农业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2023-11-28
第二章惠农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从现代科学技术观点看,气候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系指各种气候因子的综合,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性,是地球上生命现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极其宝贵的资源。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惠农区气候明显变化。惠农区是全自治区乃至全国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之一。......
2023-11-2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次农业经营体制上大的变革和创新,由此使惠农区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与之前的集体经营相比较,个体经营显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
2023-11-28
第八章惠农区主要农作物价格、效益情况分析在本地具有多年种植历史和规模,且在生产中表现出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脱水蔬菜、露地蔬菜、枸杞、油葵、饲草等。......
2023-11-28
第四章惠农区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条件分析第一节春小麦生长发育气象条件分析一、春小麦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一)春小麦阶段发育对光温的要求春小麦属低温长日照作物。考虑到春小麦是惠农区主要粮食作物,故下面重点分析本区春小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023-11-28
中国农业科技不但在研究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存在更大的差距。据中国农科院估测,中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15年,而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在15~20年以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涉农网站发展迅速;电信电视网快速发展;农村信息服务深入基层;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
2023-11-04
第五章惠农区气象条件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分析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作物布局、栽培方式、品种等等,其中气候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最为重要的因素。本节将着重从惠农区气候变化入手,分析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为大田防治提供对策。第一节惠农区农作物病虫害历年发生情况及现阶段发生特点一、病虫害发生情况统计资料显示,惠农区自1987年以来病虫害总的发生趋势是越来越重。......
2023-11-28
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2014年,中国保监会《保险业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推动建立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制度。2016年发布的《农业保险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