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讨论中析出的数字看,洪武二十八年时东胜诸卫约有驻军43000人;永乐元年的宁夏驻军数为23586人;计算得出的陕北驻军数17000人,那么河套周边地区的常驻军队约有86000人。......
2023-11-28
一、洪武朝河套周边明军驻军数的质疑
1.洪武八年(1375)“申定兵卫之政”前后明朝军数统计口径的比较
以往记载明代军数的史料和探讨明代军数的文章很多,然而随着对明代军事史研究的深化,很容易看出对于有明一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军数的估计,由于材料来源、研究方法、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结果差别巨大。即使从全国范围考虑,也不得不对某些似成定论的说法有所怀疑。明代的军卫制度源于朱元璋称帝之前,史称“立部伍法。初,上招徕降附,凡将校至者皆仍其旧官,而名称不同。至是下令曰:为国当先正名。今诸将有称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者,名不称实,甚无谓。其核诸将所部,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令既下,部伍严明,名实相副,众皆悦服以为良法”[1]。据称,军卫法源于刘基的建议。《明史·刘基传》称“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2]此事《实录》不载,《故诚意伯刘公行状》称“洪武元年正月,帝登大宝于南郊。公密奏立军卫法,外人无知者,拜御史台中丞”[3]。实则明代军卫之制来自元代,当是刘基根据元代兵制结合朱元璋军伍情况的实际改订的军制。再仔细分析史料会发现“甲辰军制”并非完整军制。它所规定的内容只是明确了武官名号与其所统领军队数量间的等级对应关系,即可以理解为,经稽核带兵五千人以上者称为指挥,千人至五千人者,称为千户,以此类推。所以,“甲辰制”更重要的是厘清了军制中武官层面的混乱问题,废弃了元代旧称而已。
洪武八年,明朝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即“申定兵卫之政”,明确规定各卫军数的配置标准一般是每卫5600人。这一原则性的规定广泛见诸于《明史·兵志》、《明太祖实录》、《明会典》各书的记载,已成定谳,进而被治明史者奉为计算明军数的铁律。
但在另一方面,文献显示洪武八年之前所依据的原则是“申定兵卫之政。先是,上以前代兵多虚数,乃监其失,设置内外卫所。几(当作‘凡’)一卫统十千户,一千户统十百户,百户领总旗二,总旗领小旗五,小旗领军十,皆有实数。至是重定其制。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而千、百户,总小旗所领之数则同。遇有事征调则分统于诸将,无事则散还各卫。管军官员不许擅自调用。操练抚绥务在得宜,违者俱论如律”。[4]依照这一规定,理论上推测原来各卫的军数应为:
1卫=10千户=100百户=200总旗=1000小旗=10000军
则当有万人之多。这同时证明了“甲辰制”之后到洪武八年改制之前,明人军制在军队的基本单位——卫及其军人数量的配备上仍然沿袭了旧制。甲辰制的作用在于调整各级武官应足额配置军队。到了洪武八年改制则是将每卫的军人数规定为5600人。与甲辰制相比,首次明确划定了每卫军人数的上限。换一个角度看,除了防止指挥统兵数过大之外,客观上也增加了卫指挥使一级的武官职位数量。这对于调动下级军官的积极性不能不说颇有吸引力。那么,“申定兵卫之政”的举措是否真的将每卫原额兵数削减44%以上呢?并非如此。根据洪武六年(1373)八月大都督府奏报,全国军卫数为164,外加84个千户所。照此计算,千户所有兵为1000人左右,合计就是84000人上下,而军卫数如以万人计算,则有1640000,总军数要超过170万。而在此前的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在一份诏书中朱元璋宣称“朕重念诸将士委身暴露艰苦之状,欲加重赏,则天下镇守之兵及京师护卫之士不下百万,而民之资力有限”[5]。短短三年明朝扩军70%,无论从实际需要、国家财力支持,还是从可操作性来讲,可能性不大。反过来,如以洪武八年后5600人/卫的额度计算,洪武六年全国总军数为1002400,与洪武三年数相合。考虑到洪武五年漠北惨败等严重损伤军力的因素,那么洪武六年的总军数维持了洪武三年的水平只能说明明军兵员补充和恢复的速度是很快的。于是可以推断,在洪武八年之前明军数统计的口径与“申定兵卫之政”后的口径差别没有文献记载上表现出的那样大。换句话说,“申定兵卫之政”仅仅是对当时明军基本军事单位实际兵员平均数的承认和制度化的规定,在这一规定前后明军基本军事单位军数的变化可以完全忽略。由此,我们应该继续承认在一般情况下,各军卫的正常军数应该是5600人。那种曾经出现过的一卫统十千户的情况并不能说明洪武初期军队数量出现过巨大波动,它只是反映了在甲辰制之后,明军仍然存在“名不称实”的现象。
到20多年后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计内外武官并兵马总数,在京武官二千七百四十七员,军二十万六千二百八十八人,马四千七百五十一匹;在外武官万三千七百四十二员,军九十九万二千一百五十四人,马四万三百二十九匹”[6]。由此得出全国总军数1214931人,即120万,较洪武三年增加20%,基本属于正态增长。可以再次肯定,所谓“申定兵卫之政”只不过是明朝对各卫现有军数平均数的一个原则性的认可。
2.5600人/卫的定制在较长时段内的有效性问题
通常情况下讨论明初兵数时,学者们习惯以全国卫所总数与5600人相乘获得对军数的估计。根据卫所制度的规定,似乎可行,但是这样计算出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比如上海人民版《明史》中认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的总军数为180多万,同时根据弘治朝李东阳的说法将永乐朝总军数认定为270多万。[7]提出这些数字的思维模式只是因袭了明人的说法,而李东阳本身的依据仅仅就是以全国卫所数与5600的理论数相乘的结果。270万的军队每年仅耗费军粮一项至少3240万石,倾明朝全国税粮收入养军尚有很大缺口,所以这一军数本身完全不可靠。如果要接受这一数字,则应将其理解为军户总数较为合理。
此外,在关键的方面,明代卫所制的基础与其说是卫,不如说是所。即使是在制度的规定中,明军也存在军卫领所数的不同,一般来说,一卫领五个千户有所,但是也有不少一卫领四个,乃至三个千户所的情况。[8]这说明实际上军卫的大小差距明显。因此,每卫5600人的说法本身并不完全可信。那么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的全国总军数的准确程度也得大打折扣。退一步讲,我们相信了李东阳的说法,也只能将其理解为理论上的数字,换言之,270万的总军数是明军经制的上限,它与实际军数之间的关系根本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大量材料反映出至迟到正统年间(1435~1449)明朝军队失额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实际见在数仅相当于理论数的约50%。在此背景下,坚持或者因袭李东阳的陈论到底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值得考虑。(www.chuimin.cn)
经过以上分析,至少得出两点结论:其一,每卫5600人的规定只可能是军数的理论值;其二,明朝军卫所属千户所的情况复杂,绝非简单的一卫五千户,而是同时分布了五千户卫、四千户所卫和三千户卫多种情况(甚至千户所辖百户所也有类似的表现)。笔者认为提出这一疑点并非要完全推翻明代卫所基本军数的规定,而是强调在讨论明代军数,尤其是实际军数时绝不能满足于这一种简单的推导方式,更应该以多元化的方法处理和验证此类问题。
3.数据缺陷
在明代中期以后,随着边防线的确定和北边防区具体划分的完成,无论是北边边境的总军数,还是各防区的区域驻军数都有明确的记载。不唯如此,那些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数据链,从而能反映边境驻军数的实际变迁波动。然而这一便利条件在涉及明代早期,尤其是洪武朝的文献中却几乎得不到,其中就包括河套周边地区。因此,在统计环绕河套的宁夏、陕北、东胜三个防区的军数时,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数据上的缺陷:
第一,三个防区总体上缺乏直接数字的记载。毕竟,整个洪武朝的不同时期,明朝在河套周边部分地区实际控制范围的变化很大,导致军队的调拨安排频动,驻扎屯田长期无法固定下来。这是造成数字缺载和不准确的根本原因。严格地说,环河套地区,除了河套南侧的陕北防区比较稳定外,其他两个在自身定位、防区建设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变化。
陕北防区地处河套南缘,接近腹里,北隔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河与境外相连,其地位既不同于真正的极边军卫,也不同于深处内地的腹里军卫,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殊类型。出现这一现象乃是因为陕北地区北面的高原大河形成了天然屏障,同时河套内部又在明军的控制之下,边防压力不大,很少与北元直接对抗,所以呈现出腹里化的趋势。反过来,整个河套内部由于没有任何军事的、行政的机构设置,也可以把它视为明与北元间的“瓯脱”地带,加之河套以内缺乏利于防守的天然障碍,使之不可能完全忽视北元方面可能的军事威胁,所以,陕北诸卫的边卫性质没有变化。洪永时期的历次边防调整都保持了陕北防区的原有格局,于是,在环绕河套的三个防区中,陕北是最为稳定的一个。这就暗示了陕北驻军的数量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波动不大。而且,考虑陕北的军事地理地位,它的驻军数量在理论上也不应该超过宁夏与东胜方面。
东胜防区控御范围的大小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屡经反复,大致可分为洪武五年以前、洪武六年至二十五年、洪武二十五年以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军击败元军,东胜防区的基本确立的时期,此时明军一度控制包括东胜州和河套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第二阶段以洪武五年为起点,明军深入大漠攻击北元遭到惨败,北方边境遂出现全面后撤的连锁效应,原东胜州和河套东北部地区均被放弃。这一状态一直维持到洪武二十五年。第三阶段开始于洪武二十五年东胜诸卫的设立,相当于重新恢复并扩大了洪武朝早期山西行都司的辖区。自然在不同的阶段,包括河套东北部在内的东胜地区明军军事力量的强弱并不相同。
宁夏军卫的建设进行得较为缓慢,也存在着洪武三年设府,五年废府内迁。其后的情况史料记载颇多抵牾,然而无论如何,洪武九年以前宁夏卫的设立一定是事实[9]。洪武朝宁夏军卫设立的极盛期在洪武朝后期,具体说当在洪武二十五年[10]以后。由此我们估计军数的时间不应早于洪武二十五年。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对研究军数的时间范围获得一初步认识。
第二,三防区数字的来源各异。宁夏防区军卫在洪武朝二十五年以后未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可直接利用永乐元年(1403)二月宁夏总兵官何福的上报数。这是三防区的军数中唯一的一个直接数据。其余的数据只能从对材料辨析、计算中间接获得。如山西行都司地区在洪武五年(1372)以后几乎每年朝廷都派遣大将挂印巡边,巡边的重点地区正在山西、北平。但这些任命均属临时性的征调,并非常驻之军。另外,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后随着山西行都司置卫数的大幅度增加,驻军数自然也有明显的提升。目前笔者搜集到的材料中直接涉及大同行都司军数的资料仅洪武二十八年(1395)的一条记载可资应用。剩余的陕北防区看上去最为简单,无非是庆阳、延安、绥德三卫的总军数,毕竟这里北有河套高原和黄河作为屏障,严格地说应是边境和内地的过渡地带,这种情况下除了常规的军事力量之外,也没有存在额外军队的必要性。
有关明初河套周边边政研究的文章
从前面讨论中析出的数字看,洪武二十八年时东胜诸卫约有驻军43000人;永乐元年的宁夏驻军数为23586人;计算得出的陕北驻军数17000人,那么河套周边地区的常驻军队约有86000人。......
2023-11-28
分析河套总军数的目标是想通过努力获得常规驻军数的基本印象。史料中,军卫数、军人数都是明确的,很容易得出每军卫平均军人数,东胜地区总军数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估计。......
2023-11-28
[50]的确,直到洪武朝即将结束之时,东胜、西河等地区的军粮储备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最终以在北边边地商屯中的收获物上纳以换取盐引。客观上,开中与商屯的兴盛进一步促使边地农业区的发展,商屯与军屯及其他形式的民屯相结合,在较短的时间内加速了本地区农业化的速度。......
2023-11-28
面向西域所开的马市被指定在宁夏,由政府全面控制绢马交易,官方定价,不允许私人贸易。2.西北边区的官方牧场建设永乐四年起朱棣多次亲自过问并具体提出了西北官方牧场建设方案。很快,大同、宁夏将本地区其余设立马场的区域上报了朝廷。......
2023-11-28
以上两点说明了立于洪武二十五年的山西行都司卫所中山西籍武官数量并未取得绝对优势的原因。[21]这是一次以山西境内民户为对象的大规模征集军队行为。壬申,宋国公冯胜等籍民兵还。......
2023-11-28
经过此次整合,遂使陕北塞王守边制名存实亡,边将的作用无可替代。通过洪武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间的不断调整,加上庆王的因素,在河套南缘形成了宁夏卫与庆阳、延安、绥德三卫构成一体,以宁夏统领陕北的边防新格局。明初延绥两卫的中心在延安府,延安遂成为陕北边防的核心。......
2023-11-28
不过此时的清理军伍仍然以卫所官旗为主,朝廷派出人员扮演督责考核的角色。与军屯制度的完备化如出一辙,永乐朝的清军制度中也加入了“逃军惩罚例”以加强清军工作。......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