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每年发表的明史研究论文数约300篇,20年的总数相当于前80年的总和,出版的著作数情况也与此相同。......
2023-11-28
一、基本研究材料
明清以降,许多材料都与明代河套历史有关,种类非常复杂,数量也颇为可观,以下择要介绍部分材料。
《明实录》,它是明朝官方编修的最重要的史书,总卷数接近3000卷,是了解明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就本研究对象而言,由于明代政治军事注意力的焦点始终以北方边镇与蒙古为主,而迄今对《实录》材料的挖掘、比较、分析仍留有相当大的空间。因此《明实录》中相关大量详尽的记载构成了本文写作的主要材料基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者李晋华、王崇武等人,及日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者黄彰健等人,相继校勘各种《明实录》藏本,并于1961年后由台湾史语所影印出版,计正文一百三十三册、校勘记二十九册、附录二十一册。本文使用的就是这个版本。
《明一统志》,这是明天顺年间编修的一部官方地理总志,目的是为了取代景泰年间成书的《寰宇通志》,天顺五年(1461)编成。对于了解本书涉及的明初陕西都司部分卫所、山西行都司卫所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明经世文编》为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陈子龙等人编辑的奏议汇编。其中部分奏疏中回顾了明初边防的情况,可与《明实录》所载奏章相互参证,并部分地补其缺漏。(www.chuimin.cn)
此外,在民族关系和边政方面尚有不少史料需要参考。[2]
明代武职选簿是今存研究明代军事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价值很高,长期未能整理出版,严重影响大陆学人的使用。日本和台湾学者曾利用选簿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明代武职选簿等明代档案资料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它为本书论述明代内附上层蒙古人的来历、在明朝的政治活动、荫袭状况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明末清初,有一大批学者致力于明代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包括西北史地研究,出现了不少重要著作。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梁份的《秦边纪略》与本文关系较为密切。当然,在清人编写的明代史籍中,最重要的首推官修《明史》。《明史》到清乾隆四年(1739)方才形成定本,该书被史学界视为二十四史中编修的最好的史书之一,价值很高。但是从史料完整性的角度看,《明史》不可能取代《明实录》等书在本文写作中的地位。《乾隆河套志》、《蒙古游牧记》、《嘉庆重修一统志》、《春明梦余录》里有不少语涉明朝边政的材料,也很重要。
有关明初河套周边边政研究的文章
在缺少相关地志明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对《明实录》中有关记载的辨析进行探讨。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一、若文本本身无误,则此处“四川”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四川地区,它和船城一样都应位于宁夏境内黄河沿岸。诚如这一解释,那么梁埜僊帖木儿的建议就成为解决“塔滩”地望的突破口。......
2023-11-28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是:一、由此正式确立挂印镇守总兵制,这一制度此后一直延续到明亡。这样到永乐元年三月,在甘肃、宁夏、大同的西北边区正式形成了三大镇守官防区。至此,河套边防完全转入了镇守总兵官制的边防制度之下。......
2023-11-28
特别是要确保边军生产的粮食不受突然性入侵的掳掠,为此必须就边境防御提出新的举措。自永乐初年以来,大同明军年年在上述地区巡守,原有的城池正可为巡守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失捏干出现在河套内部,客观上分别从侧翼和正面对宁夏、陕北的边防构成了威胁。......
2023-11-28
因此,对明代北边的进一步区域分割研究自有其学术诉求和必要。因此对于有明一代河套史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西北地方史与边疆民族史研究的双重性质。......
2023-11-28
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将塞王就藩的时间作为当地塞王守边制实施的标志。可以说,燕王为塞王守边制树立了典范。总体上讲,塞王守边制本身弊大于利,是一项失败的制度。......
2023-11-28
经过此次整合,遂使陕北塞王守边制名存实亡,边将的作用无可替代。通过洪武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间的不断调整,加上庆王的因素,在河套南缘形成了宁夏卫与庆阳、延安、绥德三卫构成一体,以宁夏统领陕北的边防新格局。明初延绥两卫的中心在延安府,延安遂成为陕北边防的核心。......
2023-11-28
三个千户所属于守御千户所,它们被设在内地,直属后军都督府统辖,应与原东胜左右卫并无直接关系。河套内部的边防要地在陕北东北方向的神木县,自从设立东胜卫之后,东胜“又在神木之外,遂罢神木戍兵”。这样又恢复了洪武年间东胜未设卫之前的冬季守河的旧例。......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