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效应对于广东而言并非是其从“西电东送”中获取的主要效应,故本研究对“西电东送”对广东的经济效应不做展开研究。......
2023-11-28
4.6 “西电东送”输入区广东能源发展现状
本研究对广东省近20年来的能源发展作历史回顾,试图寻找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广东省能源消费需求与生产供应进行现状分析。它涉及广东省在能源供应与价格、能源与环境、能源结构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剖析。
4.6.1 广东能源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由表4-11显示,广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与GDP的关系。在1997—2007年间,广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上升态势,说明能源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大。从2003年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即从2003年开始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波动比较大,从1999年起大部分时间里都大于1,说明广东经济的发展对能源依赖较强,其中主要依赖电力的支撑。
表4-11 广东省1978-2007年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GDP的关系
Tab.4-11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elasticity coefficient and GDP during 1978-2007 in Guangdong Province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09
广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的变化会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但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并不必然导致能源消费的变化。基于VAR动态计量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张传国,2008),广东省能源消费变化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持续的同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即能源消费的较小波动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持续较大的影响。广东省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能源消费的基础之上,这种单向依赖关系及其不断放大的影响力令人担忧,能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对资源环境构成压力,而且能源供应的波动会引起经济的时常波动。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也会逐年上升,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能源相对经济发展滞后期:从1978—1985年间GDP年均增长12.3%,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但能源发展相对于滞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61,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8。
能源与经济同步发展期: 1986—1995年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95年GDP增长率为最高达15.6%,比1990高4个百分点,工业化带动电力消费,能源消费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1990年的0.35上升到1995年的0.59。电力消费相对经济发展滞后,电力消费弹性系由1990年的1.24下降到1995年的0.49,1996年又反弹至0.79。
能源需求增长放慢期: 1996—2001年受国家宏观经济控影响,广东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五年间GDP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0%,房地产等高耗能产业的收缩发展下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低时回落至0.24,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最低回落至0.64。经济发展对电力的依赖超过对能源的依赖。
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期: 2000—2004年间GDP增长率从10.5%上升到14.8%,经济快速复苏回暖,工业的重型化趋势导致高能耗,能源与电力消费迅速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上升为1.09,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经历了一个回落后反弹上升,一直保持在1.18以上。
能源结构优化期: 2004—2007年间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5年间GDP年均增长19.2%,工业发展较快,大量引进先进工艺与生产技术,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为0.66,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89。
能源结构调整期: 2004—2007年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2006年开始有所下降,达到0.77,2007年继续降低到0.74,表明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转变的效果有所显现。电力的消费弹性系数亦有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是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广东提高了原油和其他能源(天然气、太阳能、核能等)的消费量,使电力消费的比重有所降低。
广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的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广东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存在依赖关系。
4.6.2 广东能源消费与供应
1.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据统计资料(广东省统计局,2009),2008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7679.13万吨标准煤(tce),其中,原煤、原油、电力、天然气的构成比例为: 50.8%、24.6%、20.5%、4.1%。2008年终端能源消费量达到22287.90万吨标准煤。从2000—2008年间,终端能源消费环比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能源需求增长速度在提高。2008年电力终端消费量占能源终端消费量的比重为47.9%,接近一半,是能源消费最大的品种,比1990年上升14.5个百分点,见表4-12。其他能源(天然气、太阳能、核能等)的消费量在增加。原煤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在减少,从1990年的33.6%下降到13.7%。
广东经济增长势头导致能源需求旺盛,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广东需要充足的能源保障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随着作为广东省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广东面临的能源压力将会更大。
表4-12 广东省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Tab.4-12 Total amount and composition of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09(www.chuimin.cn)
2.能源的生产总量及构成
据统计资料(广东省统计局,2009),广东能源生产能力经历长期提高后从2005年开始递减。能源生产总量在1990—2005年间,由1006.2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4524.97万吨标准煤,年增长77.8%,从2005开始,能源生产总量递减,由4524.97万吨标准煤减少到2007年的3923.53万吨标准煤,而同期,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环比增长19.2%,见表4-12。
从能源生产总量的构成来看,2007年广东原油、电力和天然气的生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5.9、36.3、17.8,原油和电力是能源生产的主要品种,两者合计比重高达82.2%(覃梓盛、张仁寿,2008)。尽管天然气的生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日益增大,但由于新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因此新可再生能源还不足以替代传统能源。而传统能源工业的发展开始面临成本增高、运输和环境污染压力等问题。因此,电力从2007年开始成为广东能源生产的主体产品,其中“西电东送”贡献不容忽视。
3.能源消费产业分布
据统计资料(广东省统计局,2009),广东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广东第二产业在三产中的比例从2002年以后就持续增加,其中工业所占的比例在2006年达到了47.7%。2008年第二产业用能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第一产业用能占仅2%,参见表4-13。按五大行业分类,工业和交通业用能占用能总量的75.5%,其中食品、纺织、造纸、石油加工、电力生产、化工、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交通等行业是主要的高耗能行业,9个行业用能量约占用能总量的64%。经济适度重型化亦导致能源消费高居不下。
第三产业的单位能源消耗量较低,仅为第二产业的35%,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目前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为42.7%,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巴西和印度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5.1%和51.2%(覃梓盛、张仁寿,2008;郁方,李飏,2009),广东第三产业相对比较落后,这将制约广东单位GDP能耗水平的降低。
社会消费转型对能源需求构成新的压力。汽车、住宅、通信、旅游等正成为居民消费热点。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发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上述资源消耗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促进重化工业以及其他能源依赖型企业的超常规发展。
4.6.3 广东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1.能源供应长期短缺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电力供应长期短缺。直至1990年末期,才稍有改善,但从2002年起,电力供应再次严重短缺。2003年继续出现电力、煤炭供应紧张、油品脱销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广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生产能力无法满足能源消费需求是造成能源供应紧张的直接原因。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则是造成广东能源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源紧缺的总体态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2007年,广东的GDP达30606亿元,增长速度为l4.5%。与广东经济增长势头相比,广东的能源约束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变得令人担忧。据电力平衡结果表明2005年和2010年电力系统缺电分别为9455兆瓦、11577兆瓦(详见表7-7)。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缺口将日益扩大。能源问题成为广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能源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
正如前文所述,广东省常规能源资源贫乏,能源不能自给自足。经济社会发展而快速增长产生的能源需求,主要依赖外部供应。据统计资料(广东省统计局,2009),2008年广东能源供应量为23071.83万吨标准煤。其中,本省一次能源生产量为4414.59万吨标准煤,一次能源生产量仅占能源供应量的19%,能源供应自给率低。能源缺口靠外调解决。从国外净进口4458.88万吨标准煤,从外省净调入16675.78万吨标准煤,对外依存度高,见表4-13。
表4-13 1990—2008广东省能源供需平衡表 (单位:万吨标准煤)
Tab.4-13 Balance of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of Guangdong during 1990-2008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09
能源供应主要依靠调进解决,其中煤炭供应90%左右依靠省外调入和进口,主要来自山西、陕西、内蒙西部和河南。液化石油气的供应约82%依靠进口。油品供应方面86%依靠进口(郁方,李飏,2009)。
3.能源价格高
广东省能源价格相对全国其他省区偏高。广东煤价比贵州、山西的当地煤价高1—1.5倍。比上海、浙江等沿海城市高10%,比北京、天津煤价高30%。广州市商业电价为98.9分/千瓦时,比北京高36分/千瓦时,比上海高高17分/千瓦时;广州住宅电价为61分/千瓦时,比北京居民生活用电电价高17分/千瓦时。
造成能源价格高的主要原因有(曾乐民、黄何,2006):一是占广东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有45%是煤炭,大部分煤炭是从北方长途运输到广东,路线长、运输环节多、交易费用居中高不下。二是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较大,优质能源价高,增加了能源消费成本。三是广东省的油电机组比重大,占全省装机的27%,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21%,油机发电上网电价为0.65元/千瓦时,比煤电高60%,增加了广东能源生产成本。
4.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研究显示(覃梓盛、张仁寿,2008),广东省能源结构优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高达43%,而美国的煤炭消费只有24.2%,日本的为20.7%,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均在20%以下;广东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3%,与俄罗斯的天然气消费比重54.6%、英国天然气消费比重38.6%相去甚远。
电源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主要是小机组多,效益不高。2004年单机容量不足5万千瓦的火电机组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19%,占火电总容量的28%;油电机组占全省装机容量的27%,调峰能力不足;广东省火电和核电的装机容量占全省装机容量的79.4%,调峰能力较好的柴油机、燃机大部分属于地方机组,难以参加省网的调峰;抽水蓄能电站容量不足,不能满足电力调峰的需要。
有关地理视角下能源空间配置及其综合效应研究的文章
9.1结论本研究以珠江流域“西电东送”为例,在构建能源地理空间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能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四个方面,分析能源空间配置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包括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能源空间配置的CO2减排效应,从能源空间配置的深层动力机制出发,剖析“西电东送”区域间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调整以及跨区域多方利益主体多元目标下合作的可能性与前提条件,提出提高能源配置效应的制度框架。......
2023-11-28
外部性理论是由庇古提出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提出的政府干预规制市场失灵的理论基础。当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不相等导致两者有差异时,出现外部性。因此庇古手段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有制度缺陷。......
2023-11-28
预计到2040年,印度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从长期看,印度能源储备堪忧。印度国内所蕴藏的能源,远远无法满足印度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此,印度对非常规能源资源极为渴求。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在能源外交上更多的是在常规能源领域与周边国家合作。对印度而言,能源工程是以寻找新能源、扩大能源储备为核心,包括能源利用、能源外交在内的综合系统工程。......
2023-06-25
德国建筑研究所数据显示,东德建造的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超过400千米。图2-5德国耶拿市地下综合管廊1959年,德国又建造了布佩鲁达尔地下综合管廊,总长约300米,断面净宽为3.4米,高度为1.8~2.3米,用以收容煤气管和自来水管。然而,德国建筑研究所在2014年的最新报告中指出,地下综合管廊在德国的普及率仍然偏低。德国建筑研究所自2002年受到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委托至今,一直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追踪研究。......
2023-08-29
由于CO2对人体没有严重危害,加之《京都协议书》的CO2减排任务主要针对发达国家,中国目前还无需承担减排CO2责任。研究提出作为水电为主体的“西电东送”开创了中国式的CDM机制的观点。CDM机制及项目通常产生在不同国家之间。......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