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城市市政公用行业主管部门由当地政府授权代表城市政府负责特许经营的具体管理工作,并行使授权方相关权利,承担授权方相关责任。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由政府审定和监管。第十四条特许经营者不得以转让、出租、质押等方式处分特许经营权。......
2023-11-28
(三)推进良好的互动机制的建立
政府在民营化改革中的作为还表现在推动一些相关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信息公开机制、决策回应机制、监督反馈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首先,现代民主政府追求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公开,这与当前信息时代特征是一致的。民营化改革既涉及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等多方面关系,也涉及洽谈、招标、合同签订等一系列环节,能否做到信息公开,行为透明至关重要。在民营化之初,政府公开发布信息,可以更好地选择合作者,而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多对今后经营项目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消费者与生产者及供给者之间在信息上也存在不对称问题,及时公开有关信息,也有利于民众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西方国家在民营化中经常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各方面对于即将实行的改革措施的看法,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基本依据。这种做法可以为我们所用,但目前情况是很少案例表明政府会做这种前期工作,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不一定能对政府产生影响。
其次,政府在民营化改革中的另一作用就是制定政策。因为政府决策对改革进程的影响力很大,因此,笔者主张建立决策回应机制,旨在保障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及科学与民主意识。比如在民营化中广泛采用价格听证、质量监督听证等制度,可以充分反映群众观点,代表民意,这就是政府管理的进步之处。从理论上说,建立政府决策回应机制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体现,它真实反映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我国政府治理变革的基本着眼点之一。在实践中,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决策机制科学化与民主化,其总体要求是“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20]这对于指导政府民营化改革意义十分重大。今后,政府决策应以听证会为探索载体,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要求,树立以参与、回应、互动为核心的新的公共决策理念,实践以科学理性、平等协调、利益共享为特征的新的决策模式,把民营化变成真正利民的改革措施。(www.chuimin.cn)
再次,必要的监督反馈机制也能保证民营化取得更大实效。国外民营化几十年来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显示出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而我国目前改革刚刚开始,政府必须明确认识到这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动态的监督反馈将不可或缺。英国民营化后期,梅杰政府就推出“公民宪章”活动,旨在规范市场的公共服务活动,重塑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对此,梅杰政府表示,“宪章活动应该成为90年代公共生活的主题”,“我要使之成为90年代政府决策中心”。根据宪章活动设计者的思路,此举“使人们站在公共服务接受者的角度来评判公共服务的优劣,并为公共服务的接受者提供一种程序,以帮助他们参与公共服务的改进”。[21]这种有意义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它可以避免我们在民营化中陷入公共服务质量下降的困境。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服务领域畸形的消费关系,[22]建立一种有效监督制约民营化的机制将取决于政府对市场更合理的监管和对消费者自主维权意识的培养,乃至于公民社会的真正生成与发展。
我国民营化改革中的监督反馈,也依靠政府对整个进程的全程跟踪,而不是以为签订合同就完成了任务。尽管公众对服务结果很敏感,但这种反映需要得到政府支持,消费者与生产者及提供者之间权利义务的实现也需要公正的裁决者,政府在此问题上责无旁贷。
最后,由于民营化涉及多方面的利益重新分配,相应的利益协调制度将不可缺少。一是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政府把一部分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交给企业去完成,就必须给企业一定的利润空间,因而不能只甩“包袱”,好的项目留给自己;相应地,企业也不能把民营化视为盈利工具,背离政府民营化的根本宗旨。由于彼此可能存在冲突,因此需要提前作出规定,这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可以通过法律规定或者政策监督来完成。二是协调企业与民众的利益关系。企业获取公共服务项目,应该严格履行合约,不能擅自提高价格,降低服务水平,甚至歧视消费者;与此同时,公众只有付费才可以享受公共服务,而不能抱着“福利”消费观念拒绝企业的正常、合理收费要求。从我国各地的实践看,民营化后企业与民众消费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些矛盾,有些是企业提高价格,减少服务,而有些则是消费者欠费甚至拒绝交费。这种利益关系矛盾尽管可以通过法律形式加以调整,但更有待于政府制定进一步的监督措施作为补充。三是协调政府与公众的利益关系。在民营化中,如果政府抛开其改革的最终目的,则有可能与公众的利益诉求发生冲突。例如,一些地方政府把民营化当做扩大财政收入的手段,把投资方能出多少钱、能吸引多少外部资金作为是否合作的唯一条件,则结果可能把服务承包了,但同时把公众利益也丢弃了,类似这种案例在国内外民营化改革中都有发生。[23]这方面的利益协调属于基础性问题,表面上是依靠政府端正目标、明确自己的责任,但根本上却是政府本身的定位问题。
有关公共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的文章
各城市市政公用行业主管部门由当地政府授权代表城市政府负责特许经营的具体管理工作,并行使授权方相关权利,承担授权方相关责任。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由政府审定和监管。第十四条特许经营者不得以转让、出租、质押等方式处分特许经营权。......
2023-11-28
(五)营造有利于促进竞争的民营化氛围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竞争是民营化的关键要素,并体现其本质。在民营化的理论研究者看来,只要存在竞争,不管是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同样都是有效率的。所以,政府在民营化初期就应该以积极的作为来营造有利于竞争形成的环境。其次,还有一种做法是用事后的竞争来弥补事前竞争的不足。这就迫使企业之间形成竞争局面,防止新的垄断产生。......
2023-11-28
20世纪后30年,西方国家掀起一股以公共服务市场化(民营化)为取向的公共部门改革,主张政府公共部门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和公共事务管理上的公私合作,这开启了公共管理模式的新的发展时代。正因为如此,公共服务市场化、公共事务管理多元化才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主导趋向。[20]与此同时,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主导价值观也是根本不同的。......
2023-11-28
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公共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分析工具。随着研究的逐步推进,作者发现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从公共性角度去思考和分析。至此,由最初对公共性本身的研究转向对公共性这一分析工具的运用,这直接影响了本书的写作创意。公共行政在本质上是以民主宪政为基础的,强调追求公民权利、社会公正与公共利益。......
2023-11-28
(一)民营化与民主化的关系在信息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政府治理改革的相关性越来越大,改革发展趋势也呈现一致性。在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历史中,管理主义的效率工具理性与宪制主义的民主价值理性始终处于相互交叉、关联和斗争之中。那些在管理主义看来已经远离公共行政的观念,如政治管理、战略管理及强调公共部门领导力的实现等,都逐渐成为现代公共管理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023-11-28
(二)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角色转变休斯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政府角色问题争论的背后原因恰恰是西方国家兴起的民营化改革浪潮。[4]所以,萨瓦斯也认为,“民营化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它根植于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哲学或社会信念,即政府自身和自由健康社会中政府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适当角色”。......
2023-11-28
(二)民营化要求实现政府与企业及公众的积极互动公共服务民营化主要涉及三方利益,即作为决策者的政府机构,作为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的企业和作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公众,最好的结果是三方共赢,这就需要形成有效的能够达到共赢目标的制度设计。物品生产者与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作为监督管理者的政府职能缺位,则公共服务偏离市场规则,企业在经营中获利,公众为服务增加支出。......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