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文献材料、目录书籍以及当前各图书馆馆藏记载,现将韩邦奇所有的著作分类简述如下:一、《易学启蒙意见》此书通常称为《启蒙意见》,又名《易学疏原》,是韩邦奇易学思想之代表作,成书较早,约为明弘治十七年,其时韩邦奇年二十五。......
2023-11-28
二、今人论著: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下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6.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张君劢.新儒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唐君毅.哲学概论(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刘蔚华、赵宗正主编.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10.张学智.明代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12.侯外庐.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3.潘富恩、徐洪兴主编.中国理学(四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14.陈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于浩.宋明理学家年谱.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7.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元、明篇)[M].台湾:学生书局,民国七十年(1981)版.
18.祝平次.朱子学与明初理学的发展[M].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八十三年(1994)版.
19.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20.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1.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3.肖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4.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4.(www.chuimin.cn)
25.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6.王文锦.礼记译解(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8.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9.陈俊民.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中国哲学及其方法论探微[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0.葛荣晋等主编.张载关学与实学[C].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31.赵吉惠、刘学智主编.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2.姜国柱.张载的哲学思想[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33.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4.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5.曾春海.朱熹易学析论[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
36.潘雨廷.读易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7.刘大均.周易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4.
38.郭彧.易图讲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9.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8.
40.成中英.易学本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1.刘学智.儒道哲学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2.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3.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4.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45.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46.许鹤龄.李二曲“体用全学”之研究[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中华民国九十三年(2004)版.
有关韩邦奇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根据现有文献材料、目录书籍以及当前各图书馆馆藏记载,现将韩邦奇所有的著作分类简述如下:一、《易学启蒙意见》此书通常称为《启蒙意见》,又名《易学疏原》,是韩邦奇易学思想之代表作,成书较早,约为明弘治十七年,其时韩邦奇年二十五。......
2023-11-28
因此可知,韩邦奇太极图早于章潢“造化象数体用之图”,但章潢之图是否来源于韩邦奇则不可得而知。同样,韩邦奇太极图应早于来知德之“圆图”,而其间之关系也无法考知。[42]韩邦奇太极图着眼于宇宙的运化过程,主要显现相对具体的运化过程以及其中的阴阳变化之理。......
2023-11-28
公留食,出生韮一品、汤粟数盂,邦奇饱食之。初在吏部任职时,由于刚正不阿、秉公办事,得罪了一些重要官员,后因上疏评论时政之缺失而谪为平阳通判。韩邦奇、韩邦靖兄弟情谊深厚,其孝悌之举备受乡人赞许且广为流传,乡人为之立孝悌碑,以为楷模。......
2023-11-28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启蒙意见》一书。《性理三解》中之《启蒙意见》五卷,樊得仁刻本。《启蒙意见》在明代经过多次刊刻,对当时学者的影响也有迹可寻。[4]由此可知,韩邦奇《启蒙意见》在其当代的影响不容忽视。......
2023-11-28
由此可知,关学史上有关韩邦奇的研究很少,其生平事迹几乎不出冯从吾《关学编》所述之内容,而所关注的也主要是韩邦奇有关涵养功夫方面的论说。这对研究韩邦奇哲学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有关韩邦奇的易学研究从明代就开始,当今易学研究者对韩邦奇易学思想也有所关注。......
2023-11-28
自幼被称为“奇童”,十四岁考中举人,二十一岁与韩邦奇同年考中进士,仕至山西布政司左参议,英年早逝。韩邦奇、韩邦靖兄弟孝友,乡人为立孝悌碑。是年,韩邦奇生。是年,闰正月初一日子时,弟韩邦靖生。是年,韩邦奇随父亲韩绍宗在福建任上。是年,韩邦奇侍父自闽入觐。冯从吾《关学编·苑洛韩先生》曰:“年十四,举于乡。”......
2023-11-28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韩邦奇哲学思想的剖析,丰富明代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目前关于韩邦奇的文献资料整理和哲学思想的全面研究,在学术界还没有全面的涉及。此两篇文章都是在主要研究《正蒙拾遗》的基础上考察韩邦奇哲学思想,而还没有在综合韩邦奇所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考察。......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