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材料是韩邦奇对其性道思想的比较完整的论说,其中也显示了性与道之间的静与动、未感与已感等关系。所以,性与道是未发与已发的关系。......
2023-11-28
三、性道总说
“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这个高度概括的命题框架着韩邦奇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形是有形体之具体事物,由气聚合而成;气是世界万物之本源,其聚其散表示万物之消长生灭。性是宇宙世界之本体,是先于宇宙万物而独立存在之实体,性为隐,其显则为道;道是性之显之用,是气化的整体,无形而奇妙不测,是流行化育、阴阳迭运的过程。
“性与天道”的问题是韩邦奇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性、道范畴是其哲学框架的主要支柱。韩邦奇继承了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吸收其中之道论,进而通过由人而天“推而大之”的思路将“性”由人性推向宇宙本根,从而实现了性道哲学体系的构建。在其体系中,性的概念已经不是天道在人心的落实,不是在人之宇宙本体,性本身就是宇宙本体,是宇宙万象万行之所以然者。值得注意的是,性并不孤立存在,韩邦奇始终将性与道联系在一起进行论说。性与道是未发与已发、体与用、隐与显的关系。性道虽有分别,实为一体,“性道一物”。
综观韩邦奇关于性道的论述,其中蕴涵着五种意义:
其一,性道为本体。“性是太极寂然不动者也”(《正蒙拾遗·乾称篇》),此无形寂静之性就是宇宙本体。以尧舜之心与治平事业为喻,性存在于尧舜心中,虽不可见,却蕴涵着很多治平事业得以实现之必然性,是其所以然者;以卵核与雏木为喻,性存在于卵核之中,隐而不显,却是雏木之所以然者。性体道用,性隐道显,性未发而道已发,性道有分而实际上为一体,“性道一物”,同存在于现实事物中不离不杂。所以在这种意义上,相对于有形现实事物而言,道也是宇宙本体。性道为本体是第一要义。
其二,性道为有。韩邦奇以性为太极为理,他说:“太极未尝无也。所谓无者,万有之未发也;所谓有者,有是体而无形也;未尝无之谓体,太极也。”(《正蒙拾遗·大易篇》)为体为性之太极未尝无,其无与有是无形与有形、未发与已发的关系,无实际上并不真正虚无。同样,在卵核之喻中,性之无有是相对的,因其隐而未发故为无,因其发而羽血骨肉、花叶枝干无一或缺故为有。气化为道,道为显为万象百行之整体,故道为有。韩邦奇极力反对先儒、“佛氏”、“老氏”等以空、以无为本的提法,故而也极力强调性道本体实有而不虚无。性道为有是第二要义。
其三,性道的超越性。“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阴阳迭运之道无形而奇妙不测,是有形体具体事物之超越;气是世界万物之本源,超越于具体事物,性不是气,是“气而上”者,是气之超越,是宇宙万物之本体。性道本体是万象百行之主宰者,虽存在于宇宙万物万象百行之中而不离不杂,然而性道不依靠任何依赖而独立、绝对存在,也先于宇宙万物而存在,显然,性道具有超越性。性道的超越性是第三要义。
其四,性道的整体性。气化为道,此流行发见之道“峻极于天”,其极至于“至大而无外”(《苑洛集》卷十八),包揽宇宙间万事万物,一统整个气化的全过程,所以道本身就具有整体性。从宇宙整体看,性隐道显,性为宇宙现实之所以然者,道为宇宙世界运化之整体,性道有别而实为一体,“性道一物”,共时共存,故而性道就是宇宙世界之整体。另一方面,性道本体体现为体与用、隐与显、未发与已发的关系,而体用隐显等无处不在,充满了宇宙任何角落,构成了宇宙整体,故而性道也体现为宇宙之整体。性道的整体性是第四要义。
其五,性道的规律性。“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为动,是气之化育流行、阴阳迭运,故而道本身就体现为宇宙之变化规则。性道本体体现为隐显,显中有隐显,隐显无处不在,故而性道本体更体现为一种宇宙规则,性道规则也无处不在。在宇宙整体中,性隐道显,性为万象百行之所以然者,道为宇宙阴阳迭运之整体,因此,性道是宇宙世界之整体。在人类过程中,人心中之性为隐,其发而为治平事业为道为显,这是性道隐显作为宇宙规则在其中的应用和显现。在卵核雏木的过程中,卵核中之性为隐,雏木为道为显,这也是性道规则的应用和显现。故而性道规则无处不在,无论是至大之宇宙整体还是其中至小之过程,都体现为性道规则。性道的规律性是第五要义。
【注释】
[1]向世陵:《“性与天道”问题与宋明理学分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179页。
[3]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卷十三上,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96年,第2764页。
[4]董仲舒:《深察名号》,《春秋繁露》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5]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5页。
[6]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2页。
[7]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20-21页。
[8]葛涧:《张子抄释序》,吕柟《宋四子抄释·张子抄释》,《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37页。
[9]程颐、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二程集》,第15,22页。
[10]程颐:《答杨时论西铭书》,《河南程氏文集》卷九,《二程集》,第609页。
[11]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朱子全书》第17册,第3316页。
[12]朱熹:《西铭论》,《张载集》,第410页。
[13]朱熹:《答汪尚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朱子全书》第21册,第1306-1307页。
[14]程颐:《答杨时论西铭书》,《河南程氏文集》卷九,《二程集》,第609页。
[15]张载:《张子语录·语录上》,《张载集》,第313页。
[16]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第91页。(www.chuimin.cn)
[17]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187页。
[18]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卷十一上,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96年,第2749页。
[19]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卷八上,阮元《十三经注疏》,第2727页。
[20]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卷十三上,阮元《十三经注疏》,第2764页。
[21]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第23-24页。
[22]陈淳:《北溪字义》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9册,第9页。
[23]胡宏:《知言》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3册,第2-3页。
[24]胡宏:《释疑孟·辨》,《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第319页
[25]胡宏:《知言》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3册,第1页。
[26]胡宏:《知言》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3册,第3-4页。
[27]即《正蒙拾遗》、《启蒙意见》和《洪范图解》三解,合称《性理三解》。
[28]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五,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96年,第2474页。
[29]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七,阮元《十三经注疏》,第2524页。
[30]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九,阮元《十三经注疏》,第2491页。
[31]张岱年:《论心性与天道―中国哲学中“性与天道”学说评析》,《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32]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3页。
[33]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10,7页。
[34]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第21、20页。
[35]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第23页。
[36]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二程集》,第296页。
[37]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第204页。
[38]朱熹:《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79页。
[39]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朱子全书》第17册,第3349页。
[40]张载:《正蒙·天道篇》,《张载集》,第14页。
[41]张载:《横渠易说》,《张载集》,第207页。
有关韩邦奇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然而,隐显只是性道所表现的两个方面,性道一物,同为宇宙本体,同处宇宙万物中不离不杂。性道是韩邦奇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范畴,性与道虽有体与用、未发与已发的区分,实际上性道为一体,是一物,是宇宙世界之本体。所以韩邦奇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涵义是天人一体,即天人万物共同以性道为本体、共同遵循性道规则而成为的整体。......
2023-11-28
这个命题将韩邦奇哲学体系中性、道、气、形等重要范畴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的说明和界定,因此可以说,它框架着韩邦奇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关于性与气的讨论,韩邦奇主要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进行。......
2023-11-28
韩邦奇认为一直以来学者对“道”的理解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以太极为道、以理为道。所以,《周易》中道和太极是有区别的。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道非太极,太极是宇宙世界的本源,从宇宙生化角度看属于宇宙运化之前的状态,此时为静态。韩邦奇提出道非太极,实际上是对张载关于“道”和“太极”说的回护。......
2023-11-28
他主要继承了张载“气化为道”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有详细的论说。气未可以言道,由气化可以言道矣。万物由气化育而成,气化为道。造化发育,自其流行而言为道,自其流行之妙而言为神,自其流行之代谢循环不已者而言为易,其实皆一而已。气化为道,这个道流行发见,至大而无外,包揽宇宙间万事万物,一统整个气化的全过程。......
2023-11-28
太极或性处于未发之时,虽为事业之所以然者,却不可见,这就是太虚,是气化之前不动时物,所以不是“太和所谓道”。性为太极,为宇宙世界之所以然者,是宇宙世界之本体。性道皆实际存在而不虚,故也称为实理。虽然性有时也称为理,但韩邦奇并没有完全以理为称,而是称为性,以与道合。......
2023-11-28
道的初义指的是道路,是人物行为活动所必经由的道途。又言“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道是没有形体的,阴阳迭运变化的历程和规则也是没有形体,这没有形体的道是有形之物所以生成的根本和依据。[36]这就是说,张载继承《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解道为阴阳变化的过程,即气化的过程。程朱主要以“理”解“道”。......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