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与张载思想:物性与天地性的探讨

孟子与张载思想:物性与天地性的探讨

【摘要】:孟子还有犬之性、牛之性等物性的表达,标示某物之所以为某物而异于他物的特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是张载首先提出来的,这对范畴的提出使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论说得到进一步深化,也使人性作为天与人沟通的中间环节更加清晰和明确。

一、“性”的涵义变化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论人性时开篇即道:“人性,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历来讨论不休,派别亦极纷歧。”[17]中国哲学史上对人性的论说多种多样,这里不作详细分解。下面主要从不同历史阶段儒家学者的不同性论,着重考察“性”这个概念是怎样从人性伦理范畴走向宇宙本体范畴的。

(1)孟子:性善论

孟子主要以善言性,故而使性之是善是恶成为后来学者讨论性的焦点。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8]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性中所固有之四种根本善,是人之良知良能,与生俱来,无待于习。这四种根本善也叫四端,表明人生来即有为善之可能,所以人性善。

然而这种与生俱来之性不是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而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19]人之性使人与禽兽有区别,是标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要素。食色虽与生俱来却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所以不是人性。仁义礼智是与生俱来的人所以为人的善端,故而是人性,人性善。孟子还有犬之性、牛之性等物性的表达,标示某物之所以为某物而异于他物的特质。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20]性是存于心之天命,尽心可以知性,知性便可以知天。性是天命在人的具体落实,是沟通天和人的中间环节。

综上所述,孟子所论之“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与生俱来,人生而俱有的可能性;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根本善,所以是人性,而食色与禽兽无异,故非人性;三是人所禀受于天者,即在人之宇宙本体,是天人相通的重要环节。从上面第一、第二方面来说,性还是在伦理范畴内的讨论,第三方面的论说则将性与天联系起来,使天和人实现了沟通,这便成为宋代道学家性论的源头。

(2)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张载言性有多种涵义,不单指人性,更指向存在于人之宇宙本体。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是张载首先提出来的,这对范畴的提出使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论说得到进一步深化,也使人性作为天与人沟通的中间环节更加清晰和明确。

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又说:“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21]张载认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分。天地之性来源于天道,连接宇宙本体,具有超越性;气质之性是气化后所成之性,是人或物之素质、本能等感性存在。人禀天地之性而具有本然之性,生而有形之后因其形体而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清纯至善,人之不善皆由气质之性所成。人应该在气质之性中反省、回归天地之性。(www.chuimin.cn)

天地之性(或称天命之性、义理之性、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其后来道学家所普遍接受。二程朱熹以理为宇宙本体,提出“性即理”的命题,其中作为本体之理与性是怎样的关系,陈淳《北溪字义》中有很好的概括:

性即理也。何以不谓之理而谓之性?盖理是泛言天地间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只这道理受于天而为我所有,故谓之性。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之曰性。其大目只是仁义礼智四者而已,得天命之元在我谓之仁,得天命之亨在我谓之礼,得天命之利在我谓之义,得天命之贞在我谓之智。性与命本非二物,在天谓之命,在人谓之性,故程子曰“天所付为命,人所受为性”,文公曰“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22]

这就是说,理是本体,人受天理而有性,故性是在我之理,是在人之宇宙本体。

天地之性实现了人与天的沟通,气质之性则解释了具体人或物之善恶不同。张载说:“性者万物之一源。”又说:“天地之帅,吾其性。”说明张载所论说之性已经超越了人性伦理范畴,实现了与宇宙本体的沟通,是在人之宇宙本体。

(3)胡宏:性为宇宙本体

胡宏并不满足于把性定位为在人之宇宙本体,他进一步将性推而为真正的宇宙本体。他说:“或问性,曰: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曰:然则孟轲氏、荀卿氏、扬雄氏之以善恶言性也,非欤?曰: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言之,况恶乎?”[23]认为善恶不是性之全体,不足以言性。性无善恶,孟子所说的性善是叹美之辞,实际上善不与恶对,而性也超越善恶。

性乃天地自然“所以然”者,是天地万物之根据。他说:“形而在上者谓之性,形而在下者谓之物。性有大体,人尽之矣。一人之性,万物备之矣。”[24]性为形而上者,为有,具有超越性,是宇宙之本体,是天下之大本,“性,天下之大本也。”[25]“万物皆性所有也。圣人见性,故无弃物。”“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26]

由此可知,胡宏比张载更进一步,其所论说之性已经不是在人之宇宙本体,而是真正的宇宙本体。性的概念在这里完全走出从人性伦理范畴,成为真正的宇宙本体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