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的论述以及朱熹的注释来看,人性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孟子师生与告子等人辩论的一个焦点是内在与外在。而孟子师生的反驳,则是捍卫仁义对于人的内在性。因为内在意味着先天性,一旦仁义被证明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善就不能成立,所以告子等人一定要挖掉这个墙脚。朱熹认为,正是这种自然之势表达本性。人性是自然而然的。相反,孟子的性善主张则符合所有四条。......
2023-10-22
一、“性”的涵义变化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论人性时开篇即道:“人性,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历来讨论不休,派别亦极纷歧。”[17]中国哲学史上对人性的论说多种多样,这里不作详细分解。下面主要从不同历史阶段儒家学者的不同性论,着重考察“性”这个概念是怎样从人性伦理范畴走向宇宙本体范畴的。
(1)孟子:性善论
孟子主要以善言性,故而使性之是善是恶成为后来学者讨论性的焦点。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8]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性中所固有之四种根本善,是人之良知良能,与生俱来,无待于习。这四种根本善也叫四端,表明人生来即有为善之可能,所以人性善。
然而这种与生俱来之性不是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而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19]人之性使人与禽兽有区别,是标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要素。食色虽与生俱来却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所以不是人性。仁义礼智是与生俱来的人所以为人的善端,故而是人性,人性善。孟子还有犬之性、牛之性等物性的表达,标示某物之所以为某物而异于他物的特质。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20]性是存于心之天命,尽心可以知性,知性便可以知天。性是天命在人的具体落实,是沟通天和人的中间环节。
综上所述,孟子所论之“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与生俱来,人生而俱有的可能性;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根本善,所以是人性,而食色与禽兽无异,故非人性;三是人所禀受于天者,即在人之宇宙本体,是天人相通的重要环节。从上面第一、第二方面来说,性还是在伦理范畴内的讨论,第三方面的论说则将性与天联系起来,使天和人实现了沟通,这便成为宋代道学家性论的源头。
(2)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张载言性有多种涵义,不单指人性,更指向存在于人之宇宙本体。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是张载首先提出来的,这对范畴的提出使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论说得到进一步深化,也使人性作为天与人沟通的中间环节更加清晰和明确。
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又说:“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21]张载认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分。天地之性来源于天道,连接宇宙本体,具有超越性;气质之性是气化后所成之性,是人或物之素质、本能等感性存在。人禀天地之性而具有本然之性,生而有形之后因其形体而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清纯至善,人之不善皆由气质之性所成。人应该在气质之性中反省、回归天地之性。(www.chuimin.cn)
天地之性(或称天命之性、义理之性、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其后来道学家所普遍接受。二程、朱熹以理为宇宙本体,提出“性即理”的命题,其中作为本体之理与性是怎样的关系,陈淳《北溪字义》中有很好的概括:
性即理也。何以不谓之理而谓之性?盖理是泛言天地间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只这道理受于天而为我所有,故谓之性。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之曰性。其大目只是仁义礼智四者而已,得天命之元在我谓之仁,得天命之亨在我谓之礼,得天命之利在我谓之义,得天命之贞在我谓之智。性与命本非二物,在天谓之命,在人谓之性,故程子曰“天所付为命,人所受为性”,文公曰“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22]
这就是说,理是本体,人受天理而有性,故性是在我之理,是在人之宇宙本体。
天地之性实现了人与天的沟通,气质之性则解释了具体人或物之善恶不同。张载说:“性者万物之一源。”又说:“天地之帅,吾其性。”说明张载所论说之性已经超越了人性伦理范畴,实现了与宇宙本体的沟通,是在人之宇宙本体。
(3)胡宏:性为宇宙本体
胡宏并不满足于把性定位为在人之宇宙本体,他进一步将性推而为真正的宇宙本体。他说:“或问性,曰: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曰:然则孟轲氏、荀卿氏、扬雄氏之以善恶言性也,非欤?曰: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言之,况恶乎?”[23]认为善恶不是性之全体,不足以言性。性无善恶,孟子所说的性善是叹美之辞,实际上善不与恶对,而性也超越善恶。
性乃天地自然“所以然”者,是天地万物之根据。他说:“形而在上者谓之性,形而在下者谓之物。性有大体,人尽之矣。一人之性,万物备之矣。”[24]性为形而上者,为有,具有超越性,是宇宙之本体,是天下之大本,“性,天下之大本也。”[25]“万物皆性所有也。圣人见性,故无弃物。”“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26]
由此可知,胡宏比张载更进一步,其所论说之性已经不是在人之宇宙本体,而是真正的宇宙本体。性的概念在这里完全走出从人性伦理范畴,成为真正的宇宙本体范畴。
有关韩邦奇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从孟子的论述以及朱熹的注释来看,人性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孟子师生与告子等人辩论的一个焦点是内在与外在。而孟子师生的反驳,则是捍卫仁义对于人的内在性。因为内在意味着先天性,一旦仁义被证明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善就不能成立,所以告子等人一定要挖掉这个墙脚。朱熹认为,正是这种自然之势表达本性。人性是自然而然的。相反,孟子的性善主张则符合所有四条。......
2023-10-22
《孟子》这部书,是中国文人必读的书。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良心本心是上天赋予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前提的。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这是孟子思想中可贵的民主性精华。专制帝王朱元璋当皇帝,害怕《孟子》,下令删孟,一度删掉了令专制帝王胆战心惊的文字。......
2023-07-25
由此可知,忧患带来生存,安逸导致败亡。磨砺既是人生的正能量,也是修养必不可少的一环。柳宗元的职务是刺史,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柳州当地习俗,借钱须以子女抵押,过期还不上,利息与本金一样,如果仍无力偿还,子女归债主为奴。对那些已经成为债主奴婢的人,柳宗元自掏腰包,替他们赎身。柳州百姓感激他,爱戴他,柳宗元去世,民众为他立庙,奉为城隍,也就是柳州城的保护神。......
2023-10-22
不难看出,收敛就是义的特征。将欲望置于道义的坐标上,将利益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是人性的要求。作为天性的欲望及其指向的利益必须适合作为本性的义理。义利之辨绝非仅仅是义利本身的事情,还影响着其他领域。孟子提倡“恒产”,以确保民众的生存需要。义利之辨是大问题,具有全局性。......
2023-10-22
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和以二程兄弟为代表的洛学,后来被统称为“道学”。其中《正蒙》一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写《正蒙》的目的,是用儒家的学说批判佛、道两家的思想,并且建立起一个以气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张载所谓“道”是由气的运行、变化而得名的,在张载的哲学里,道常常被用来表述气的运动变化的过程。......
2023-11-20
至孟子亦崇拜尧舜之为人,如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论尧舜处事制物之义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其论尧之让禅于舜,而谓尧荐舜于天,君位非私相授受也。至于舜,则又以中之抽象名称,适用于心性之状态,而更求其切实。舜之人格伟大,古书多有所述,孟子尝为表彰之。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
2023-11-22
此处所说的圣人之“道”并不是如道家等学派所称之“道”,而指的是儒家之道,质言之,是圣人之道。为了推崇朱学,陆世仪进一步地以三卷的篇幅对儒者与圣人之道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与疏证,从先秦到明末涉及几千年,勾勒了儒者与圣人之道关系演进的历史进程。为了证明儒者是圣人之道的奉行者,陆世仪对先秦的学术及其学派作出了评判。陆氏认定老庄是“异学类”的主要依据是,庄子背离了道统、圣人之道。......
2023-10-31
纺织用两种线,一是纵的方向的线,称经线;一是横的方向的线,称纬线。经线是不动的,纬线环绕经线运行穿插。这是利益,不能因为利益而牺牲原则。孟子的问题设计非常合理、巧妙,无懈可击,这回该轮到那个人不能回答了,因为以这种非礼方式获得食物和妻子是十足的强盗行径。大家议论起来,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还是行不通。守护什么为最大?......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