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邦奇先后为《正蒙》作过两次注解。继见兰江张子廷式《正蒙发微》,详尽及于易者。从少年至老年,韩邦奇一直坚持不断地对《正蒙》进行研究和解读。韩邦奇在序中提到时人对《正蒙》的注有《正蒙发微》和《正蒙会稿》。韩邦奇对《正蒙》的研究和理解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可以说是贯穿了韩邦奇的一生。......
2025-09-30
一、“道”的涵义变化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道的初义指的是道路,是人物行为活动所必经由的道途。老子第一次将道提升为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赋予实体和规律两重意义,这被其后来儒家学者特别是宋明道学家所吸收和发挥。
《周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阴阳迭运变化的历程和规则。又言“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道是没有形体的,阴阳迭运变化的历程和规则也是没有形体,这没有形体的道是有形之物所以生成的根本和依据。宋明时期易学受到高度重视,其时道学家大多是在注释《周易》的形式下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论,所以《周易》中的道论也备受关注和吸收。
张载主要以气解道。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气是有形之物的本源和本体。“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33],有形之物是由气聚合而成,气的聚散就是物之生灭。张载没有直接以气为道,而是说:
由气化,有道之名。[34]
阴阳合一存乎道。[35]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36]
这就是说,张载继承《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解道为阴阳变化的过程,即气化的过程。此时的道不是指规律,而是指气化的过程。张岱年先生也说,张载是“以气化流行之历程为道,所谓道以历程言,而非以规律言”。[37]
然而,道既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也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万物乃气所化生,气化流行的过程就是生的过程,也就是道。这就是说万物皆由气化而来,皆由道而来。张载说:“偏滞于昼夜阴阳者物也,若道则兼体而无累也。”[38]他又说:“运于无形之谓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39]。在这里,形上之道是万物之本体,作为本体的道是“无形迹者”[40]。由此可见,张载所说的道相对于万物来说也具有本体的意义。
程朱主要以“理”解“道”。二程紧紧地依据“形而上谓之道”来对道进行解释,他们针对张载的道论提出异议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https://www.chuimin.cn)
(程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41]
(程颐)“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如一阖一辟谓之变。[42]
二程皆认为,气属于形而下之器,气化的过程也属于形而下之器,所以张载所说的道是属于形而下者,不是形而上者。他们所谓之道不是阴阳之气,而是“所以阴阳者”,也就是理。此“所以然”之道属于形而上者,具有超越性,是宇宙世界总的原则和根据。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之道论,直接以理解道,如下: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43]
道者,事物当然之理。[44]
这就是说,理即道也,道是“所以然”之理,属于形而上者,是宇宙万事万物之普遍原则和依据。而朱熹道论的特点在于他所说的道更多地指向“所当然”之人伦之理,也就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因此可以说,朱熹的道既是“所以然”的自然界的规则,更是“所当然”的人伦道德原则。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程朱虽然主要以理解道,但也还保留着道的发育流行的意思,这在他们的论说中都能体现出来,如程颐所说的“道则自然生万物”、“道则自然生生不息”[45],又如朱熹所说的“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46]。发育流行之道是从宇宙生成论意义上来说的。
相关文章
韩邦奇先后为《正蒙》作过两次注解。继见兰江张子廷式《正蒙发微》,详尽及于易者。从少年至老年,韩邦奇一直坚持不断地对《正蒙》进行研究和解读。韩邦奇在序中提到时人对《正蒙》的注有《正蒙发微》和《正蒙会稿》。韩邦奇对《正蒙》的研究和理解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可以说是贯穿了韩邦奇的一生。......
2025-09-30
从前面思想历程的论述中也可以知道,韩邦奇之思想源头并非单一。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述韩邦奇之思想渊源。《启蒙意见》乃因《易学启蒙》而发,韩邦奇易学思想来源于朱熹,即:朱熹继承于邵雍,韩邦奇继承于朱熹。因此,张载思想是韩邦奇思想又一重要来源,《正蒙拾遗》就是个铁证。......
2025-09-30
由此可知,关学史上有关韩邦奇的研究很少,其生平事迹几乎不出冯从吾《关学编》所述之内容,而所关注的也主要是韩邦奇有关涵养功夫方面的论说。这对研究韩邦奇哲学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有关韩邦奇的易学研究从明代就开始,当今易学研究者对韩邦奇易学思想也有所关注。......
2025-09-30
公留食,出生韮一品、汤粟数盂,邦奇饱食之。初在吏部任职时,由于刚正不阿、秉公办事,得罪了一些重要官员,后因上疏评论时政之缺失而谪为平阳通判。韩邦奇、韩邦靖兄弟情谊深厚,其孝悌之举备受乡人赞许且广为流传,乡人为之立孝悌碑,以为楷模。......
2025-09-30
一、思想历程韩邦奇一生涉猎广泛,保存流传下来的著作也不算少,从这些著作的序或者跋中大多可以了解其写作年代,将各种著作写作年代按先后顺序排列则大致可以呈现出韩邦奇思想形成的线索,通过此线索则可以进一步考察韩邦奇哲学思想形成的历程。......
2025-09-30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韩邦奇哲学思想的剖析,丰富明代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目前关于韩邦奇的文献资料整理和哲学思想的全面研究,在学术界还没有全面的涉及。此两篇文章都是在主要研究《正蒙拾遗》的基础上考察韩邦奇哲学思想,而还没有在综合韩邦奇所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考察。......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