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韩邦奇哲学思想研究:从八卦探索异末

韩邦奇哲学思想研究:从八卦探索异末

【摘要】:此正解《系辞》“八卦相荡”之义。“三”指八卦分别是由三个爻组成。“三而四”是八卦各自在三个爻的基础上分别加上一阴爻和一阳爻,从而使八个卦变成十六个卦,这十六个卦分别由四个爻组成。这就是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变化过程,即邵雍的“加一倍法”法。如八经卦中,天与地交,也与

二、“自八卦以下,其末异也”

“自八卦以下,其末异也”,表明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生成过程有不同的途径。其中“其末异”指的就是“其生异,其成同”中的“其生异”,指生成的过程不同。在韩邦奇看来,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生成过程有两个不同的途径,即先天之义所显示的路径和后天之义所显示的路径。他说:

成卦之次,伏羲与邵子同加一倍也,孔子则相荡也。(《启蒙意见·原卦画第二》)

自夫子称相荡而先天之义微微之者,后儒失之也。夫相荡者,自八而六十四者也。先天者,加一倍者也。(《启蒙意见原序》,《启蒙意见》)

在韩邦奇看来,先天之义的途径就是“加一倍法”,后天之义的途径就是“相荡”。孔子是“相荡”的提出者,“相荡”的提出埋没了伏羲所传先天之义。因此,把先天之义与相荡的关系梳理分殊清楚是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相荡”的提法来源于《周易》,《系辞上》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其中对“相摩”与“相荡”的区分和解释,宋代之前不是很重视,且多解为运化之推移。汉京房解“荡”为阴阳二气之交互推移,如下:

京房论推荡曰:“以阴荡阳,以阳荡阴,阴阳二气荡而成象。”又曰:“荡阴入阳,荡阳入阴,(阴)阳交互,内外适变,八卦回巡,至极则反。”此正解《系辞》“八卦相荡”之义。[23]

晋韩康伯解曰:

相推荡也,言运化之推移。[24]

唐孔颖达解曰:

刚则阳爻也,柔则阴爻也,刚柔两体是阴阳二爻相杂而成,八卦递相推荡,若十一月一阳生而推去一阴,五月一阴生而推去一阳。虽诸卦递相推移,本从八卦而来,故云八卦相荡也。[25]

宋代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解《易》学者对“相摩”与“相荡”进行重新区分和解释,且意见倾同。其大致如下:

本义:此言易卦之变化也:六十四卦之初,刚柔两画而已,两相摩而为四,四相摩而为八,八相荡而为六十四。

集说:韩氏伯曰:相切摩,言阴阳之交感,相推荡,言运化之推移。○《朱子语类》云:“摩”是那两个物事相摩戛,“荡”则是圜转推荡将出来,“摩”是八卦以前事,“荡”是八卦以后为六十四卦底事,荡是有那八卦了,团旋推荡那六十四卦出来。○吴氏澄曰:画卦之初,以一刚一柔,与第二画之刚柔相摩而为四象,又以二刚二柔,与第三画之刚柔相摩而为八卦,八卦既成,则又各以八悔卦荡于一贞卦之上,而一卦为八卦,八卦为六十四卦也。

案:此节虽切画卦言之,然是天地间自有此理。盖“相摩”者,以一交一,如天与地交,水与火交,山与泽交,雷与风交是也。“相荡”者,以一交八,如天与地交矣,而与水火山泽雷风无不交。地与天交矣,而亦与水火山泽雷风无不交之类是也。惟天地之理如此,故圣人画卦以体象之。[26]

由此可见,宋代学者开始注意区分“摩”和“荡”,这和卦图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出于解释宋人所说先天之易与后天之易的需要。朱熹总结说,“摩”是八卦以前事,“荡”是八卦以后事,从一到二、四、八的推移称为摩,从八直接到六十四的推移称为荡。我们也由此推知,相摩就是邵雍的“加一倍法”,而相荡则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平方法。

韩邦奇继承了这种说法,并从文字和图像两个方面对此作具体的解释。他认为,从具体上说,先天途径是“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后天途径是“自三而即六”。如下图14至17:

img14

图14(《启蒙意见·原卦画》)

img15(www.chuimin.cn)

图15(《启蒙意见·原卦画》)

img16

图16(《启蒙意见·原卦画》)

img17

图17(《启蒙意见·原卦画》

首先,“加一倍法”,即“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加一倍法”是对邵雍所提出的先天易学方法的概括,邵雍说: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27]

邵雍精通《易》之象数,程颢对他的理论闻说甚熟,他总结说:“尧夫之数,只是加一倍法,以此知《太玄》都不济事。”[28]可见,“加一倍法”就是一分为二的方法,所以六十四卦的生成是由一到二、四、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的过程。朱熹也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熹窃谓此一节乃孔子发明伏羲画卦自然之形体次第,最为切要,古今说者惟康节、明道二先生为能知之。故康节之言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而明道先生以为加一倍法,其发明孔子之言又可谓最切要矣。[29]

朱熹认为,邵雍的“加一倍法”准确地解释了孔子“易有太极”章的蕴意,孔子“易有太极”章准确地解释了伏羲画卦自然之形体次第。所以“加一倍法”源于伏羲观象画卦,属于先天之义。

韩邦奇在此基础上进行图解。依上图可知,“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其中“三”、“四”、“五”、“六”不是指卦的个数,而是指卦中爻的数量。“三”指八卦分别是由三个爻组成。“三而四”是八卦各自在三个爻的基础上分别加上一阴爻和一阳爻,从而使八个卦变成十六个卦,这十六个卦分别由四个爻组成。同样地,“四而五”是十六个卦各自在四个爻的基础上分别加上一阴爻和一阳爻,从而使十六个卦变成三十二个卦,这三十二个卦分别由五个爻组成;“五而六”是三十二个卦各自在五个爻的基础上分别加上一阴爻和一阳爻,从而使三十六个卦变成六十四个卦,这六十四个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这就是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变化过程,即邵雍的“加一倍法”法。

其次,“相荡”,即“自三而即六”。

“相荡”源于《周易·系辞下》“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朱熹认为“相荡”是八卦形成之后的事情,是八卦相荡为六十四卦的过程,八卦团旋推荡而六十四卦成。关于八卦具体是如何相荡成六十四卦的,朱熹的《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都没有说明。

元代吴澄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认为相荡就是分别以八悔卦荡于一贞卦之上,这样一卦荡出八卦,八卦就荡出六十四卦。

清人李光地解释相荡为“以一交八”。如八经卦中,天与地交,也与水、火、山、泽、雷、风相交成卦,地与天交,同样也与水、火、山、泽、雷、风相交成卦,而水、火、山、泽、雷、风也有同样的道理,这样就形成六十四卦。这就是相荡。

近代尚秉和在解释“八卦相荡”时也说:

八卦以一卦荡八卦,而六十四卦备矣。荡犹推也。不曰重而曰荡者,言以一卦加于此卦,复加于彼卦,有类于推荡也。[30]

“一卦加于此卦,复加于彼卦”,这与上面吴澄所说的分别以八悔卦加于一贞卦之上的模式相同,以一贞卦上面加此悔卦,又加彼悔卦,悔卦有八个,一贞卦先后加八悔卦,所以生成八个六画卦。依此类推,贞卦有八个,分别在上面加八个悔卦,这样六十四个六画卦就得以形成。

韩邦奇对相荡的理解与上述基本相同,他的解释更加具体化和直观,如上四图。“自三而即六”中的“三”、“六”同样指卦中爻的数量。三个爻的卦有八个,依次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经卦,这个顺序与“加一倍法”所产生的八经卦的顺序相同。贞卦有八个,悔卦有八个,按照以上顺序,先后分别于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贞卦之上加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悔卦。如乾上加八悔卦,得到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八个卦,接着兑上加八卦,得到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八个卦,依此类推,六十四卦依次生成,其次序与朱熹《周易本义》“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相同。这就是韩邦奇所说的由孔子所传的“相荡”,现在看来类似于数学上所说的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