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韩邦奇哲学思想渊源简述

韩邦奇哲学思想渊源简述

【摘要】:从前面思想历程的论述中也可以知道,韩邦奇之思想源头并非单一。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述韩邦奇之思想渊源。《启蒙意见》乃因《易学启蒙》而发,韩邦奇易学思想来源于朱熹,即:朱熹继承于邵雍,韩邦奇继承于朱熹。因此,张载思想是韩邦奇思想又一重要来源,《正蒙拾遗》就是个铁证。

二、思想渊源

关于韩邦奇之思想渊源,韩邦奇本人没有直接明确说明。从前面思想历程的论述中也可以知道,韩邦奇之思想源头并非单一。韩邦奇门人白璧对此有一段较为全面的评述,如下:

先生天禀高明,学问精到,明于数学,胸次洒落,大类邵尧夫,而论道体乃独取张横渠。少负气节,既乃不欲为奇节异行,而识度汪然,涵养宏深,持守坚定,躬行心得,中正明达,则又一薛敬轩也。[72]

如上白璧所述,韩邦奇之思想来源有三:一为北宋邵雍之术数易学,二为北宋张载之道体哲学,三为明初薛瑄之涵养工夫。另外,在韩邦奇一生之学术修养中,其家学是个重要的环节。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述韩邦奇之思想渊源。

(1)家学

韩邦奇出生在一世代为宦的家族中,祖父韩显赠奉政大夫刑部山东司郎中,父亲韩绍宗起家进士,累官按察副使。按《关学编》所述,韩绍宗与韩邦奇(汝节)、韩邦靖(汝庆)等“父子兄弟以学问相为师友”[73],他们相互切磋学问,亦师亦友,可见家学在韩邦奇的人生中影响很大,不可忽略。

韩绍宗精通《尚书》,韩邦奇有所传承。王九思《韩莲峰墓碑》记载说:“(韩绍宗)十岁读书,日记千言,盖受《尚书》武清令伦所。武清令伦者,先生之叔父也,精通《尚书》。以此尽传其秘,十六而为学官弟子。”[74]韩绍宗之叔父武清令韩伦精通《尚书》,韩绍宗十岁开始读书,并跟随其叔父学习《尚书》,得到秘传。韩邦奇自幼便开始学习《尚书》并有所著作,他“为诸生治《尚书》时,即著有《蔡传发明》、《禹贡详略》、《律吕直解》,见者叹服”[75]。《禹贡详略》成书时韩邦奇年仅十九岁。明孝宗十七年(1504年),韩邦奇以《尚书》考中举人,此时他年二十六岁。

韩邦奇受其父韩绍宗修养行为的影响很大。韩绍宗任职福建按察副使时,韩邦奇年纪尚幼,跟随父亲在其任上,故而能时时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如前面第二节所述,韩邦奇在文章《嘉议大夫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等处地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西溪屈公传》中讲述了他与韩绍宗门生屈直的一次接触:屈直清廉公正,安贫乐道,不负门墙,韩邦奇深深敬仰并以之为榜样,不负家教,故被誉为有“颜子之志”,备受嘉扬。可见韩绍宗对韩邦奇的言传身教多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这种教化也多体现在修养行为上。

冯从吾《疑思录》中有“朝邑韩苑洛讲学,其父莲峰老人督之”[76]的记载,可见在学业上韩绍宗对韩邦奇严格要求,对其讲课授学必亲自指导,严肃对待。

(2)朱熹之学

如前所说,白璧提出了韩邦奇之术数易学“大类邵尧夫”的观点,表明韩邦奇与邵雍在易学思想上有关联。朱熹著有《易学启蒙》,韩邦奇因而著《启蒙意见》,这是为阐明朱熹易学思想而作,表明韩邦奇易学思想与朱熹也有关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

《启蒙意见》四卷,……。是编因朱子《易学启蒙》而阐明其说:一卷曰《本图书》,二卷曰《原卦画》,皆推演邵氏之学,详为图解,……。[77]

因此,韩邦奇易学思想既是朱熹易学思想的阐明,也是邵雍易学思想的推演。关于邵雍、朱熹与《周易》的关系,韩邦奇在《启蒙意见序》中都有所阐述:

自夫子称相荡而先天之义微微之者,后儒失之也。……宋邵康节氏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朱晦庵氏为之本图书,为之原卦画,为之明蓍策,为之考占变,于是乎,《易》之先后始有其序,而理数辞象之功懋矣。(《启蒙意见原序》,《启蒙意见》)

在韩邦奇看来,邵雍和朱熹之易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朱熹《易学启蒙》是通过“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策”、“考占变”而阐明邵雍之易学思想,可以说,邵雍之易学思想因朱熹之解说而清晰可知。《启蒙意见》乃因《易学启蒙》而发,韩邦奇易学思想来源于朱熹,即:朱熹继承于邵雍,韩邦奇继承于朱熹。

另一方面,韩邦奇与多数同龄人一样走一条科举登仕的道路,程朱理学是当时官方之代表学说,是当时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所以韩邦奇自然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他不但深研朱熹《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继承朱熹易学思想,有时在不自觉中也用“理”这个概念来解释宇宙万物本源、本体,如用它来解释“太极”,说“太极”是“万理咸具”(《正蒙拾遗·太和篇》[78])的状态。(www.chuimin.cn)

(3)张载之学

有关韩邦奇与张载的思想关联,前面白璧有“论道体乃独取张横渠”的说明,清人刁包在其《杨忠愍先生家训序》中也说:“韩先生远祖横渠,近宗泾野,其学得关中嫡派。”[79]这些观点无不与韩邦奇所著《正蒙拾遗》有关联。实际上,韩邦奇之哲学思想如何继承并发展于张载正可以从《正蒙拾遗》中得到完全的材料。

韩邦奇对张载极为敬仰,认为“自孔子而下,知‘道’者惟横渠一人”(《正蒙拾遗·太和篇》),他对《正蒙》的研究可以说是贯穿了一生。韩邦奇年轻时读《正蒙》并著有《正蒙解结》,然而自己却不甚满意而付之一炬。后来经过了数十年的反复研究,他最终明悟张载《正蒙》之本旨,因而著《正蒙拾遗》以阐明,说:“吾读《正蒙》,知天人万物本一体也。”(《正蒙拾遗序》,《苑洛集》卷一)“天人合一”思想既是韩邦奇哲学思想体系建构的目标,也是他哲学思考的起点。他首先指出了宋明学者对张载道论的“错误”理解,并进一步对性、道范畴作阐释和发挥,建立了以“性与天道”为主题的哲学思想体系。所以,韩邦奇哲学体系的建立受张载思想影响很大,张载思想对韩邦奇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因此,张载思想是韩邦奇思想又一重要来源,《正蒙拾遗》就是个铁证。

(4)三原学派

三原学派是明代关中地区的学术派别之一,因开启者王恕、王承裕父子是陕西三原人而得名。黄宗羲说:

关学大概宗薛氏,三原又其别派也。其门下多以气节著,风土之厚,而又加之学问者也。[80]

可见三原学派既是关学发展至明代的表现形式,也是明代河东学派之别派。它既传承于关学,也传承于河东学派。《明儒学案》中所列的三原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王恕、王承裕、马理、韩邦奇、杨爵和王之士,这些学者在冯从吾《关学编》中都有收录和介绍。由此可见,将韩邦奇列为三原学派代表人物的是黄宗羲。

如上刁包所说“韩先生远祖横渠,近宗泾野,其学得关中嫡派”与黄宗羲关于三原学派的说法正相吻合。刘宗周说:“关学世有渊源,皆以躬行礼教为本,而泾野先生实集其大成。”[81]黄宗羲认为,吕柟师承薛敬之,属于薛瑄河东学派一系,是河东学派代表人物。所以,韩邦奇既学承于张载关学,也学承于河东学派,正是三原学派的代表人物。需要说明的是,韩邦奇与吕柟同为关中人,也处于同一时代,还同年考中进士,然而关于他们之间的学承或交往等关系目前还没有找到直接的材料。

前面白璧说“(韩邦奇)识度汪然,涵养宏深,持守坚定,躬行心得,中正明达,则又一薛敬轩”,认为韩邦奇之涵养工夫学承于薛瑄。乾隆十六年季秋,大凌成邦彦作《重镌苑洛文集序》时也对韩邦奇之思想渊源有所说明,认为韩邦奇学承于薛瑄,他说:

前明一代,理学首称龙门薛文清公,关中密迩亲炙,故名儒蔚起,而苑洛韩先生尤其超然出群者也。(成邦彦《重镌苑洛文集序》,韩邦奇《苑洛集》嘉庆七年本)

薛瑄是明代河东学派的创始人,明代关中名儒大多传承于他,其中韩邦奇就是“超然出群”之代表人物。

三原学派虽为河东学派之别派,却也不改关学学派之学风朴实、躬行礼教、重道不重死等传统。冯从吾对当时的学承、学风有所描述如下:

三原王康僖公讲学,其父端毅公督之。朝邑韩苑洛讲学,其父莲峰老人督之。康僖公之门人为马溪田。苑洛之门人为杨斛山。当其时,家庭之间蔼若洙泗,师弟之际不愧伊洛,此吾乡前辈所以为盛。[82]

韩邦奇正是在关学传统的熏陶下成长为明代关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三原学派朴实的学风,坚守礼义,为后世所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