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解释是针对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而发。将此图较之韩邦奇太极图可知,两图之阴阳位置、趋势非常相似。......
2023-11-28
二、事迹分述
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陕西西安府朝邑县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享年七十七岁。
韩氏先祖为庆阳府安化县人,宋、元以来世代为武官,地位显贵。元代中后期,先祖以金牌万户镇守蒲关,蒲关位处朝邑县东,县南马坊头处有其家族数世之垄墓,规模宏大,外有祭田百亩。明代洪武初年,先祖髯翁罢武官而为民,家族流亡落户洛南县,后念先祖垄墓在朝邑,髯翁携长子回归朝邑,故而韩氏后代子孙在洛南、朝邑两处皆很繁盛。
韩邦奇之父韩绍宗,字裕后。自小受《尚书》于其叔父处,二十三岁时(1474年)举乡试,屡试进士不中,归华山云台观授经三年,门徒尊仰而称之为莲峰先生。明成化戊戌(1478年)中进士,仕至福建按察副使。他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皆备受世人所推重。韩绍宗卒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其时有儿子四人,俱登名仕榜,分别为:仪封知县韩邦彦、浙江佥事韩邦奇、工部员外郎韩邦靖、国子监生韩邦翊。
韩邦奇从小灵俊异常,有志于圣学。韩绍宗任福建按察副使时,韩邦奇年纪尚幼,跟随在其身边,所以修养行为受其影响极大,韩邦奇在其《嘉议大夫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等处地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西溪屈公传》中有一段描述:
甲寅,朝邑韩邦奇侍父福建按察副使莲峰先生入觐,驻通州邸,命邦奇讯公。时邦奇来自闽七千里,又莲峰先生与公新结男女之好也。公留食,出生韮一品、汤粟数盂,邦奇饱食之。公曰:“子饥甚也。”邦奇曰:“尊公以古人自处,亦以古人待邦奇,不敢不饱也。”明日,邦奇反命,莲峰先生方与同觐者参政陈公奕,邦奇言陕西有人屈秋官不负门墙,盖公莲峰先生授经生也,因言留食事。邦奇时年十七,陈公以手执碁熟视邦奇,谓莲峰先生曰:“怪哉此子!颜子之志也,若他儿,必恨其简矣。”(《苑洛集》卷八)
屈直乃韩绍宗门人,韩邦奇写这一段往年趣事表明屈直之清廉公正、安贫乐道而不负门墙,实际上也表明少年韩邦奇之修行理想已有“颜子之志”,且因此备受嘉扬。
韩邦奇年少时便精研《尚书》,且已著有《蔡传发明》、《禹贡详略》、《律吕直解》等书。他二十六岁以《尚书》考中举人,三十岁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韩邦奇一生中历任官职大致如下:吏部主事、吏部员外郎、平阳通判、浙江按察佥事、山东参议、山西左参议、四川提学副使、右春坊右庶子、南太仆丞、山东按察副使、河南按察副使、大理左少卿、左佥都御史(宣府巡抚、山西巡抚)、总理河道、刑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
韩邦奇为官清正廉洁、嫉恶如仇,非常关心民生疾苦。初在吏部任职时,由于刚正不阿、秉公办事,得罪了一些重要官员,后因上疏评论时政之缺失而谪为平阳通判。明正德九年(1514年),韩邦奇从平阳通判升为浙江按察佥事。作为地方重要官员,他深入了解民生民情,敢于揭露地方官府官员上下勾结掠夺民众的行为。他根据当地民谣创作了《富阳民谣》,生动反映富阳地区人民的真实生活情况,现录如下:
富阳江之鱼,富阳山之茶。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昊天胡不仁,此地亦何辜?鱼胡不生别县,茶胡不生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苑洛集》卷十)
富阳地区物产丰富,盛产鱼和茶,然而这片富饶的土地却因地方官府的欺压和掠夺而民不聊生。面对现实,韩邦奇没有只停留在同情和愤怒中,他不惧权贵与邪恶,一方面通过创作民谣的方式进行揭露,另一方面也以实际行为进行制止。明代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余》卷七记载如下:
韩邦奇,字汝节,朝邑人。正德末,为浙江按察佥事,廉劲自持。时镇守太监王堂怙势害人,如茶笋鲥鱼,种种勒办,民不聊生。汝节数裁抑堂,遂以沮遏进贡诬之,诏锦衣械治。百姓感泣,哀动城市。汝节为诗云:“非才尸位圣恩深,士庶何劳泪满襟?明主昌言神禹度,斯民直道葛天心。还看匣有平津剑,更喜囊无暮夜金。惆怅此时不忍去,且维轻舸越江浔。”[34]
结果,韩邦奇被诬告而下诏狱,这并没有让他退缩,“还看匣有平津剑,更喜囊无暮夜金”更是表达了他清廉嫉恶的坚定决心和问心无愧的轻松心情。(www.chuimin.cn)
陈俊民先生于《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中对关学学者普遍因“学”而“官”、因“官”而“学”的学术道路总结说:
一般地说,关中学者,年轻时,多因“勤学”、“笃行”、超群拔俗而登进士第;接着,被人举荐为官,其官职又多半同学术有关:或为京师“御史”、“修撰”,或为某地“学正”、“提学”;但因“以气节著”,必然在腐败的官场遭受排挤,而后去官还乡,专心致学。[35]
韩邦奇也不例外,他一生所任的官职很多,然而此期间他去官而回归故里的次数也不少,或是以谏罢归,或是乞求致仕。他和其他学者一样,时代能容则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不能容则不阿不谀,毅然去官回乡,谢客讲学。时人王维桢于《与杨南涧总制书》中对韩邦奇之致仕有评论如下:
日者,苑洛韩公致仕归,人惜其去者十九,独桢以为韩公归之宜。夫才之试也,犹宝之售也,既售不价,乃恒暴在外启傍睨者心,则宜匣而蓄之。韩公审于斯机,故辄掉头去不顾,可谓上智大勇。[36]
他大力赞赏韩邦奇毅然去官的行为,以为“上智大勇”,并不为过。
韩邦奇、韩邦靖兄弟情谊深厚,其孝悌之举备受乡人赞许且广为流传,乡人为之立孝悌碑,以为楷模。韩邦靖,韩邦奇之弟,字汝庆,号五泉。自幼被称为“奇童”,十四岁考中举人,二十一岁与韩邦奇同年考中进士。兄弟俩感情至深、互为知己,韩邦奇下锦衣狱时韩邦靖也以谏下狱、罢归,他在逆境中思念其弟,心中感慨万分,写下了《狱中忆五泉弟》:“岂是世间少兄弟,古今宁有此相知。思君尽日应无泪,忆我今宵定有诗。同为逆时逢弃斥,几因多难数分离。圣恩不久金鸡下,共醉村南麻子池。”(《苑洛集》卷十一)
关于韩邦奇、韩邦靖兄弟孝悌之举,《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九十一简要记载如下:
邦靖兄弟孝友,邦奇尝庐居得疾,邦靖药必分尝,食饮皆手进,后邦靖病急,邦奇日夜持弟泣,衣不解带,及殁,衰经蔬食,终丧勿懈,乡人为立孝弟碑。[37]
此记载虽然简单,却也不失完整。正德十四年,其父莲峰先生病重,兄弟亲自服侍起居,以至昼或忘食、夜不解衣。莲峰先生去世时,兄弟悲伤万分,哀毁几死,三日滴水不进,继而“三月席草,枕块柩下,腰绖不除。时盛夏,虱虫丛积,振衣跃落”(韩邦奇《韩邦靖传》,韩邦奇《苑洛集》卷八)。当时,韩邦靖已经形瘁骨立,见者泣下,他也由此留下了病灶。莲峰先生安葬后,韩邦奇庐居于墓,韩邦靖早晚都到墓里和他一起焚香哀泣,并陪他到深夜。韩邦奇庐居得病,韩邦靖亲自照顾,亲尝汤药,手进食饮。后来,韩邦靖病情发作,生命垂危,韩邦奇日夜伤心流泪,时时守护在其身边。韩邦靖去世后,韩邦奇“衰经蔬食,终丧勿懈”。韩邦奇、韩邦靖的故事被乡人广为传唱,立为楷模,并留芳史册。《明儒言行录》引用樊恕夫之话说:“自有兄弟以来,中间道徳之高、功业相映亦多矣,至相爱之深、相信之笃、所见之同如公兄弟,可谓旷世少有。”[38]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陕西地区发生大地震,死伤无数,韩邦奇也不能幸免。《陕西通志》卷四十七引用《续文献通考》记载如下:
三十四年十二月,陕西地震,或地裂泉涌,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或累日震不止,河渭泛溢,华岳、终南山鸣,或移数里,压死奏报,有名官吏军民数万。致仕南京兵部尚书韩邦奇、光禄卿马理、祭酒王维祯同日死焉。其不知名未及奏报者复不可胜纪。[39]
韩邦奇与马理、马维祯同日死于此次大地震,葬于朝邑县西华原南[40],享年七十七岁,赠太子少保,谥恭简。
有关韩邦奇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启蒙意见》一书。《性理三解》中之《启蒙意见》五卷,樊得仁刻本。《启蒙意见》在明代经过多次刊刻,对当时学者的影响也有迹可寻。[4]由此可知,韩邦奇《启蒙意见》在其当代的影响不容忽视。......
2023-11-28
由此可知,关学史上有关韩邦奇的研究很少,其生平事迹几乎不出冯从吾《关学编》所述之内容,而所关注的也主要是韩邦奇有关涵养功夫方面的论说。这对研究韩邦奇哲学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有关韩邦奇的易学研究从明代就开始,当今易学研究者对韩邦奇易学思想也有所关注。......
2023-11-28
自幼被称为“奇童”,十四岁考中举人,二十一岁与韩邦奇同年考中进士,仕至山西布政司左参议,英年早逝。韩邦奇、韩邦靖兄弟孝友,乡人为立孝悌碑。是年,韩邦奇生。是年,闰正月初一日子时,弟韩邦靖生。是年,韩邦奇随父亲韩绍宗在福建任上。是年,韩邦奇侍父自闽入觐。冯从吾《关学编·苑洛韩先生》曰:“年十四,举于乡。”......
2023-11-28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韩邦奇哲学思想的剖析,丰富明代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目前关于韩邦奇的文献资料整理和哲学思想的全面研究,在学术界还没有全面的涉及。此两篇文章都是在主要研究《正蒙拾遗》的基础上考察韩邦奇哲学思想,而还没有在综合韩邦奇所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考察。......
2023-11-28
一、思想历程韩邦奇一生涉猎广泛,保存流传下来的著作也不算少,从这些著作的序或者跋中大多可以了解其写作年代,将各种著作写作年代按先后顺序排列则大致可以呈现出韩邦奇思想形成的线索,通过此线索则可以进一步考察韩邦奇哲学思想形成的历程。......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