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解释是针对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而发。将此图较之韩邦奇太极图可知,两图之阴阳位置、趋势非常相似。......
2023-11-28
二、有关韩邦奇研究的状况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韩邦奇哲学思想的全面、系统的研究。从已收集的材料看,有关韩邦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角度:
(一)关学学派的历史演变
古今关学研究者在梳理关学学派的历史、传承时,述及明代关学学者的篇章里都提到了韩邦奇。
(1)明代冯从吾有《关学编》,其中卷四有《苑洛韩先生》,简要介绍韩邦奇的主要生平事迹和学术特点、著作。冯从吾还辑有《关中四先生要语录》,此书后来被清代李元春收为其所编的《关中道脉四种书》之一,其中第三部分就是《韩邦奇要语录》,内容出自韩邦奇《见闻考随录》,即《苑洛集》卷十八至二十二,主要摘录韩邦奇有关涵养功夫方面的论说。
(2)清代黄宗羲有《明儒学案》,其中卷九《三原学案》有《恭简韩苑洛先生邦奇》,其中生平事迹不出《关学编》所述,而黄宗羲特别强调韩邦奇在律吕方面的造诣,认为“先生著述,其大者为《志乐》一书”[3]。
(3)民国初期张骥编《关学宗传》,其中关于韩邦奇的生平和学术不出《关学编》所述。
由此可知,关学史上有关韩邦奇的研究很少,其生平事迹几乎不出冯从吾《关学编》所述之内容,而所关注的也主要是韩邦奇有关涵养功夫方面的论说。
1986年,陈俊民先生在《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一书中对关学思想源流、形成发展以及张载哲学有详细的论述。该著作认为“关学是理学思潮中一个世代以‘躬行礼教’为宗旨,直接援自然科学创见入儒学,以‘气本论’、‘气化论’哲学为特点,具有‘实学’学风、中和性格的独立学派。”韩邦奇是明代中期关学学派的重要人物,而明代关学的思想演变是“折中朱王,反归张载,还原‘原儒’”[4]的过程。这对研究韩邦奇哲学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韩邦奇易学思想
韩邦奇的易学思想在其当代已经很有影响,跟随其学《易》者很多。韩邦奇还在世时《启蒙意见》一书就经过多次刊刻,传播广泛。有关韩邦奇的易学研究从明代就开始,当今易学研究者对韩邦奇易学思想也有所关注。
(1)明代周一敬撰《苑洛易学疏》四卷,此书于《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之《易类存目二》有记载,其《提要》提到:“一敬,衢州人,崇祯戊辰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初,韩邦奇作《启蒙意见》五卷,推阐河洛之义与卜筮之法,一敬因而疏之,自万历甲寅至崇祯壬午,凡二十九年乃成,于原书次序稍为易置,亦颇有删削,自序谓韩子以开明初学为心,故疏从其详。此书以溯源明理窃附前人,故多遗末而寻本云。”[5]《苑洛易学疏》是周一敬就韩邦奇《启蒙意见》所作的疏,可见韩邦奇易学思想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此书被收入四库存目中。
(2)当代潘雨廷著《读易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有《韩邦奇〈启蒙意见〉提要》和《韩邦奇〈易占经纬〉提要》两篇,对韩邦奇《启蒙意见》及《易占经纬》两本易学著作作提要、总结和简要评价,现选摘《韩邦奇〈启蒙意见〉提要》如下:
一曰“本图书”。其间天数五、地数五及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诸图,皆象数之自然。以河图易四向,当春夏秋冬四时。原形为夏,或有取“向明而治”之意,是乃时位逆行而相合之理。若谓乾一、兑九以当太阳,离二、震八以当少阴,巽三、坎七以当少阳,艮四、坤六以当太阴,则指错卦以当河图之一方,亦卦象配数之一例耳,未可必者也。下述图书之互易,以明“图之可以为书”、“书之可以为图”,可取。是犹“东北丧朋”则不交,“西南得朋”则交之义。有以生数、成数之内外,与天数、地数之四正、四维互易,即图书之互易也。朱子曰:“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盖九、十之争,其来已久。而韩氏之进而互易其实,则名之争自然而息矣,此有功于易学者也。
二曰“原卦画”。大义皆同《启蒙》,……。
三曰“明蓍策”。亦皆本《启蒙》而详图之。又太极图于周子之一图外加以黑白二曲线。凡反向二图,或即为来瞿塘所取乎?
四曰“考占变”。……。
五曰“七占”。即本《启蒙》之三十二图而各系以卦爻辞,乃便于卜筮耳。若所用之卦爻辞,尚另立其法。[6]
从潘雨廷有关韩邦奇《易学启蒙》的提要中可以看出,他注意到了韩邦奇此书中的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书中韩邦奇已经用图解的方式将“图之可以为书”、“书之可以为图”的观点阐释清楚;二是书中韩邦奇特别作有“于周子之一图外加以黑白二曲线”的太极图,此图之来源以及所表达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当代郭彧著《易图讲座》,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此书第三十六讲是《明代的易图:韩邦奇的<易学启蒙意见>》,此讲对韩邦奇《启蒙意见》作简要的介绍,提出韩邦奇的解释与朱熹原意之不符合处,并对此书作简要的评价。现选摘如下:(www.chuimin.cn)
在韩氏诸多衍图中,惟其据“夫造化者数而已矣,五十者,造化之体也,四十有九者,造化之用也;四十有九者,万物之体也,四十有八者,万物之用也。是故五十而去一,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者也;四十九而去一,万物各正性命者也。用九用八之不同,其神化之谓乎”一段文字(此段文字不见于今本《启蒙意见》)衍出之二图,可谓新奇之图。……此图乃本胡一桂《文王十二月卦气图》演变而来,而胡一桂之图又明显据“十二月卦”圆图演变而得。所以,究其本当出于孟喜之“十二月卦”说。
韩邦奇之书命曰“意见”,是诠释朱熹《易学启蒙》同时阐述个人意见之书。因其述解朱熹易学思想之书,成书后即有“大巡周公”命梓,“大司马韩公”为序,“节推东公”校正,“平阳府同知李沧”刊刻,则见明代中叶是书影响之不同一般。……
事实上,韩邦奇通释《易学启蒙》,并非完全合于朱熹本意。……
韩邦奇所作中空如“黑白两条蚯蚓”环绕之图,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来知德之《梁山来知德圆图》即是此图的翻版。以此图可知,所谓“古太极图”之黑白鱼形图之演变本源与此图本源有所不同。前者为八卦原图,后者为十二辟卦原图。[7]
由此可知,郭彧在对韩邦奇《启蒙意见》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书中“新奇之图”,此图形状为“中空如黑白两条蚯蚓”。他认为此图来源于胡一桂《文王十二月卦气图》,而胡一桂之图又来源于“十二月卦”圆图。此图之理论原理来源于孟喜的“十二月卦”说。
(三)韩邦奇哲学思想
对韩邦奇哲学思想的关注是当代才开始的,主要观点认为韩邦奇继承张载气学思想,以气为世界之本体、本源。
(1)葛荣晋《韩邦奇哲学思想初探》,载《孔子研究》,1988年第1期。作者提出“在哲学上,韩邦奇是一位气一元论者”的观点,认为韩邦奇是以气为本体、本源。其主要观点如下:
“天地万物本同一气”(《正蒙拾遗·太和篇》)是韩邦奇唯物论思想的基本命题。在他看来,客观世界虽然千差万别,但气是它们统一的物质基础,即气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根源。这一命题,同宋明道学家把“理”、“心”、老氏把“无”、佛氏把“空”等精神实体视作世界本源的说法是针锋相对的。
“天地万物本同一气”的命题,含有双重的意义。一是从宇宙发生论看,元气是本,天地万物是末,天地万物是从元气中演变出来的;二是从宇宙本体论看,气是本体,天地万物是气之流行发用,气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据。
葛荣晋有论著《中国实学文化导论》,其中关于韩邦奇部分有与上述文章几乎相同的论述。
(2)李书增、岑青、孙玉杰、任金鉴《中国明代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有《韩邦奇的“天地万物本同一气”的思想》一节(P1000-1002),同样认为“天地万物本同一气”为韩邦奇哲学要论,即气一元论,以气为本体、本源,现将其中主要论述摘录如下:
韩邦奇同王廷相一样,在哲学上,都是张载气一元论在明代的重要人物。黄宗羲说他“论道体乃独取横渠”,这说明他是张载气学在关中的直接继承者。
在宇宙观上,韩邦奇也是一位元气论者。他以气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天地万物本同一气”的基本命题。这一命题含有双重意义:一是从宇宙发生论看,元气是本,天地万物是末,天地万物是由元气演变出来的;二是从宇宙本体论看,气是本体,气是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
其中观点与上面葛荣晋所述基本相同。
(3)台湾翁泓文有《韩邦奇“元气与形气”之论述》文章,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文章的提要,目前还没找到原文。该文摘要说:
明代理学之发展是由程朱理学转为阳明心学的关键,但在朱学末流与王学渐生流弊的情况下,主张一气流行的气学思想便在此时乘势而起。当时的理学家从张横渠之气学思想中找到依据,从王廷相、韩邦奇、吴廷翰、宋应星等人,皆有一共同目标,正以“一气相贯通”为主,藉以代朱学“理气二分”及王学重视“形上本体”而产生之弊以解决理学家理气之间的矛盾,达到内圣外王是一的境界。由强调“气”为宇宙万物生化之主体地位,韩邦奇强调万物皆气之所化生。本文即从韩邦奇的原典《性理三解》与《苑洛集》为主来论述“气”之种种作用,藉以强调气学不是从内圣通到外王,而是内圣和外王本来就是一的理论。[8]
从此提要上看,作者将韩邦奇与王廷相、吴廷翰、宋应星等人归为明代气学一派,强调“气”的主体地位和化生作用。
综观以上有关韩邦奇研究的三个角度,可以得出与韩邦奇哲学思想研究相关的两个特点:一是关学史上对韩邦奇哲学思想的研究很少,且主要关注他的涵养功夫;二是当代对韩邦奇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认为韩邦奇以气为本体、本源,气是韩邦奇哲学思想中的最高范畴,而有关易学思想的研究则主要关注其中的象数学方面的内容,虽然也注意到其中的“新奇之图”,但是此图的来源和内涵则没有进一步详细的研究和解说。
有关韩邦奇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章
因此可知,韩邦奇太极图早于章潢“造化象数体用之图”,但章潢之图是否来源于韩邦奇则不可得而知。同样,韩邦奇太极图应早于来知德之“圆图”,而其间之关系也无法考知。[42]韩邦奇太极图着眼于宇宙的运化过程,主要显现相对具体的运化过程以及其中的阴阳变化之理。......
2023-11-28
公留食,出生韮一品、汤粟数盂,邦奇饱食之。初在吏部任职时,由于刚正不阿、秉公办事,得罪了一些重要官员,后因上疏评论时政之缺失而谪为平阳通判。韩邦奇、韩邦靖兄弟情谊深厚,其孝悌之举备受乡人赞许且广为流传,乡人为之立孝悌碑,以为楷模。......
2023-11-28
一、思想历程韩邦奇一生涉猎广泛,保存流传下来的著作也不算少,从这些著作的序或者跋中大多可以了解其写作年代,将各种著作写作年代按先后顺序排列则大致可以呈现出韩邦奇思想形成的线索,通过此线索则可以进一步考察韩邦奇哲学思想形成的历程。......
2023-11-28
韩邦奇对“太极”的讨论源于诸儒老氏以“无极”为无、为世界的本源本体,他对此提出批判,并提出“太极未尝无”的观点。他进一步提出,“太极”是“天之性”。周敦颐《太极图说》第一次把“无极”、“太极”作为重要范畴纳入其哲学体系。[27]韩邦奇对“无极”与“太极”的区分与朱熹基本相同。......
2023-11-28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启蒙意见》一书。《性理三解》中之《启蒙意见》五卷,樊得仁刻本。《启蒙意见》在明代经过多次刊刻,对当时学者的影响也有迹可寻。[4]由此可知,韩邦奇《启蒙意见》在其当代的影响不容忽视。......
2023-11-28
自幼被称为“奇童”,十四岁考中举人,二十一岁与韩邦奇同年考中进士,仕至山西布政司左参议,英年早逝。韩邦奇、韩邦靖兄弟孝友,乡人为立孝悌碑。是年,韩邦奇生。是年,闰正月初一日子时,弟韩邦靖生。是年,韩邦奇随父亲韩绍宗在福建任上。是年,韩邦奇侍父自闽入觐。冯从吾《关学编·苑洛韩先生》曰:“年十四,举于乡。”......
2023-11-28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韩邦奇哲学思想的剖析,丰富明代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目前关于韩邦奇的文献资料整理和哲学思想的全面研究,在学术界还没有全面的涉及。此两篇文章都是在主要研究《正蒙拾遗》的基础上考察韩邦奇哲学思想,而还没有在综合韩邦奇所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考察。......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