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30年成果展示

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30年成果展示

【摘要】:国难国耻永矢不忘 ——在“旅顺万忠墓纪念馆”的演讲1995年11月21日今天,我怀着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旅顺,向万忠墓纪念馆赠送大连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新著——《李鸿章与甲午战争》一书,并带领大连工人大学的部分师生参观万忠墓纪念馆的预展。

国难国耻 永矢不忘
——在“旅顺万忠墓纪念馆”的演讲

1995年11月21日

今天,我怀着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旅顺,向万忠墓纪念馆赠送大连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新著——《李鸿章甲午战争》一书,并带领大连工人大学的部分师生参观万忠墓纪念馆的预展。为什么选择今天这个日子来赠书和参观呢?因为11月21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矢不忘的日子。

101年前的今天,即1894年11月21日是大连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从白玉山到龙河两岸到处都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攻陷旅顺的日军开始了连续4天的疯狂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野蛮杀害我同胞总计近2万人。数以千计的嗷嗷待哺的婴儿和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惨遭屠戮,许许多多的商店和民宅堆积着残缺不全的尸体,旅顺街头血流成河。这就是侵华日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手制造的震惊中外的“旅顺惨案”。这血海深仇民族大恨,炎黄子孙,没齿难忘。

我清楚地记得“旅顺万忠墓纪念馆”建立之前的万忠墓享殿大门正中牌匾上的四个溜金大字——“永矢不忘”。“矢”字有两个基本的义项。一是箭,如成语“有的放矢”;“矢”,箭也。另一个基本义项是“发誓”,如成语“矢口否认”;“矢”,发誓也。有人说,“永矢不忘”的含义是“旅顺惨案”像一支射在中国人民胸口上的箭,令国人痛楚不已。有人说,“永矢不忘”的含义是激励国人发誓永远不忘日本侵华罪行。我不是语言学家,没有对这四个字进行训话和考释。但我觉得“永矢不忘”最恰当不过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旅顺惨案”的情感,“矢”字的两个基本义项和上述的两种说法都是这种情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可以把前一种说法作为历史,把后一种说法作为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纽带,既不要忘记永远令国人痛楚的“旅顺惨案”,更要从甲午惨败的国难国耻中吸取教训,鉴往知来。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写了《李鸿章与甲午战争》一书,并在“旅顺惨案”101周年纪念日,把它赠送给万忠墓纪念馆。我相信这本书在“旅顺万忠墓纪念馆”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更好地发挥“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教育作用。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介绍《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书讯中说:“本书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记述了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关系,及其在甲午清军出兵朝鲜、辽东及辽阳南路之战、金湾之战、旅顺之战、威海之战、中日海战、马关和谈中的所作所为,对其作为甲午战争中国方面最重要人物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作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公正的评价。”我在《李鸿章与甲午战争》一书的“跋”中提出:“有人云:甲午之战,中国皆因李鸿章而败,以其一败于战再败于和,终至卖国求荣;然遍翻甲午战争的原始史料,不敢苟同于此说,竟认为究中国甲午之败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系失于清廷改革之未行,致使国力大大弱于日本。”我无意为李鸿章翻案,而只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一个仍是中世纪封建王朝的苟延,气息奄奄,一个已是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开端,‘气焰方张’,甲午之战,中国之败于日本,不就是这种历史的必然吗?!”(www.chuimin.cn)

对历史经验,特别是对挫折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是振奋民族精神、探求富国强兵之路的重要思想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就是这个道理。去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坐落在山东威海刘公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题写馆名,国务院总理李鹏亲自为坐落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白玉山东麓的“旅顺万忠墓纪念馆”题写馆名。这都是要求我们加强对历史的宣传,以此增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

古罗马的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说过:“不知道他出生前发生过的事情的人永远是个孩子。”中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回顾中日甲午战争百余年来的历史,从日军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日本政府矢口否认旅顺大屠杀的罪行,到近年来日本内阁五名阁僚先后发表否认侵略言论被迫辞职的史实,使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过去-现在-未来是在历史联系中向前发展的,过去并未结束,它所形成的民族传统,在历史变迁中,有很大一部分依然存活于现在,其中有些还会在发展中延续到未来。

甲午“旅顺惨案”距今整整101年了。今日之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和世界潮流的改革开放之路,已洗去了历史的耻辱,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跨世纪的历史契机,我们一定要站在20世纪历史的制高点上,放眼21世纪,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原载刘功成著:《工人运动史研究文摭》,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