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五一运动史》研究成果

《中国五一运动史》研究成果

【摘要】:不知何故,对中国五一运动的历史研究,至今无人问津,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合一可名《中国五一运动史》,若分开则不可。《中国五一运动略史》便没有这样,而是在大标题之下,径直列出小标题,从“略史”之简也。本书的名称——《中国五一运动史》,有人会觉得稀奇或疑惑。但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而且在中国五一运动形成以后,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便成为五一运动的代名词。

《中国五一运动史》[1]

我在从事工人运动史研究的20多年间,收集到近百万字的中国五一运动史料,但一直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研究,囿于才疏学浅,企盼专家的著作面世,这些史料便一直搁置在书柜里。不知何故,对中国五一运动的历史研究,至今无人问津,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人生苦短。年届花甲,惟恐多年积累的五一运动史料身后流散,几成心病,故从2006年元旦开始,对这近百万字的中国五一运动史料进行梳理,拼搏近3个月,精选出35万字,编辑成《中国五一运动史文存》(同事林伟录入计算机排版并加以校注),草就成近20万字的《中国五一运动略史》,不揣冒昧,在五一国际劳动节120周年前夕,冠以《中国五一运动史》书名出版。这实为两本书合一。合一可名《中国五一运动史》(有《中国五一运动史文存》为《中国五一运动略史》之补充),若分开则不可。因既名“略史”,内容便不如史之全面,行文便不如史之考究,如一般史书的总提分述之法,是在大标题之下,有一两段的概述,然后引出小标题。《中国五一运动略史》便没有这样,而是在大标题之下,径直列出小标题,从“略史”之简也。

本书的名称——《中国五一运动史》,有人会觉得稀奇或疑惑。中国五一运动的概念对于现时的人,是有些生僻,但对于中国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的历史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其他概念比它的内涵更准确。在中国,5月1日不像在欧美那样,先以五一运动的形态(1886-1889年),后以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形式(1890年以后)出现;而是先以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形式(1908-1919年),后以五一运动的形态(1920年以后)出现的。但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而且在中国五一运动形成以后,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便成为五一运动的代名词。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中共中央及其各级地方组织的文告中,多以“纪念五一劳动节”一词取代“五一运动”,但其精神实质则是完全一致的。这正像用“国民党统治区”一词取代“白区”的概念一样,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

本书统称1920年以后中国各地的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为五一运动,除为全书概念的前后统一,还因为“五一”最初是作为一个运动出现的,且一直保持着现代汉语“运动”一词的本意。在中国,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不只是5月1日的事情,而通常是包括了“五一”节之前的4月和“五一”节之后的5月(即所谓的“红五月”)。一般在3月份,有时候甚至在年初,各级党组织和工会组织便发出开展五一纪念活动的指示或通知,把每年一次的“五一”节及其前后的工人斗争,称之为五一运动实在比称“纪念五一劳动节”更为恰当。(www.chuimin.cn)

我曾在《中国工运史学科概念及其内涵》一文中提出:“中国工运史学科概念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工人阶级发展史;2.中国工人罢工史;3.中国工会史;4.中国五一运动史。”(《科学中国人》,2000年第10期)关于前三方面,都有史著问世,都已成体系。惟这第四方面,我虽呼号近20年,仍未见来者,但我仍坚持认为中国五一运动史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不可或缺的内容,应在中国工运史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应形成自己的体系,成为中国工运史学的一个分支。那么,中国五一运动史的体系应该如何架构?内涵主要应该包括哪些?这是本书力图用立意谋篇、选材行文来诠释的问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求索当否,交由读者评说,敬请读者指正,先此鸣谢。

本书使用资料繁多,引用出处的脚注虽200有余,恐仍有疏漏或标注不当之处,在此谨向被疏漏或标注不当的作者致歉和致谢,恭请海涵和批评。因成书时间仓促,行文多有臃赘之笔,引文多有不简之处,剪裁或有生吞活剥之段落,观点或有值得推敲之语句,错误和不当之处亦恐不能免,聊为抛砖引玉尔,倘若能引出中国五一运动史的经典之作或百家争鸣,拙作即使成为众矢之的,不亦乐乎。

2006年3月30日草就于大连

【注释】

[1]《中国五一运动史》:刘功成林伟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