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30年文选:城市文化中的工人阶级作用

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30年文选:城市文化中的工人阶级作用

【摘要】:工人阶级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大连近代城市文化发展史与大连工人运动史有着几乎相同的发展轨迹和共时性。这血海深仇民族大恨,大连工人阶级和大连人民永矢不忘,并成为大连城市文化长期突出的爱国反帝精神的原发性因素。解放后,大连第四代产业工人迅速集结,并成为大连近代城市文化第二次跨越的领军者。

工人阶级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大连近代城市文化发展史与大连工人运动史有着几乎相同的发展轨迹和共时性。从19世纪90年代起,始终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研究近代城市文化而不研究工人阶级在其发展中的作用,无异于盲人摸象。因此本文拟从工人运动史的角度谈谈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大连的第一代产业工人(1880-1894年)和第二代产业工人(1895-1904年)是大连近代城市文化的奠基者

洋务运动的旅顺工程中形成的大连第一代产业工人经过10年(1880-1890年)的艰辛劳动,建成当时世界第五大军港——旅顺港及其市政设施。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经常往来于中国和欧亚港口、多次在旅顺和天津上岸的英国船员詹姆斯·艾伦曾记述1894年的旅顺:“城内有1000多间民房、两家大剧场、两座庙宇、一些银号和旅店……造船厂占据了城市相当大的一部分。”“市内干净、整齐……较之天津,旅顺口建设得要好得多,市面上一派繁忙景象。”

旅顺作为大连最早的近代城市稍晚于天津,但经过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大规模建设,在许多方面超过天津。如果没有战争的破坏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外部强力牵拉,大连的近现代城市格局,必将以旅顺为老城区,形成东拓北进的发展轨迹,而不是今天的以青泥洼桥为中心的老城区西拓北进局面。

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上海、福建、天津、直隶、山东等地工人大量进入大连第一代产业工人队伍,并成为其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旅顺工程聘用了为数众多的德、美、英、法等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连第一代产业工人在同他们的密切接触中领略了欧美城市文化的精髓。因此大连城市文化的母体,从一开始便广泛吸收了中华民族的南北文化的营养、外来的西方文化的“洋气”、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的豪气。这成为大连城市文化与生俱来的特点。

大连第一代产业工人踩出旅顺近代城市的第一行脚印,迈出了大连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跨越的第一步,开大连近代城市文化的先河。但不幸的是1894年11月,在中日甲午战争日军三昼夜的旅顺大屠杀中,大连第一代产业工人被屠戮殆尽。这血海深仇民族大恨,大连工人阶级和大连人民永矢不忘,并成为大连城市文化长期突出的爱国反帝精神的原发性因素。(www.chuimin.cn)

沙俄“旅大租地”时期(1898-1904年),以“闯关东”的大批劳动力(不乏关内各地工人)和当地的破产手工业者、农民为主体,形成了大连第二代产业工人队伍。他们以血肉之躯,历时7年的艰辛劳作,建成了闻名世界的大连港和大连市街、工商业设施,使大连成为耀眼的东方明珠,从此走向世界。

1898年9月28日,大连港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后,4万多名建港工人在沙俄监工强迫下不分白天黑夜地施工。他们中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到了青泥洼,老毛子当家。劈山填大海,命在风中刮。码头高一尺,工人得死仨。若想回老家,得把毛子剐。”这首歌谣充分说明大连港是大连工人用血汗和生命建设起来的,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大连城市文化主流意识——爱国反帝的战斗精神空前强烈。大连工人阶级既是大连的港口、铁路、市街(广场、欧风建筑)等城市文化硬件的建设者,也是大连的文化意识、文化氛围、文化影响力等城市文化软件的创造者,以大连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反抗沙俄殖民文化和殖民统治的斗争,是这个时期成熟的城市本土文化主流意识的反映。也很不幸的是,大连第二代产业工人队伍在日俄战争的连天炮火中流散了(许多工人被两个交战国的军队所杀害)。

大连第三代产业工人队伍在日本“辽东租借地”(1905-1945年)的工业和城市建设中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最多时达30万人,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20世纪上半叶的40年(1905-1945年),是大连本土的近代城市文化在同日本殖民文化的激烈冲突与碰撞中发展的时期。大连第三代产业工人作为大连近代城市文化第一次跨越(五四运动至20世纪20年代前期)的最强有力的推动者,1923年成立了大连最早的中国人工会组织(初称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翌年改称大连中华工学会,成为大连市总工会),办起3所工人夜校,紧随其后成立的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等工会组织也都开办了颇具规模的工人夜校,大连最早的中国工人团体——电铁中华青年团(1921年创立)的夜校越办越好。这些夜校组织工人学文化学技术,进行爱国反帝的革命启蒙教育,使大连城市文化加速了由旧到新,由传统到现代的演进,民族的本土的文化积淀不断丰厚。尽管这一时期受到日本推行殖民文化的奴化教育和20余万日本移民的影响,大连城市文化不同程度地染上日本岛国的色彩,特别是日本市民住宅建筑的东洋文化色彩尤为突出,日本法西斯主义一度猖獗。但由于大连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城市文化的引领者,在大连人民的自发斗争、半自发斗争和有组织的斗争中唱响了爱国反帝、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的主旋律。同时大连的中国工人在同近10万名日本工人的相处中,把东洋文化中的傲慢加以改造,剔除其“洋气”中的糟粕,更加挺直了身躯,构架起大连城市的脊梁,使大连本土的民族的城市文化有了新的发展。遗憾的是,1945年“八一五”前后,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大连的工厂悉数停产,工人悉数失业,大连第三代产业工人队伍基本上流散。

解放后,大连第四代产业工人迅速集结,并成为大连近代城市文化第二次跨越的领军者。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城市文化,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城市文化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其经验被推广到全国。大连工人创作的一些戏剧、歌曲、美术作品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码头工人的《装卸号子》和船渠工厂文工团自编自演的话剧《二毛立功》,曾作为东北工人艺术成就的代表,奉调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演出。大连工人创作的120多个剧本,40多首歌曲,156幅美术作品和375幅反映解放后职工文艺活动的照片,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展出。这些成就为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大连文艺的繁荣和大连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大连第四代产业工人陆续退休、下岗,几至全部离开工作岗位。这个群体承担了相当大部分的改革开放的成本,但他们无怨无悔,仍以领军者的姿态,为大连城市文化增添了识大局、顾大体、勇于牺牲和奉献的亮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逐步完善进程中发展壮大的大连第五代产业工人,是大连城市文化内涵极大丰富不断升华的实践者。他们以“80后”的年青一代为生力军,以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为主体。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与融合,土和洋的碰撞与融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日益显示出正在生成中的新的城市文化理念和城市文化性格,积极的主流文化和消极的非主流文化都在增长。如何应对和引领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连工人运动史是大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连城市文化的百余年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城市文化发展中主力军作用的结论。对此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加以实施,大连城市文化必将实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跨越,更加有力地促进大连城市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全面提升大连城市实力。

[原载《大连日报》2010年9月3日A14版(上)、10日A9版(下):百家汇: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