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鸿章参与甲午旅顺战役的关键角色

李鸿章参与甲午旅顺战役的关键角色

【摘要】: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旅顺之战1894年10月,日军侵占金州、大连湾,休整10天,做好了进犯旅顺的准备。丁汝昌深知李鸿章“保船制敌”的观点,在其“保船为要”,有北洋舰队在便有克敌制胜资本的观点影响下,丁汝昌于11月7日,即日军侵占大连湾的当天下午,率北洋舰队驶离旅顺口。翌日,丁汝昌从威海卫致电李鸿章,说明撤出旅顺口的原因。[2]此时,李鸿章对旅顺守御已完全失去信心。

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旅顺之战

1894年10月,日军侵占金州、大连湾,休整10天,做好了进犯旅顺的准备。

旅顺是李鸿章着力经营了15年的北洋水师基地,时人称为“东洋第一坚垒”。其海岸建有东西两个炮台群,共7座炮台78门大炮。日军进犯之前,清军守御旅顺兵力为1.47万人,有7位统领。

11月3日,李鸿章专电旅顺守军统领龚照玙:“诸将切勿存不能久守之见,至误大事。来路要分设地雷,挖断径路、桥梁,多掘地沟埋伏,至要至要。”当天午夜,李鸿章又专电龚照玙:旅顺“诸将果能和衷协力,设法固守,当能力却凶锋,保护船坞。历次电谕各节,应即遵商办,勿得闻警稍有畏葸……一切机宜,预为商定。奋勇效命者先悬赏格;退缩逃散,勇则立予骈诛,官则禀请重惩,将此遍示各营遵照。”[1]

李鸿章对旅顺守御,特别注重其后路,曾两次电令旅顺守军加强后路防务。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鸿章这一分析和布防是正确的。在旅顺保卫战中,后路炮台确实发挥了作用,旅顺陷敌也是因后路失守所致。

龚照玙以直隶候补道代北洋大臣节度,“实即隐帅旅顺”。但其人“贪鄙庸劣,不足当方面,颇失人望”。旅顺7统领不相系属,各行其是,实即有将无帅,又无可担此重任者可调,纪律松弛,战斗力差。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李鸿章知道这种局面的严重性,但却无法改变,因而他对旅顺守军信心不足。

11月6日,李鸿章密电丁汝昌:“旅本水师口岸,若船坞有失,船断不可全毁。口外有无敌船,须探明再定进止,汝自妥酌。”丁汝昌深知李鸿章“保船制敌”的观点,在其“保船为要”,有北洋舰队在便有克敌制胜资本的观点影响下,丁汝昌于11月7日,即日军侵占大连湾的当天下午,率北洋舰队驶离旅顺口。翌日,丁汝昌从威海卫致电李鸿章,说明撤出旅顺口的原因。

李鸿章接到丁汝昌电报,立即复电批评他:不该“未复明”获准即将舰队带出旅顺口,并告诉他:“昨电旨汝与刘步蟾带船往皮(貔)子窝设法雕剿,断其(日军)后路接济”,督办军务处还提出:以马吉芬统带北洋铁舰护送登莱青镇总兵章高元率嵩武军八营援守旅顺。李鸿章比谁都清楚,旅顺是我畿疆门户,“若旅失,则大局危”。形势危急,加上皇帝降旨,督办军务处催兵,李鸿章急得又专电丁汝昌,斥责他:“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命令他:“速带6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2]

此时,李鸿章对旅顺守御已完全失去信心。11月9日,他在回复中国驻英法公使龚照瑗的电报中不禁流露:“旅顺恐难久守”。但他不敢放弃旅顺防务。11月10日,总理衙门电李鸿章:“本日奉旨:‘前于初三日,旅顺防务紧要,电饬李鸿章亲身巡历,激励守御,迄今不见一字复奏。此外,电询饬查之件亦多无复电。当此军情万紧之时,岂容如此玩误!现在旅防日危……旅顺援兵仍著设法运送,不得因来往冒险,膜视不救也,并著即日复奏,钦此。”对光绪皇帝的训斥,李鸿章“惶速莫名”。当即与其德国顾问、北洋海军帮办汉纳根再次会晤,商援旅顺。汉纳根“仍执前议”,认为“铁舰挟运船前往,徒多牵制,运船必不可保。”适丁汝昌奉命抵达天津来谒,李鸿章详细询问了北洋水师舰队状况,即电复总理衙门,并申明:皇上“所有电询要件,多已电复,身亲巡历一节,须视时势为动止,军情稍定,亟应择要往巡。”[3]

11月11日,李鸿章召集丁汝昌、汉纳根,再次商议援救旅顺方案。汉纳根提出3条意见:1.我“在旅数年,稔知该岛山径险阻,现有二十一营分守前后,当可暂支,即冒险添兵往助似无大益”;2.“章高元八营请由登州乘轮船游弋,运兵船断不可往。”丁汝昌与汉纳根意见相同,也认为“若令护送运兵,适以资敌”。但他愿率北洋兵舰由大沽赴旅顺,“遇敌即击,相机进退”。李鸿章亦无良策,只好同意他二人的意见,一面电山东巡抚李秉衡:“饬章高元整备,改赴营口,为宋庆、刘盛休等后继”。一面雇用镇东商轮往旅偷运粮弹,以解旅顺各炮台缺乏粮弹之困。

11月13日早晨,丁汝昌率定远、镇远等北洋水师6舰抵达旅顺口。他上岸了解军情后,认为“羊头窝(洼)、小平岛,倭均驻雷艇”,我6船在旅停泊,“夜间恐至失事”,遂于傍晚启碇返威海卫。

光绪皇帝对李鸿章大敌当前无所作为大为不满,训斥他“无筹画,但付之焦急二字”。其实,李鸿章“焦急”是真,近乎焦头烂额,但并非没有“筹画”,只是其筹划无一能够实现。

“旅防日危”之际,李鸿章主要筹划了三件事。

一是商调广东提督唐仁廉出任旅顺诸军统帅,希图解决旅顺诸军统领“无人督率,号令不齐”的大问题。征得唐仁廉的同意,11月7日,李鸿章致电督办军务处,提出这个建议,并说明唐仁廉出任此职的两个有利条件:1.现守御旅顺将领姜桂题、程允和、卫汝成、黄仕林、张光前均系唐仁廉旧交,“得唐去鼓励督率,定能同心御侮”;2.唐本会办奉省军务,金、旅皆奉境,其募勇一时未能就绪,难遽赴沈,倘蒙恩旨责令赴旅顺督同诸将设法战守……似可得力。督办军务处同意李鸿章的建议,但无船能往旅顺,唐仁廉因此迟迟不能成行,只好改令他赴奉天为宋庆后路。

二是催调南北两路兵援旅顺。北路主要是调晋军提督程之伟率所部2000人急速援旅,又调宋庆、刘盛休统带所部回师南下援旅。南路主要是奉旨催派山东登州镇章高元统所部八营,夏辛酉带嵩武军四营北上,赴旅顺后路协防。但这两路军,或因统领迁延不前,行动迟缓(如程之伟部);或因驻地巡抚奏留,延缓放行;或因交通梗阻,难以运兵,皆未能按李鸿章的要求达到金、旅防地。

三是调拨南洋四船充实北洋水师舰队,前往湾、旅,运送官兵、粮械,得到光绪皇帝批准。但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以南洋水师为私有,托词船朽人庸“不能驾驶出洋”,不肯“为北洋助一臂之力”。李鸿章电商多次,终无结果。

11月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进犯。18日上午,在土城子遭到清军痛击,死伤55人。20日下午,徐帮道再次率部迎击进犯日军。双方激战至日落西山,各自撤军。同日,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报告土城子迎击战获胜:“贼至水师营北六里茨儿沟,我军三路迎敌,中路程允和,东路徐邦道,西路卫汝成、赵怀业,均归姜桂题打接应。贼败。追至三涧铺而回。”[4]土城子迎击战是金旅战役期间清军打得最好的一次战斗。姜桂题统领诸将,发挥了战术上数量的优势,打得主动。因此,李鸿章一方面向总理衙门报捷,一方面饬姜桂题“总统旅防务军,严申赏罚,筹济粮弹”,以待援军。(www.chuimin.cn)

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发起总攻。椅子山、松树山、二龙山、鸡冠山等旅顺口后路炮台和西海岸炮台的守台清军官兵,大多英勇抗击。但各炮台相互配合不力,没有后路合击,战术上数量处于劣势,先后被敌攻占。双方互有伤亡。东海岸炮台统领黄仕林未作任何抵抗,弃台逃跑,把日军准备重点进攻的目标、旅顺口威力最大的炮台——黄金山炮台资敌,东海岸其他炮台兵勇亦随守将逃遁。是夜,清军全部撤出旅顺。旅顺陷落后,日军屠城4天,杀戮中国老百姓近两万人,震惊中外。

11月23日,李鸿章得知旅顺失守,急电总理衙门:“英兵船播布斯由旅回烟,据称‘二十四日前打仗三十六点钟,二十四夜日兵由后路进旅,四面火起’等语,是旅顺已失,救援无及,愧愤莫名,应请从重治罪。”[5]

11月25日,李鸿章上奏旅顺失守经过,并分析旅顺陷落原因。在其奏稿中,李鸿章多半是为其部属开脱责任。他的结论是:旅顺之失“非战阵不力”。实则“战阵不力”确是旅顺失陷的重要原因。据记载:“方旅顺兵事之棘也,诸将不布远势,而踞于自守。”“隐帅”龚照玙贪生怕死,擅离职守,先私逃烟台,后以“旅顺饷绌兵单来津请救”为名,至天津求见李鸿章,企图逃避旅顺战火。李鸿章对其行径甚为愤怒,严饬他“即日回防,激励诸将同志固守”。龚照玙私离旅顺,产生了主将逃跑的恶劣影响。旅顺海口水、旱雷兵多数逃走。“船坞工程局大小员司各挟库储重贵料件,争雇民船载逃内渡,仓皇扰攘,即非倭兵之来,而旅顺固已不守矣。”及至激战之时,龚照玙、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等将领“不能一战,委而去之”,逃离地阵。铁案如山,李鸿章岂能开脱得了其部属“战阵不力”的罪责!

旅顺之战,清军惨败。朝野群言指责,集矢于李鸿章,咸谓李鸿章畏葸无能,丧师误国。清廷以李鸿章“调度乖方,救援不力”,将其“摘去顶戴,革职留任”。应该说,清廷对李鸿章的处分并不错,对其“调度乖方”的结论确可成立,但这个大错不是犯在旅顺之战中,而是在此役之前2-4个月便已铸成,此后一直无法改变。

旅顺是中日甲午战争日军重点进攻目标,本应加强防务。但李鸿章在战争爆发后的长时间里,一直没有弄清日军主攻方向,非但没有加强旅顺的军事力量,反而不断地将其驻军调出应急。7月下旬。李鸿章抽调驻守旅顺的宋庆所部毅军提督马玉昆率兵2000驰援朝鲜。9月中旬,出兵朝鲜的清军总统领、直隶提督叶志超屡电平壤后路空虚,要求援兵。李鸿章为救平壤之急,又商请驻守旅顺的四川提督宋庆统带所部2000多人赶赴义州,以备攻剿。

宋庆驻守旅顺12年,为巩固黄渤海防务竭心尽力,当时被称为“诸军之冠”,深得人心。得知他将离开驻地,旅顺、金州、大连湾民心惶惶。金州副都统连顺请盛京将军裕禄电转李鸿章,告知此情,并强调:“毅军若再开拔,旅、湾防务均空,北洋水师业已开仗,倘日人乘虚而入,实为可虑,令电商奏留宋庆仍镇旅顺。”李鸿章出于“若前敌一溃,不堪设想……旅顺暂可无事”的一时情急,才欲调宋庆赴前敌,乃至有人提醒,也感到宋庆及其所部调出,旅防可危。遂于9月20日致电总理衙门,禀告此情,并说明:“旅顺兵力本单,口隘过多……宋庆老成宿望,军民协和,若仍留镇防,自属相宜”,请求代奏皇上“留宋庆仍驻旅顺”。[6]但先一日,光绪已批准李鸿章前奏,并“派宋庆帮办北洋军务”,降旨:“现在奉边紧急,势难专顾旅顺一隅,仍著宋庆一面派员招募,一面先行驰赴九连城布置防守。”圣旨难违,成命难以收回,李鸿章只好作罢。

7-9月,李鸿章将旅顺百分之八十驻军调出应急。其官兵多为驻扎多年训练有素者,而他以后陆续调入旅顺填扎者,虽与调出人数大体相等,但几乎都是新募的农民,缺乏基本的军事训练,近乎乌合之众。统领卫汝成等更是贪生怕死之辈。旅顺虽直接失在他们手里,但也可以说是失在李鸿章手里。李鸿章战前失察敌警,布防不当,亦即“调度乖方”,旅顺之厄运也就在所难免了。

指责李鸿章对旅顺之战“救援不力”的结论也是成立的。旅顺警急之时,李鸿章南北调兵遣将援旅,均遭梗阻。不是他的势力范围,他调拨不动,奉旨催调也不能奏效,难怪他抱怨说中国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的清军,他可以调得动,但良将强兵寥寥无几,不敷应急(他何以将旅顺驻军调出几尽空虚,其原因即在于此),余则无能之辈,或迟迟不能开赴防地,或到防又不能战,甚至有其军不如无。李鸿章指挥不灵,“救援”若能得力,岂非怪事。

[原载《学习与研究》,1994年第4期]

【注释】

[1]李鸿章:《寄旅顺龚道等》,《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十八。

[2]李鸿章:《寄丁提督》,《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十八。

[3]李鸿章:《复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十八。

[4]李鸿章:《复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十八。

[5]李鸿章:《复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十八。

[6]李鸿章:《复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