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鸿章与旅顺开发的重要性与努力

李鸿章与旅顺开发的重要性与努力

【摘要】:李鸿章与旅顺开发述论镶嵌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璀璨明珠——旅顺,风景秀丽,港口雄奇,名扬中外,举世瞩目。李鸿章对反对派言论加以驳斥。[2]为了顶住反对派的攻击,李鸿章一方面派人着手旅顺口的开发,在旅顺兴建龙引泉水源地,以为海军基地与驻军之需;一方面争取舆论声援,奏请朝廷批准开发旅顺。1880年秋,李鸿章派汉纳根修筑黄金山海岸炮台,以防护旅顺海口。李鸿章对旅顺开发极为重视。

李鸿章与旅顺开发述论

镶嵌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璀璨明珠——旅顺,风景秀丽,港口雄奇,名扬中外,举世瞩目。但旅顺是怎样被开发成近代著名港口城市,以及李鸿章在其中的作用,却鲜为人知,本文特为钩沉并略作评论。

李鸿章是旅顺开发的倡导者和决策者。他在“千古变局”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力主开发旅顺。1875年,清总理衙门对朝廷上下沸沸扬扬了近一年之久的“海防议”作出结论:“海防”和“陆防”并重,授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因此,从1876年起,李鸿章陆续从英国购进一批舰船,泊于大沽。但大沽水浅,不能停泊大型军舰;从地理位置上看,大沽靠近京津,不宜作军港,所以选择比大沽更好的港口成为中国海军建设的至要至急。作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一心想在他控制的地域内设置军港。但派人考察的结果,牛庄(营口)不适宜,大连湾因口门过宽亦不适宜。他遂派县令陆尔发随同退役的德国工兵少校汉纳根、英国海军大校柯克等人前往天险旅顺勘察,并最后决计在旅顺口设立军港。消息传出,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以陕西道监察御史朱一新为首的反对者甚众;颇有影响的《申报》连篇非议,“西人妄肆讥评”;醇亲王奕擐将刊载反对派言论的《申报》摘录给李鸿章,以示质疑。

李鸿章对反对派言论加以驳斥。他以“论旅顺布置”为题呈文醇亲王,痛斥“外人谣传”,指出:旅顺口“东、南、西三面环海,群山矗立,南距登州只二百里,西距大沽五百余里,实为渤海之门户,北洋之首卫。敌若据之,直奉两省皆不能安枕。鸿章综览北洋海岸,水师扼要之所,惟旅顺口、威海卫两处,进可以战,退可以守。而威海卫工巨费繁,故先经营旅顺,以为战舰收缩重地,兼以屏蔽奉省,控制大沽”。他尖锐地指出:洋人“对此妄肆讥评”,“中国正可藉以警觉”,[1]即认为被敌人反对是好事不是坏事。针对朱一新等人在奏折中攻击旅顺口地势犯兵事六忌之说,李鸿章批驳说:“西国水师泊船建坞之地,其要有六:水深不冻,往来无间,一也;山列屏障,以避飓风,二也;路连腹地,便运椿粮,三也;土无厚淤,可浚坞澳,四也; 口接大洋,以勤操作,五也;地出海中,控制要害,六也。北洋海滨欲觅如此地势,甚不易得……惟威海卫、旅顺口两处较宜,与以上六层合。而为保守畿疆计,尤宜先从旅顺下手”。[2]

为了顶住反对派的攻击,李鸿章一方面派人着手旅顺口的开发,在旅顺兴建龙引泉水源地,以为海军基地与驻军之需;一方面争取舆论声援,奏请朝廷批准开发旅顺。1880年秋,李鸿章派汉纳根修筑黄金山海岸炮台,以防护旅顺海口。1881年春,李鸿章派北洋水师营务处道员马建忠到旅顺勘察。马建忠于4月26日抵旅,周视海口及周围形势后,坚决支持李鸿章择地此处建造军港的决定,并写了《勘旅顺记》一文,认定旅顺是“天造地设以卫我东南数万里海疆要害之区”,提出“北洋水师以旅顺口为归宿,是宜竭力经营”的建议,得到朝野有识之士的赞同。

李鸿章对旅顺开发极为重视。他亲自组建“旅顺工程局”,选派“旅顺工程局”总办等官员,起用袁保龄等通达外情,懂得科学,勤于职守的工程负责人;亲自批示重大工程项目,筹集和调拨资金,从国外进口一批机器设备;还先后八次亲赴旅顺视察。

李鸿章对旅顺的开发历时15年(1880-1894),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80-1886年。其间,李鸿章五次抵旅(1881年11月、1883年7月、1884年6月、1885年11月、1886年5月)。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旅顺工程”由中国人主持,除少数英、德等国专家之外,主要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组织施工。工程项目除旅顺口东、西岸炮台群之外,主要有:港内航道疏浚、口门挖浅、港区挖掘、拦湖大坝的修筑,排水渠道和交通道路的规划与修建等。这些基础工程的完成,使旅顺口由过去的只能进出和停泊小帆船的天然避风港,变成可以进出和停泊大型或超大型舰艇的近代优良军港,旅顺面貌为之一新。除此之外,其间有两个成就特别突出。一是1884年,李鸿章奏请获准,架设了自旅顺到营口经山海关天津北塘的东北第一条电报线,并在旅顺设立电报局,开办电办业务。这不仅加速了津、旅两个军事要地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且开大连和东北地区近代电讯的先河。1885年,李鸿章又奏请批准,架设了由旅顺经牛庄、辽阳、凤凰城边门至义州、汉城的东北地区最早的国际电报线。另一个是,李鸿章为解决旅顺海军基地官兵食用淡水问题,组织力量开沟挖渠,砌筑拱券隧道727.72米(高2.13米),铺设了龙引泉(位于今旅顺口区水师营镇三八里村西)至旅顺口岸的6180米铸铁水管和1335米配水管,修建储水库两座,安装水泵18台,形成日供水量1500立方米,可供2万余人用水的完整的供水系统。这使旅顺成为中国最早使用现代自来水的城市(这个水源地使用达百年之久,至今仍具供水能力)。

第二阶段是1887-1890年。其间,“旅顺工程”由外国人承包。这主要是因“旅顺工程局”总办袁保龄操劳过度,水土不服,身染重病,卒于任上。而清廷腐朽,找不到像他那样精工勤职的官员。加之陆昭爱等精于工程的中国技术人员亦因劳累过度、水土不服而病逝,其余中国人因技术水平限制,无力指挥这个浩大的工程。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遂派津海关道周馥主持对外商招标,将工程承包给了法国制造公司公会选派来华的“善办船坞之洋师法人德威尼”。[3]应该说李鸿章的这个选择是从实际出发,是正确的。它保证了“旅顺工程”早日竣工并保证了工程质量。1890年11月,“旅顺建港第二期工程”[4]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全工告竣。11月5-9日,李鸿章派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直隶按察使周馥、津海关道刘汝翼等对工程进行了验收。据1890年12月16日李鸿章《验收旅顺各要工折》记载,其主要项目有:(一)旅顺口东澳内“大石船坞长四十一丈三尺,宽十二丈四尺,深三丈七尺九寸八分,石阶、铁梯、滑道具全”。(二)“坞边修船各厂九座,占地四万八千五百方尺,计锅炉厂、机器厂、吸水锅炉厂、吸水机器厂、木作厂、铜匠厂、铸铁厂、打铁厂、电灯厂”。(三)“澳坞之四周,联以铁道九百七丈,间段设大小起重铁架五座”,“澳坞与各厂、库、码头等处,置大小电灯四十六座”。(四)丁字式大铁码头一座,“修小轮船之小石坞,藏舢板之铁棚,系船浮标铁柱,以及各厂内一应修船机器,均一一设置完备”。[5]实为“中国坞澳之冠”,在东亚也堪称第一(百余年后的今天仍在使用)。此后中国军舰可随时入坞修理,无需远借异国大船坞,而被洋人讥笑和贻误战机(在甲午战争中发挥了作用)。澳坞四周的铁道和电灯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和电力设施。伴随着坞边九座工厂里面的大机器生产的隆隆声响,诞生了大连地区第一代产业工人,旅顺成为大连工人阶级的摇篮,旅顺口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五大军港之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三阶段是1891-1894年。其间,“旅顺工程”由中国官员管理,李鸿章曾两次假校阅海军之际踏勘旅顺(1891年6月、1894年5月),指导旅顺开发事宜,并亲派道员龚照玙任“旅顺工程局”总办。但龚照玙无能,为人贪鄙,对旅顺开发所作之事微不足道。据李鸿章1894年5月29日巡视旅顺后奏《校阅海军竣事折》记载,在龚照玙任期内,旅顺口添建吸水厂大铁房一座,铆锅厂、合拢锅炉厂大铁房一座,舢板厂大铁房一座,于西岸老虎尾、东岸白玉山各建铁码头一座。其间,李鸿章还调派提督刘盛休扼扎大连湾,修筑了大连湾炮台群(1893年竣工),使之与旅顺互为犄角之势,以固北洋海防。

李鸿章开发旅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北洋水师基地。但“旅顺工程”近万人的衣食住行促进了地方工商业的繁荣,特别是促进了饮服行业的迅速发展。因此“旅顺工程局”总办袁保龄在从南至北中分旅顺地面的龙河东西两岸平坦的开阔地上,辟出东、中、西三条大街,设电报局、办军事学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公馆和一些官衙公署也设在大街两旁。据英国海员詹姆斯·艾伦《在龙旗下——甲午战争亲历记》一书记载:旅顺城内当时“拥有一千多间民房、两家大剧场、两座庙宇、一些银号和旅店……造船厂占据了城市相当大的一部分。”“市内干净、整齐……较之天津,旅顺口建设得要好得多,市面上一派繁忙景象”。[6]“旅顺工程”的近万人,驻旅顺的近万名陆海军官兵及旅顺管轮学堂、旅顺水雷炮兵学堂、旅顺口鱼雷学堂的学生和德、法等国的包工商、工程技术人员、附近乡民和官绅闲暇时多光顾于此。在旅顺港靠岸的外国轮船上的船员也多进城观光购物。大街上人流涌动,沸沸扬扬,好不热闹,颇具近代都市气息。此时的旅顺是北洋水师基地,以军港为主,还不是一座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但已具有大连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等城市功能,开大连现代城市之嚆矢。(www.chuimin.cn)

李鸿章针对他所处的时代形势提出:“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强调:“能自强者尽可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7]应该说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旅顺开发,正是他基于这种认识的一次“建奇业”、图“自强”的大胆实践。面对清廷的腐朽,他虽无力回天,但旅顺开发不仅使北洋水师有了坚固的军港,使中国近代海军有了一个很好的基地,使旅顺因港兴市,具有了近代都市的雏形,而且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古老封建的土地上揭开了大连近代化的序幕,使其社会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对大连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从此,大连与大机器生产相联系,与近代化的城市相联系,步入了近代化建设的轨道。因此,李鸿章的这一“奇业”应该镌刻在大连地方史的史册上,也应该镌刻在中国近代史的史册上。

[原载香港《当代教育》,2001年第2期]

【注释】

[1]李鸿章:《论旅顺布置》,《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一。

[2]李鸿章:《论旅顺布置》,《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一。

[3]李鸿章:《旅顺兴办船坞片》,《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六十三。

[4]王希智韩行方主编:《大连近百年史文献》,第51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5]李鸿章:《验收旅顺各要工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六十八。

[6][英]詹姆斯·艾伦:《在龙旗下——甲午战争亲历记》,邓俊秉、马嘉瑞译,《近代史资料》总第57号,第57-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