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前苏联合理化建议活动到斯达哈诺夫运动

前苏联合理化建议活动到斯达哈诺夫运动

【摘要】:了解苏联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发生和早期发展情况,对于我国今天开展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不乏“他山之石”的作用。苏联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最初萌芽于工业中的“生产合理化”工作。其主要形式除生产会议,是每周举行的“斯达哈诺夫星期二”交流会。

附:前苏联的早期合理化建议活动
——从“生产合理化”到“斯达哈诺夫运动

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发源地是前苏联(以下简称苏联)。了解苏联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发生和早期发展情况,对于我国今天开展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不乏“他山之石”的作用。

苏联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最初萌芽于工业中的“生产合理化”工作。1926年之前,苏联职工讨论集体合同草案时,每年提出成千上万个“关于生产合理化和改善职工物质生活状况问题的建议。”[1] 1926年之后,苏联职工“关于生产合理化”的建议,由讨论集体合同草案时的一个内容,转变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并逐步成为苏联工会群众生产工作的重要方面。

1926年11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作出决议:苏联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更高的技术基础上改造经济的时期;在新的条件下,即在机器设备能力完全或几乎完全被利用的情况下,要想完成这一新的发展时期的任务,“就得使生产合理化,更好地组织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减低间接生产费”[2]。代表会议“着重地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合理化的特殊作用。生产合理化被认为是工作的主要任务”[3]

1926年12月,苏联第七次工会代表大会贯彻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决议,“解决了动员工人群众去顺利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会实际工作问题”。代表大会强调:苏联工会“在厉行节约制度、极力减低间接生产费、生产进一步的合理化和标准化、多方面地协助和利用发明创造(特别是工人的发明创造)的基础上,必须有系统地减低产品的成本”[4]。代表大会制订了下列具体措施:“发动工人和职员提出建议以利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巩固劳动纪律的任务,以改进生产过程,正确地利用原料、燃料和工作时间等方法开展争取实现节约制度的斗争;寻求减低营业上的开支的方法,缩减货物的销售层次”[5],等等。

从1927年开始,根据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和苏联第七次工会代表大会的决议精神,“工会在生产合理化方面广泛地展开了工作”[6],“在动员工人群众实现生产合理化上,工会利用了群众生产工作的各种方式”[7]。其基本方式是生产会议。1927年,列宁格勒工人在生产会议上提出建议24000件,1928年提出33000件。乌拉尔工人同一时期在生产会议上提出的建议从15000件增加到28000件。莫斯科五金工会系统工人提出的建议从8250件增加到12250件。莫斯科的工业,由于实行生产合理化的建议,1927年节省720万卢布。坐落在列宁格勒的苏联最老的冶金工厂之一——红色普梯洛维茨工厂,是“ 顺利实行生产合理化的范例”[8]。铸铁场制造出450件辅助装置,使车床零件加工成本降低60%;锻铁场改进拖拉机零件的冲制方法,使原料节省60%,缩减了800人;装配车间采用流水作业法,使每台拖拉机的装配费由35卢布降低到12卢布。

“合理化工作,改善了劳动组织,强化了工作日。工会进行的群众生产工作,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起了很大作用”[9],使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6-1933年)提前完成,1935年出现了斯达哈诺夫运动。

1935年8月31日,顿巴斯煤矿掘煤工人斯达哈诺夫在6小时的一个工作班中挖出102吨煤,超过原定额13倍多。消息传出,引起震动。10月15日,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通过《告苏联全体工人、工程师、技师、职员和工会会员书》,号召他们广泛地传播斯达哈诺夫式工作方法。11月17日,第一次全苏斯达哈诺夫式工作者会议召开。斯大林在会上发表演说。他指出:斯达哈诺夫运动是社会主义竞赛的新的更高的阶段,一定要与新技术相联系,创造新的更高的技术定额。同年底,联共(布)中央12月全会决议指出:“斯达哈诺夫运动就是按照新的办法来组织劳动,使技术操作过程合理化”。[10]

从1936年起,根据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指示和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的决议,苏联各级工会的注意力转向斯达哈诺夫运动。扩展了斯达哈诺夫学校网,广泛地宣传斯达哈诺夫式工作方法,各企业工会还在建立斯达哈诺夫式工作队、工段、工作班、车间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工作,使斯达哈诺夫运动迅速扩展起来。1936年下半年,在冶金和机器制造工厂里斯达哈诺夫式工作者占工人总数的30%。1938年8月,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厂中有100个斯达哈诺夫式青年工作队和52个斯达哈诺夫式生产工段。

随着斯达哈诺夫运动的发展,苏联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合理化建议大量涌现。1939年,莫斯科郭尔布诺夫工厂在生产中实行了斯达哈诺夫式工作者的5500件合理化建议,节省了1000万卢布。莫斯科电灯泡工厂实现了本厂斯达哈诺夫式工作者的50%的合理化建议就节省了500万卢布。苏联“由于开展了斯达哈诺夫运动,第二次斯大林五年计划也提前完成了,并且比第一次五年计划的成就还大”[11]

1939年4月,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第八次全会讨论了苏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所决定的工会工作的问题,“规定了工会在争取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斗争中的活动纲领”,“指令工会用各种办法来开展工人的发明创造和合理化建议运动,用一切办法来鼓励创造者和合理化建议者”。[12]

在打退德国法西斯进攻的日子里,苏联的合理化建议者和发明者不断提高生产技术,节约工业原料电力和燃料,腾出机器设备和人力,改进并加快生产过程;“在实施有更高生产率的新劳动组织方面,合理化建议者和发明者曾给以重大的帮助”,苏联工人中间“从来没有像在战时那样有这么多的发明者和合理化建议者”。[13]

苏联人民卫国战争胜利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1946-1950年的新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中,苏联各个工厂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形式除生产会议,是每周举行的“斯达哈诺夫星期二”交流会。

每个星期二,苏联各个工厂的斯达哈诺夫式工作者集会,介绍各自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建议,交流经验。《真理报》、《劳动报》经常报道他们的做法,推广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一些工厂管理处下设工人发明特别局。工人、专家与工程师把自己的建议以书面的形式提交局方,经批准,便获得创造的权利。“发明人与合理化建议人是工厂里最高等的人们”[14]。厂方为他们提供一切实验设备和必需的条件;必要时,安排设计专家、工程师、技师帮助他们实现合理化建议。“发明工作人与合理化的运动,在工厂里广泛的受到鼓励,苏联法律严格保护生产建议人的权利”[15],并按合理化建议采纳的效果,付给建议人一定的报酬。

1947年,苏联每7个工人中有一件合理化建议,1948年,每3个工人中就有一件合理化建议。1948-1949年一年中,仅列宁工厂的600多名工人就提出1000多件合理化建议,包括工程技术过程的组织、繁重劳动的机械化、贵重材料的代用及原料、机器、电力的节约等广泛的技术问题,对增加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一年节约费用达200多万卢布,仅电气材料一项,一年即节约59万卢布的费用。

1949年1-4月,高尔基城莫洛托夫汽车工厂的1000多名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近1万件,一年内可节省3000万卢布。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就此发表社论,号召优秀的斯达哈诺夫运动者、工人、领班的工程师,研究和使用这些好的生产经验,在生产的技术与组织上大胆地进行创造,发展能够提高生产的新方法,使技术进步,提前完成新的五年计划。

1949年4月召开的苏联第十次工会代表大会确立了工会的任务是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纲领。大会决议要求:“工会应当实际地帮助竞赛的工人、工作队、生产工段、车间和企业完成他们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质量和减低成本,推广和掌握新技术,使繁重的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使生产合理化,扩大超计划积累和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等方面的职责”[16]。大会强调:“进一步实行生产机械化与合理化,是工会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它可以保证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17]大会还提出:“集体合同在动员职工完成及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以及改善劳动人民生活设施上有极大意义”,“工会的任务就是保证及时地签订集体合同,并组织经常监督,使其正确和全部实现。”[18]这推动了合理化建议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苏联1918年便颁布了关于企业必须签订集体合同的法令,但在“卫国战争爆发前数年,就停止了集体合同的签订”。战后,根据苏共中央的指示,恢复了签订集体合同,并“成为工会在企业里一切工作的基础”[19]。在工会的组织下,苏联企业85%~90%的职工参加集体合同草案的讨论。1947年,全苏职工在讨论集体合同草案的会议上提出合理化建议70多万件,1948年和1949年,又分别提出合理化建议100多万件。这些合理化建议70%被企业行政接受并付诸实行。莫斯科口径工厂的总工长、苏联全国闻名的组织集体斯达哈诺夫式工作的发起人——罗希斯基带领工友积极地参加生产合理化的工作,把整个企业变成斯达哈诺夫式的工段、车间和企业。罗希斯基所在的分厘尺车间,搜集合理化建议的计划完成了430%。

苏联钢铁工业1949年上半年共采用合理化建议55000件。苏联工业部和工厂、车间的发明登记所“每天都收到合理化建议和发明数千件”。他们特别重视合理化建议的推行,“只要对工作有贡献,无论合理化建议大小,都要被推广”[20],并给予适当奖励。如巴库石油工厂一工人提出:用下班前的最后几分钟调整车床交给换班者,这样“一项简单的合理化建议,”不仅在全厂推行,而且荣获“苏联石油工业部社会主义竞赛优秀奖”奖章

综上所述,从“生产合理化”到“斯达哈诺夫运动”贯穿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工会群众生产工作;合理化建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49年,苏联工业的生产总量比1948年提高20%,超过新五年计划规定的1950年比战前的1940年生产总量提高40%的指标。

苏联合理化建议广泛持久开展的主要经验之一,“一方面是因为工会非常重视它,工会专门设立几个部门,负责推广这个运动;另一方面就是技术训练,使工人的技术有提高的机会,技术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合理化建议也就随着增多了。”[2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鉴,可以明智。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阶级学习苏联工会群众生产工作的经验,在大连等解放区和一些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合理化建议运动”和“赵占魁运动”(后来发展成“先进生产者运动”)。这与苏联从“生产合理化”到“斯达哈诺夫运动”是一脉相承的。它对调动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起到重要作用。在纪念中国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兴起45周年之际,重温这一历史,对于我们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很有借鉴意义吗?

[在“纪念大连合理化建议活动兴起4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1992年10月20日);原载刘功成编著:《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兴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www.chuimin.cn)

【注释】

[1][苏]马尔科夫著:《苏联工会运动史教程》,第290页,中华全国总工会俄文翻译室译,工人出版社,1953。

[2][苏]马尔科夫著:《苏联工会运动史教程》,第290页,中华全国总工会俄文翻译室译,工人出版社,1953。

[3][苏]马尔科夫著:《苏联工会运动史教程》,第290页,中华全国总工会俄文翻译室译,工人出版社,1953。

[4]同上书,第312页。

[5]同上书,第319页。

[6]同上书,第315页。

[7]同上书,第316页。

[8][苏]马尔科夫著:《苏联工会运动史教程》,第316页,中华全国总工会俄文翻译室译,工人出版社,1953。

[9]同上书,第317页。

[10]同上书,第385页。

[11]同上书,第409页。

[12]同上书,第418页。

[13][苏]莫斯卡托夫著:《苏联工人运动史话》,第139页,罗林译,工人出版社,1953。

[14]《建新报》,1949年7月15日,第3版。

[15]《建新报》,1949年7月15日,第3版。

[16][苏]马尔科夫著:《苏联工会运动史教程》,第479页,中华全国总会工会俄文翻译室译,工人出版社,1953。

[17]同上书,第 460页。

[18]同上书,第480页。

[19]同上书,第481页,。

[20]《旅大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9日,第2版。

[21]《旅大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