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美工会历史比较研究:中国工人运动史30年文选

中美工会历史比较研究:中国工人运动史30年文选

【摘要】:中美行业工会历史比较研究中国的行业工会和美国的行业工会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行业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都是各行业工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工会组织。“有组织的行业和劳工工会联合会”也同时在哥伦布城召开代表大会,宣布同这个组织合并。这种主张是与劳联长期坚持的行业工会组织原则大不

中美行业工会历史比较研究

中国的行业工会和美国的行业工会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行业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都是各行业工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工会组织。但因中国和美国的社会制度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等原因,中美行业工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产生的历史区间不同,组织原则不同,发展形式不同,在本国工会组织体系中的地位不同,职能和权限不同,等等。本文仅从宏观视阈上对二者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轨迹略做粗浅探讨。

一、美国行业工会历史脉络

美国的行业工会历史悠久,早在工业革命开始时期便出现了。1792年,美国第一个地方性行业工会——费城制鞋工人工会成立,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受到来自雇主方面的强大压力,存在不到一年时间即解散了[1]。但它对美国工人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后,费城、纽约波士顿的木匠、皮匠和印刷工人等分别成立了地方行业工会。

美国初期的工会与英国相似,是以行业为基础组织的,只限于熟练工人参加,力量比较薄弱,具有行业性地方性和临时性的特点。这些地方行业工会提出了增加工资,要求最低工资标准,缩短工时,实施学徒规章以及建立后来被称之为“闭厂”制的只雇佣工会会员的原则。1799年费城制鞋工人同其雇主举行的协商会议是有记录的工人代表同雇主代表协商工人要求的第一次会议。费城和纽约的印刷业工人很快就照着做了。许多特有的工会手段,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19世纪,美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工会运动随之发展起来,开始出现行业工会联合会的组织。1827年,多个行业的同业工会组成的机器工人联合会在费城成立,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市性的联合工会组织[2],标志着美国工会运动的真正开始。为了有力地抵抗1835-1837年间迅速上涨的物价,美国工人组织了各种行业工会。1836年,仅费城和纽约就有50多个地方行业工会。在其他城市里,如纽瓦克、波士顿、辛辛那提、匹兹堡和路易斯维尔等地,工人也成立了行业工会,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市性的行业工会组织,称为“全市中央工会”。接着,超越地区界限的工会组织出现了。1834年,来自7个城市的“全市中央工会”组织在纽约开会,成立了全国行业工会[3]。这是美国工人组织走向全美劳工联合会的第一次尝试,但未能经得起1837年的经济大混乱的冲击而失败了。其间,美国的皮鞋制作工人、排字工人、制梳工人、手织机纺织工人、木匠等也建立起各自行业的全国性工会组织。

19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工人队伍的壮大,新的地方行业工会组织相继出现。50年代,又有几个全国性行业工会成立了。1850年,印刷工人工会举行全国代表大会。1859年,采石工人、制帽工人、制模工人、机械工人以及火车司机等都创立了自己的全国性行业工会组织。在这10年中,出现了频繁的罢工,几乎大多数美国城市和各个行业都卷了进去,劳资间的集体谈判在某些主要行业中成为普遍的了。

在19世纪后期的美国工会运动中,以1869年建立的劳动骑士团和1881年建立的劳工联合会影响最大。

一般认为,美国现代工人运动肇始于劳动骑士团。

劳动骑士团原是尤赖亚·S·斯蒂芬斯在1869年创建的费城服装工人的地方工会,随着其他行业工会的加入,它逐渐发展起来。1878年,劳动骑士团举行第一次全国大会,选举斯蒂芬斯为领袖,不久由鲍德莱继任。1879年,其会员达1万人。劳动骑士团最初是一个秘密组织,有一套严密的规定。这是由于那时美国工会的处境十分困难。当时的一位工会领导人写道:“工会组织遭到了很多苦难,写入黑名单的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881年,劳动骑士团放弃秘密宗旨,打破行业界限发展会员,队伍迅速壮大。1886年,其会员达70万人。在组织上,它有一个全国机构,即全国大会,有许多地区大会,每个地区大会有5个或5个以上地方大会,这些组织统由全国大会集中控制。地方大会有两种形式:行业性的和混合性的。前者只有一种行业的会员,后者则广泛吸收各种职业的熟练和非熟练的工人,无论男女和肤色,影响很大。19世纪后期,劳动骑士团开始衰落。其主要原因是内部主张集体谈判的领导人同主张以政治手段变革社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冲突;几个较强大的行业工会拒绝同这个组织合作,并从1886年同它公开对立。1890年,劳动骑士团会员仅有10万,嗣后,会员继续减少,1917年,这个组织瓦解了。

在劳动骑士团衰落的过程中,美国劳工联合会(简称劳联)逐步兴起。

1881年11月,美国6个重要行业工会——印刷工人、钢铁工人、模型工人、雪茄烟工人、玻璃工人和木匠工会及其他几个行业的劳工组织在匹兹堡开会,成立了“有组织的行业和劳工工会联合会”。其领导人是塞缪尔·龚帕斯和阿道夫·斯特拉瑟,他们都是雪茄烟工人工会的。起初,该联合会大约有45000名会员;成立后5年间,它一直是弱小的,远不及劳动骑士团那样受人重视。1886年,当劳动骑士团年会拒不同意尊重大的行业工会的权限时,这些大的行业工会就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城召开会议,成立了美国劳工联合会。“有组织的行业和劳工工会联合会”也同时在哥伦布城召开代表大会,宣布同这个组织合并。[4]

劳联以行业工会为其基本会员。雪茄烟工人、印刷工人、钢铁工人、铸铁模型工人的工会和木匠工会是其基本实力。开始时(1886年)有会员13800人,在此后的12年里,其会员人数增加一倍。1890年以后的30年间,劳联作为美国工会的主要联合会,巩固了它的地位。1900-1904年,其会员从50万上升到150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增加到200万。在战争中和战后年代里,其会员人数再次迅速上升,1920年,达400多万人。这一时期,美国参加工会的工人大约80%加入劳联,没有参加劳联的最重要的工会是四个“铁路兄弟会”。但在其他产业里,行业组织或几个行业的混合组织,仍然是相当普遍的。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工会会员的增加主要是在大规模生产的企业里。如钢铁、汽车和橡胶、电器等工厂中。这些企业的工人自发地组织工会,并要求建立以产业原则为基础的工会,将各类工人都集中到一个组织中去,而无论其职业或技术水平。这种主张是与劳联长期坚持的行业工会组织原则大不相同的,引起劳联内部关于工会是应当包括所有工人,还是要严格按照技能或职业的原则来组织.的问题展开了斗争。1934年,劳联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召开的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委员会的报告,宣布在成批生产的企业里,已经采用了新的方法来组织那些“在行业工会中最困难或不可能组织起来的”工人。报告说:“为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执委会受权在认为必要时,可对汽车、水泥、铝业和诸如此类的大批生产而又工种繁杂工业中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工会,给以组织工人的特许权。”[5]会议决议声明,现有工会组织工人的权限将得到承认,在那些技术和工种可以区别的工业里,行业工会将继续存在下去。但按照行业原则还是按照产业原则组织工会的斗争越来越激烈。1935年,劳联于大西洋城举行的代表大会再次提出这个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还导致了美国工人运动长达20年时间的分裂。

大西洋城代表大会之后,劳联的6个会员工会(联合矿业工人工会,混合服装工人工会,国际女装工人工会,联合纺织工人工会,国际矿业、破碎和冶炼工人工会,国际油田、气井和炼油工人工会)积极筹组产联,并于同年成立“产业组织委员会”。劳联的两个干事(国际印刷工人工会主席查理士·霍华德及联合制帽工人工会主席M·扎里茨基)以个人名义参加这个委员会。不久联合汽车工人国际工会,联合橡胶工人工会,铁、钢、锡混合工人协会和平板玻璃工人联合会也参加了“产业组织委员会”。他们在成批生产和未组织起来的工业企业中组织工人,并鼓励他们加入产联。

劳联执委会认为,产联的活动对劳联来说,是搞“双重”组织,遂于1936年1月要求产联立即解散。产联拒绝这一要求。同年下半年,劳联暂时停止这些“双重性”工会的活动。1938年5月,产联除国际女装工人工会之外,全部被劳联开除。同年11月,产联于匹兹堡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将“产业组织委员会”改为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工会联合会组织,名为“产业组织大会”。新产联包括从劳联中被开除的9个工会以及32个在各个企业里组织工人的小组和“组织委员会”。联合矿业工人工会主席约翰·露易斯被选举为产联的领导。这个新组织是各个独立的全国性工会的松散的联合会组织,各会员工会的代表组成执委会。执委会由书记兼司库和1名主席、9名副主席组成。

产联的组织结构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加之它大量吸收非技术工人,在汽车、钢铁、石油等主要产业中建立产业工会,其组织发展很快。“二战”中期,产联对章程进行修改,将行业工会也包括进来,其会员数量超过了劳联。30年代后期,劳联不得不逐渐改变以前的策略,在组织上取消对非熟练工人入会的限制,并主动到企业中争取会员。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劳联和产联的会员合计1020万。工会运动成为美国经济和政治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在战时迅速发展的工业部门中,如飞机、造船、钢铁、电力卡车等行业中,工会力量壮大得更快。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工会组织的发展也相对稳定下来。1952年,劳联、产联达成协议:双方今后不再互相攻击。1955年12月,劳联和产联达成合并的协议。为使双方都感到同样地得到尊重,合并后的名称,采取新闻报纸合并的传统办法,即双方名称之间用连接号组成新的统一名称:劳联-产联。

1955年12月5日,劳联-产联于纽约正式成立。自1935年以来一直对立的美国劳工联合会和产业工会联合会合并组成的劳联-产联拥有美国所有工会会员总数的85%,在美国工会运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有86个全国工会和国际工会,总部下设组织和地区工作部,管辖全国8个地区业务,另外有9个行业和产业部。产业工会部的成立是为保障以产业原则组织起来的工会会员的利益,并且处理有关问题。这个产业工会部同劳联过去已有各部——建筑业、冶炼业、服务业、海运业、铁路员工和工会商标等各部处于并列地位。劳联-产联章程规定:产业工会与行业工会完全平等,尊重每个附属单位的完整,包括双方在组织上的管辖和已建立的集体谈判的关系。但劳联-产联内部仍然不断发生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1957年12月召开的代表大会上,劳联-产联开除了不接受和不贯彻执委会建议的联合会下属最大工会——国际货车司机工会和面包工人工会、洗衣工人工会,会员合计160万。面包工人工会被开除之后,持不同意见的地方工会立即颁发特许证,让它组成美国面包和食品工人国际工会(这两个工会于1969年下半年合并);把以前由洗衣工人工会所拥有的组织权限授与洗衣和干洗工人国际工会。但国际货车司机工会一直是独立工会。1968年7月,联合汽车工人工会宣布退出劳联-产联,并与被劳联-产联开除的国际货车司机工会成立了劳工行动同盟。国际化工工人工会不顾劳联-产联关于对任何与劳工行动同盟发生关系的工会都予以开除的威胁,于1969年8月加入劳工行动同盟(同年10月,它被劳联-产联开除)。

综观国际工会组织结构形式,从根本上讲,要适应于集体谈判的开展,同时,受到雇主方面组织结构的影响,也受到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美国工会组织体制由行业工会为主导到行业与产业工会并存并重。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劳联和产联从各自独立发展到合并,加之劳联-产联之外的独立工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较大,不容易实现全国工会的统一;另一方面,在工会组织结构中最有影响的全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的情况也很复杂。美国的全国工会和国际工会有150个,规模、组织结构和经济来源、权力范围等方面各不相同,组织原则基本上是按行业划分。国际货车司机工会是最大的国际工会组织,会员人数达到160万,而有的全国工会不过百余人。从20世纪后期开始,全国性工会为了加强力量出现了联合的趋势。1996年,美国汽车工人工会、国际机械师联合会、美国钢铁工人工会合并为北美五金工人联合会,成为美国最大的全国工会,此举被称为是美国工运史上的重大事件

与其他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美国工会的组织工作一直十分困难,工会的入会率相对很低。1968年,劳联-产联的会员工会有126个,加上直属的地方工会,共有会员1560万;189个全国工会和国际工会(其中86个隶属劳联-产联),会员合计2020万;另有63个独立的全国工会,会员合计460万;小企业的独立工会或地方独立工会,会员共475000名[6]。此后,美国工会人数就呈下降的趋势。1996年,美国工会会员在就业劳动力中的比例从1976年的26.7%下降到16% [7]。会员人数骤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以往工会的基础力量受到很大影响。蓝领工人会员数大量减少,以传统产业,如纺织、钢铁、汽车等最为明显。白领工人的数量大大增多,但美国的白领工人入会率很低。一方面,白领工人自认为是中产阶级,较蓝领工人地位高,不愿意与他们加入同一组织;另一方面,美国大工会的领导人长期由蓝领工人担任,他们对在白领工人中发展会员积极性不高。在劳动力构成方面,大量增加就业的人员中多为妇女和非全日制工人,他们很难组织起来。在企业构成方面,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美国企业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90%企业中的雇佣工人数不过100,在这些小企业中组织工会的工作难以开展。

解决会员人数下降的问题成为美国工会的要务。从1980年代起,美国各主要工会都努力争取入会率的提高。1995年,在劳联-产联领导人的首次公开竞选中,斯威尼战胜执政17年之久的多纳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其他工会会员数量锐减时,斯威尼领导的公共雇员工会会员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斯威尼用大力发展妇女、青年、少数民族工人入会,扩大会员基础,重振美国工运,确立美国劳工新声音的竞选口号赢得了支持。此后,劳联-产联将提高入会率作为工会的首要任务,每年将1/3的经费预算用于培训组织员,并拨2000万美元的专款培训从青年学生中选拔的自愿组织员,对一时不愿意加入工会的工人,建立联系会员制,来扩大工会的群众基础[8]。但至今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美国工会的多元组织结构无法凝聚工人阶级形成统一的力量。

二、中国行业工会历史轨迹

从国际工人运动历史来看,随着无产阶级人数的增加和斗争的不断发展,随着工人群众对无产阶级利益的共同性的认识逐渐提高,便会出现不同于旧式行帮组织的工人团体——行业工会。虽有例外,但从一般意义上讲,世界各国都是如此。这是因为“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于是“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一旦发生冲突在生活上有所保障”[9]。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这一论述是针对典型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情况,英国是这样,美国是这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竟也没有离开这个规律。

中国的行业工会雏形是工人行会(西家行)。它由雇佣工人组成,其宗旨和职能主要是为了维护工人利益,有些类似职业工会。“因此,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后,当各种工会运动兴起时,许多地方的工人行会,包括许多没有分化为东家行、西家行但以工人为主的旧式手工业行会,都转化成了工会。”[10]准确些说是转化成了行业工会。清代初期开始出现的从传统的雇主支配下的雇主和雇工混合组织的旧式行会中分离出来的“西家行”(相对于“东家行”),是雇工单独设立的行业工人组织,但一般都按籍贯分立帮口,排斥非行帮的工人,且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保守性,还不是工人的阶级组织。

鸦片战争之后,广州等中国开放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新式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工人运动比较发达。据陈达著《中国劳工问题》一书记载:19世纪50年代,广州出现了打包工人组织的打包工业联合会。原苏联科学院国际工人运动研究所编著的多卷本《国际工人运动》一书称“打包工人的地方联合会——中国运输工人最早的组织”,该会将本地打包工人“尽括其中”。这是中国最早的行业工会组织,1857年,它曾举行反对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罢工斗争。1861年,被清廷广东当局勒令解散。

20世纪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集会结社的自由。这为建立工人团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有的行业开始出现工人的自发组织。但为数不多,规模不大,存在时间不长,而且大多没有摆脱封建行帮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广州及其附近一些城镇的行业工人,受到国内外工潮的影响,纷纷要求将旧式行帮组织改组为行业工会,以便团结不同帮口的工人共同进行改善生活的斗争。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乘机在他们中间进行无政府工团主义的鼓动;有的国民党政客利用在广东的政治地位推动行业工人组织的建立;从1920年秋冬起,广东早期共产主义者也开始在一些行业的工人中间开展宣传组织活动。这些都促进了广州的行业工会的出现和发展。这个时期广州的行业工会,有不少是从旧式行帮组织的种种禁锢和束缚中挣脱出来的,具有了把不同帮口的工人联合在一起的特点,呈现出现代工会萌芽的性质,虽然其中有些组织后来被国民党所利用,但它们在中国工人组织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例如:

广州理发工会。广州理发业当时共计有4000余名工人。他们在“五四”时就开始酝酿组织工会,但因桂系军阀当局以“理发是粗浅的行业,不准立案”为由,加以阻挠,未能成立[11]。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驱逐桂系重返广州后,广州理发工人乘机于1921年2月10日召开会员大会,正式成立广州理发工会。参加成立大会的会员共600余人,陈独秀、沈玄庐等到会发表演说,给予支持和指导。大会通过简章,规定该会“以互助精神结合团体,增进工人地位为宗旨”。该会成立后,继续在全市理发工人中征集会员,并举办劳动学校,进行增加工资的斗争。同年12月,该会领导全市理发工人罢工一天,取得理发收入与店主四六分成的胜利。

广州茶居工会。广州的茶居业分楼面、点心、炒镬、面食、制饼等门类,各类又按部门、工种、营业区域和从业人员籍贯等,分设各种行帮,如乐义堂、永金堂、复兴工社,等等。民国初年,这类行帮共有43个之多,“每会所隶工人,百十为群”,“盛时不下一万数千人”[12]。1918年8月,孙中山指示该业职工黎端等人,将43个行帮组织联合起来,改组成为工会。1921年3月2日,广州茶居工会宣告正式成立,有会员约7000人。对此,马超俊作过如下分析:“茶居从业工人,大部为伙计而无雇主,纵或有包工的关系,亦只是工头性质,不能同于资方。所以该业从业者的关系,向来虽形式上依照行会,而实际上则近于工会,故其蜕变为易。”他说明一些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工人团体的形式,这一点以广州茶居工会较为典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广州革履工团。广州共有制作和销售革履(皮鞋)的店铺400余家,工人3200余人。1921年4月27日,广州革履工团成立大会举行。参加大会的会员1000余人。同年12月28日发表的《革履工人罢工的宣言》宣称“资本公有,生产机关公有,劳动者直接管领工厂,直接享用生产物,此今后社会之真义,人类之信条也”[13]。该团受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影响,实际上是原有行会的长工与没有行会组织的临时工联合成立的。

广州是著名的传统手工业城市,各种行业繁多,素有“七十二行”之称,实际远不止此数,从业者众。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行业工人”就是指这些“近代产业工人以外的城镇手工业工人、商业和饮食服务业职工、苦力运输和清洁工人等非产业工人”[14]。这就是说中国的行业工会是非产业工人的团体,不包括近代产业工人的组织,这与事实不符。兹略举几例,以还历史真相。

制造工人同盟会。马超俊在《中国劳工运动史》中对该会有如下叙述:“当工会萌芽时期,上海方面之工人,亦多起而组织团体,最著名为制造工人同盟会。该会组织,以上海制造局之工人为其基本会员,而其他各地之制造工人,亦多参加。民国元年(1912年)7月7日假座上海张氏味莼园开成立大会,南北各工厂均有代表到会,上海之会员到会者竟达800余人。大会选举俞惠民为会长,并发表宣言,明白声述制造工人同盟会为制造工人所发起,纯系代表工人利益之机关。”[15]对于该会的行业工会的性质,沪军监督令称:“核其立会宗旨,并非研究制造理法……其演说之词,则以工匠比劳动家,该局比资本家,劳动家须脱离资本家之钳制”。因此沪军对该会“严行禁止”[16]。1913年6月,制造工人同盟会被北洋军阀政府解散。

广东机器工人维持会。1921年4月1日宣告成立,它是在广东机器研究总会的基础上按职业原则建立起来的行业工会组织。其会员,包括各种工厂和铁路、市政交通等企业中从事机器制造、修理和铸造、锤铁、测绘、车床、锅炉、司机、木样、补焊、磨镀、电器等工种的工人,共约万余人。该会成立后,其主要活动是领导机器工人开展要求改善生活的运动,曾动员组织机器工人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后来改组为广东机器工会。

均安水手公所。1918年,在上海的船员钱孝裕、朱宝庭等发起组织,会员4000余人,大部分是宁波籍人,它是上海海员中最有力的组织。其重要职能是对水手进行福利救济,反对包工头的中间剥削;对遇难的水手发放葬仪费,帮助家属解决困难;介绍水手免费看病,失业时给予贷款;还为水手开办工人子弟学校,资助穷孩子上学。它不同于旧式行帮组织,也还不是现代工会,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行业工会性质的工人团体。它从最初的“福利救济机关”发展成后来的中国最早的现代工会——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的骨干力量之一,产生了朱宝庭等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海员工会运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种现象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也很普遍并带有规律性。有国际工人运动研究机构指出:工人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的阶段:“其活动最初主要限于慈善事业方面的各种互济会,以及后来从这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或单独建立起来的)、工人积极反对企业主的各种工会组织。”“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的间隔在个别的具体情况下是不相同的;而且其间的界限也往往完全消失,所以,互济会从建立时起实际上起了工会的作用。”[17]

上述非产业工人和近代产业工人的行业工会,虽然有的还保留着旧式行帮组织的色彩,但从总体上看,它是中国工人运动尤其是工人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进步。它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阶级基础,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批现代工会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其实,同英美等国一样,中国的早期地方工会也多是行业工会的集合体。兹略举两例:

湖南劳工会。湖南是五四运动后除上海和广东、香港之外工界团体和工人组织发展最快的地区。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鼓吹的“劳工神圣”和“往民间去”的时代潮流的激荡下,黄爱、庞人铨走到工人群众中去,组织湖南劳工会。黄爱和庞人铨都是从湖南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当工人。他们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历史潮流和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要拯救国家、改造社会,“非有工人结合的真正工会不可”。经过积极努力,湖南劳工会于1920年11月21日正式成立,黄爱为主席。该会成立时,有印刷、缝纫、纺纱、机织、矿业、电气、应化、刺绣、机械、纺织、染色、测绘、藤竹、窑业等14个行业和工种的会员2000余人,一年后发展到22个行业和工种的7000余人。其会员按行业和工种划分工团。该会对推动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中国工人运动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广东总工会。1921年初,广东机器总会和华侨工业联合会的黄焕庭、陈鹤寿等人,利用国民党在广州重建护法政府的时机,开始酝酿建立广州工界团体的联合组织。同年3月21日,他们在华侨工业联合会召开有40多个“工行工会代表”80余人参加的会议,决定“先组织一总工会”,“会员以工行工团为本位”。这次会议决定建立的总工会筹备组织,初称广州总工会,旋改称广东总工会。10月23日,召开正式成立大会。《广东总工会章程》总纲第4条第(1)款规定:“划一广州市内各行业工人团体之组织”[18]。参与该会筹建活动的40多个单位中,有机器、印刷等近代产业工人的组织,有由行会改称工会的茶居、理发、藤器等手工业工人组织。该会实际上是国民党控制下的手工业行会和由行会转化的少数工会的联合机构。所以,邓中夏认为它“还不是阶级工会”[19]。但它在支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中国近代工业以及团结工人群众并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广东工人运动史和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行按照产业原则组织工会。中共第一个决议提出:“我党的主要目的,在组织各种产业工会”;并具体规定:“任何地区之内,如该处有一种工业以上,即应组织一个产业工会。”(《决议》的俄译本与英译本内容相同,在文字表述上英译本较为准确,此处文字据英译本)。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工会运动范围内,必须集中他的力量为产业工人的组合运动,如铁路、海员、五金、纺织工人等。”1923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劳动运动决议案》更具体地提出:“省港澳三方面产业上甚为重要,在该地方之劳动运动,须设法改职业组织为产业组合。”

从中国共产党的上述主张中我们注意到两个问题。一是对产业概念和行业概念没有加以区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产业就是行业,一个行业就是一个产业(这种内涵的意义一直延续至今)。二是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倡导并大力推行按照产业原则组织工会的时候,但并不是笼统地一概地反对行业工会(职业组织)。关于后一点,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有公开的宣示。

②《劳工周刊》第1期,1921年11月24日出版。

1922年5月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决议案》规定:“我们组织工会,应当以产业组合为原则……办法:(一)凡能采用产业组合法的,都应一律采用产业组合法去组织工会。(二)确实不能采用产业组合法的,不妨用职业组合。(三)务必将每个地方所有各产业组合和职业组合的工人,将来由各地方联合会组成全国总工会。”1925年5月1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组织问题的决议案》规定:铁路、海员、矿山、纺织及其他产业中,必须按产业原则组织产业工会,小铁厂、理发店、裁缝店、小建筑等小工厂及手工业,可酌情采用职业组织。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成立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就既包括产业工会,也包括行业工会(职业组织)。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大力推行按产业原则而不是按职业原则组织工会?二者有什么不同?周恩来(1898-1976年)和邓仲夏(1894-1933年)等中国早期著名工运领袖对此曾作过透辟的论述。

1922年12月15日,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出版的《少年》第6期发表周恩来撰写的《论工会运动》一文,署名伍豪(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的学号是五,到法国勤工俭学,担任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之后,便以“五号”的谐音“伍豪”做为化名)。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结合他当时在法国参加工人运动的经验和国际工会运动的实践指出:职业组合的不利之点约略是:1.劳动组织本贵乎力量集中,职业组合常常因职业类别太多,反将劳动者分得太零散了。2.劳动者对资本家的争斗贵乎步骤一致,乃同一产业中的劳动者常常因所属的职业组合各别而互异其见,致罢工怠工等事常易生出许多内部阻碍。3.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职业组合常常因同一产业中的组合不一,致使全产业的状况,任何种工人方面都不能知晓。这三种缺陷,都是极明显的事实。现时弥补这些缺陷的,便是产业组合运动。”

19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邓中夏发表《劳动运动复兴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贡献于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之前》的长篇文章,对产业组合和职业组合的工会优劣做了比较:“(一)产业组合可以使工人团体的势力扩大而统一,因为他是以产业机关为本位的,并且是以产业类别而有全国组织的。反之,职业组合则完全相反,因其每一产业机关里的职业,少者数种,多者数十种,那以职业来区分,不是每一产业机关要组织数个或数十个工会吗?虽有以职业谋全国组织者,但是新式产业发达的结果,资本家的营盘(产业机关)是整个的,我们却由整个中划分出来,零零碎碎的结合,这不是破坏工人的营盘吗?何能损坏资本家势力之毫末!(二)产业组合可以致资本家的死命。比方罢工,假如是一个产业机关全体工人一致动作,资本家把它没法。反之,职业组合又与之相反。比方一个厂,有一部分罢工,有一部分不罢,资本家便可以操纵于其间,消极哩,不理;积极哩,开除。即或不罢的一部分工人后来也起而援助,同情罢工,但是晚了,资本家已布置妥帖,施以小计,便可把我们的战线破坏无余了。(三)产业组合可以消除工人间之等级。因为厂中有熟练工与不熟练工之分,然而产业组合则不分熟练与不熟练,只要是卖劳力赚饭吃的工人,便组织在一起,所以不致再有等级发生。反之职业组合却恰恰相反。熟练工组织在一起,不熟练工组织在一起,他们两者的工钱与地位是不同的,自然发生熟练工瞧不起不熟练工的坏现象。不熟练工依然是工人本色,依然谨守阶级战线,而熟练工却变成了工人中的‘贵族’了,却离去工人地位而附属于资本家甚或为资本家的走狗了。产业组合比职业组合好,既如上述。”职业组合(行业工会)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邓中夏指出:“职业组合在目前在有些地方亦有相当的用处。如手工业中就可采用它(裁缝店,理发铺,泥水作……等)。因为手工业的小工厂作坊采用职业组合,是没有害处的。”基于上述,邓中夏得出结论:“总结一句话,新式工业是绝对宜于采用产业组合的,若手工业亦可采用职业组合。”[20]这篇重要文章,对此后的中国工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1927年,中国人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控制工会运动的企图,坚持推行产业原则,但也未放弃行业工会工作。

1928年7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职工运动决议案》提出:“许多有工人群众的反动工会、改良工会、行会工会中,如广州的机器工会,广东总工会及上海几个工会(英美烟草公司工会、商务印书馆工会、邮务工会、南洋烟草职工同志会等)中我们是应当到里面去作工的。”[21]1930年9月,《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职工运动决议案》提出:“工会组织——各业工会从下而上从上而下的各级执委,要有独立的工作系统的组织路线,尤其要提倡下层组织,工厂作坊里面的工会组织,以至各个会员……才能扩大而巩固的建立产业工会——把重要的全国各业的产业工人组织合并起来,同样,把各大城市所有的各业各厂零星组织联合起来,成立各业的全国产业工会(铁总等),各地每业的产业工会,以及各城市的总工联会。”[22]1931年春,《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工会运动与工作路线的通告》指示:“工会组织问题——应当按照产业与职业关系来成立工会,每种工会都要有系统的组织,使它分别清楚。店员手工业工人各来成立店员工会、手工业工会。凡是手工业工人都应组织在一个地方手工业工会里,再按照手工业的职业关系来组织分会或支部(这是看该地人数多少来定);店员工会也是一样(挑夫马头夫),也应当单独成立工会,然后由这样工会的联合(雇工工会也在内)成立地方总工会”。[23]

陕甘宁边区在坚持推行产业工会为主的组织原则时也不排斥行业工会(职业组合),这从下面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1941年10月9日,《中共西北中央局职工委员会九个月工作报告——陕甘宁边区职工运动概况》记载:“边区工会的组织形式采取了产业与职业统一制的办法,进行了统一与普遍的组织工作。”[24] 1942年4月24日,《中央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职工运动的指示》中,对晋东南推行的“职工会的组织形式”提出批评:“主观的把产业城市的组织形式机械的搬到农村来,如你们在地方总工会下成立各业总工会(产业的,矿工的),一县之内成立矿工工会,产业工会,直属各业总工会的领导,当然是不适当的(至于某些县份矿工集中较多者,则仍可成立矿工产业工会)……工委应提交各业总工会的代表大会,向群众解释清楚,改变上述组织形式,把工作交由总工会执行,各业干部则参加总工会的领导。”[25]中共中央的指示从抗日根据地处于农村环境、现代产业不发达、工人少的实际出发,要求把产业城市的工会组织形式机械地搬到农村来的做法加以改变,实行以产业原则为基础,以地方总工会领导为主,使产业和地方形成合力。这适应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我国按产业原则组织工会,一些行业性质的产业工会得到发展。但不久改为产业与地方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工会组织原则,产业工会不断弱化,系统不断升级,数量不断减少,行业工会逐步消亡,影响了产业工会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地方工会组织力量的壮大。这引起许多有事业心的工会工作者的忧虑,并从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探索改变局面的路径。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常州市工会和山东省潍坊市工会在自身改革中所进行的纵向实行代表制、横向实行联合制的行业工会联合会就是对原产业工会传统模式的一种突破。这种按行业原则组建的基层工会自愿结合的一级工会组织,代表本行业的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其组织机构为行业工会联合会委员会,成员中的基层工会主席为当然委员;全体委员会议民主选举产生联合会主席、副主席(均为兼职),每届任期三年,如果联合会主席、副主席不再担任基层工会主席职务,即自行免职,由联合会委员会重新选举。联合会聘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秘书长对主席办公会议负责,并处理日常事务工作。行业工会联合会实行完全平等意义上的民主协商制,对促进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是有益的。(www.chuimin.cn)

21世纪初,广东省创新工会组织形式,积极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全省组建行业工联会近500个,覆盖企业2万多家,覆盖职工35万人,覆盖工会会员30万人。涵盖了各行各业,诸如美容美发、珠宝首饰、服装、茶叶销售、酒类销售、百货零售、饮食服务、副食品批发、摄影婚纱服务、房地产中介、注册会计师、旅游服务、玉器、文化音像、物业管理、医药销售、汽车销售、货运、机械、制伞、制鞋、摩托车生产、电子信息、五金卫浴、纺织化纤、不锈钢制品、建材、麦克风、水暖器材、腊味制作、小水电等行业。就其规模来说,下属组织少则八九个,多则三四百个;会员少则几十人,多则五六万人;既有市一级的,也有县(区)一级的,还有镇(街道)一级的行业工会联合会。

目前,各地建立行业工会之举方兴未艾,不少地方总工会已经召开或正在准备召开行业工会工作会议。各界有识之士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行业工会,中国的行业工会的春天即将来临;并正在以史为鉴,以脚踏实地的创造性的工作迎接它的到来!

三、中美行业工会历史发展的启迪

1.行业工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行业劳动关系的产物,在工人运动发展史上具有不可逾越性

行业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尤其是行业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是行业工人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它的出现和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史上具有不可逾越性。

从概念上看,工会一词的英文本意是职业或同业工会;即是说,世界上最早的工会起源于一个一个相互独立彼此隔离的职业或行业的工人组织。按照国际工会界的观点和分类,以同一职业、技术、行业,或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的工人组成的工会,称为行业工会;以同一产业工人范围内,不论技术、职业如何,以生产的产品为基础组织的工会,称为产业工会。在这两类工会形态中,行业工会发展在前,产业工会出现在后。

中国内地对产业工会和行业工会概念的理解与国际工会界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工会法》第十条第四款规定:同一行业或性质相近的几个行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全国的或者地方的产业工会。这可以看出,同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一样,现时中国内地法律对行业和产业的概念基本上不加区分。即是说,中国的产业工会仅指超越企业的同一行业或性质相近的几个行业的工会组织。至于行业工会,由于新中国基本没有基于职业分工的结社行为和相应法律规定,所以它至今实际上只是地方产业工会的一种组织形式。事实上,由于经济的发展远不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基于这种社会经济状况的劳动关系产生的旧中国的行业工会,与英美等国的同类工人组织也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不是单一的职业组合,而是两个三个甚至是更多的相近职业工人的结合体(如广东机器工会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国的行业工会与职业工会画等号,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行业工会就是职业工会。中国的行业工会的内涵宽泛于职业工会,历史上如此,现实也是如此。

在世界各国现代工会发展史上,行业工会是工人运动的经典和常态形式。迄今为止,尽管受到经济全球化、企业流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冲击,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出现分权化的趋势,即传统的集体谈判制度愈来愈分化,其过程与最后结果的决定愈来愈下放到更低的企业层级,但这并未改变行业工会作为国际工会运动主导模式的格局。以香港建造业工会为例,它包括木匠工会、油漆业工会、扎铁工会、水泥混凝土工程工会、打石建造业工会等。但在中国内地,这种行业工会建国后几乎没有存在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单纯的劳动关系可以不要行业工会,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工会的出现却是不可避免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关系变得多元化复杂化了。

2.行业工会与产业工会应相辅相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美国的行业工会和产业工会曾出现长时间的分裂状态,经过20年的内耗,走向行业工会与产业工会并存,统一为“劳联-产联”。中国的行业工会曾长时间被产业工会所取代,消亡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复又出现。何以使然?一言以蔽之,是市场经济的土壤。历史证明,不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要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土壤上的劳动关系,就必然催生行业工会,必然要求产业工会和行业工会相辅相成,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劳联-产联等美国工会按不同的组织原则组成,同一工会组织中既有产业工会,又有行业工会。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会架构或许不乏启迪意义。

从实际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1990-200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18.5%提高到30.6%,从业人员达到2301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2.5%,从业人员达到16920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由60.1%下降到46.9%,从业人员为35269万人。由于传统的工会组织较为严密的第一和第二产业大幅度裁员,职工比重相对减小,而一般较难组织工会的第三产业服务性行业的职工大量增加。不同行业职工队伍的构成进一步多样化,内部各阶层和群体之间收入的不平衡状态继续发展,导致其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凡此种种,都需要行业工会因应行业职工队伍结构的变化,根据不同员工群体的利益实现状况和要求,去协调劳动关系,推动新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建立。

另一方面,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政府对行业协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正在加大。例如,2002年初,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行业协会暂行办法》,提出发展行业协会是适应加入WTO需要,行业协会要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特别要注意吸收本行业内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新兴经济组织入会,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与上海这个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的行业协会体系。2004年6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行业协会的意义,加大培育发展行业协会的力度,营造有利于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各省市大都相继制订出类似《办法》或提出类似《意见》,这无疑为行业工会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目前建立与行业协会相对应的行业工会组织,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如深圳市顺势成立了装饰业工会、纺织业工会、钟表业工会等行业工会,并将其置于城市相应产业工会的对口管理之下,实现了这些行业的工会组织的全覆盖。

从世界各国工会组织架构的形成来看,大多是历史的自然演进而非来自法律上的规范。例如,英国工会最初是由不同企业中的不同职业的工人组成,以拥有相同的技术作为工会建立的基础,以英国职工大会为工作机构的全国统一工会组织系统至今仍是以行业工会为主。美国工会则是先行业一统,后产业、行业并存,现仍由全国性的产业、行业工会组织与雇主谈判达成集体协议后,再由基层工会与直接的企业经营者进行细节谈判,以符合工作场所的实际需求。我国的行业工会现时虽然还没有取得法律上的明文支持,但与法律条文并无抵牾,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尚不完善的问题,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验证和政策的支持,上升到法律层面的规范和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根据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来研究行业工会的基本概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职责定位、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探讨行业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行业工会在参与社会对话和协调劳动关系中所能够发挥的特殊作用,探索适宜于行业工会发挥作用的新型工会组织领导体制。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工会改革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3.建立行业工会是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积极措施

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组建工会难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美国和英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工会都由于没能及时适应经济社会和劳资关系的深刻变化而导致会员大量流失。他们在小型企业、高知识阶层和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强的职工中发展会员遇到的困难我们也有同感。因为相对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的经济组织更多,白领数量更大,职工流动性更强,很难把他们组织起来。如果每个经济组织都建立一个独立的工会,由于职工人数少,难以开展活动。而如果不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它很快就会消亡,即使存在也是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第三产业不同于第二产业的独特性,工会组织建立起来也往往是力量单薄,特别是由于工会主席几乎都是外来打工者,受制于企业主,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相对更难。如何突破第三产业组建工会的这些难题是我们面临的大课题。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将该行业众多经济组织囊括其中,既可以成功破解第三产业组建工会的瓶颈和工会组建后开展活动的难题,还可以破解第三产业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难的问题。可谓一举三得,对实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有工会组织”的组建工作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会工作方针的创造性举措和成果。其中既包含国际工人运动的成功经验,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与中国工会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此应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推广。

例如行业工会的组建方式问题。可以自上而下,即先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再将该行业众多经济组织的工会建立起来。广东省大部分行业工会采取的是这种方法。其最大益处是能很快将行业内的经济组织全部吸纳到工会中来。也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组建,即先将该行业内所有经济组织的工会先建立起来,再组建行业工联会。这个方法的最大益处是上级工会可将行业内工作能力强、有威信及协调能力强的基层工会主席挑选上来担任行业工联会主席,组成强有力的行业工联会领导班子。其主要问题是将行业内所有经济组织的工会都建立起来的难度很大,在现实中较难推行。

再如行业工会的组建适合性问题。不仅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也可以建立行业工会。某一区域内形成了某一行业就可以相应地建立该行业工会。目前阶段,从提高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来说,第三产业组建行业工会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组织形式;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强县、专业强镇的出现,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角度来说,应鼓励越来越多的第二产业的行业工会产生并发挥作用。通过在第二产业建立行业工会,代表行业众多职工与行业协会签订工资集体协议等方式,更好地维护行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又如行业工会的大小问题。行业工会大小适中为宜,太大容易出现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组建这样的行业工会要非常慎重。太小也不行,有的欠发达市在镇级成立了美容美发、医药等行业工会,但该镇仅区区两三间理发店、药店,职工人数很少,成立了行业工会后很难开展活动;像这种情况应成立县(区)级美容美发、医药等行业工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村、街道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量行业工会,迫切要求加强市级行业工会的建设。因此凡是行业比较集中,规模比较大的市、县,都应该成立相应的行业工会。从未来发展看,要理顺管理体制,解决新型行业工会与传统产业工会和地方工会的对接和归口管理的问题,实行组织关系属地,运行机制属业。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照搬照抄美英等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组织模式。它们的行业工会由小到大,由分散走向合并的集中趋势(阻力甚大),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会运动长期分裂,工会组织缺乏战斗力的问题。中国工会具有高度统一的组织体系,这是我们的优势。要把这种优势作为对行业工会建立和发展的推动力量,而千万不可脱离这种优势,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长期以来,制约行业工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人对行业工会存有某种疑虑,好像一讲到行业工会的发展,势必会引发大规模的劳资冲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行业工会并非制造劳资冲突的发源地。特别是经历了1950年代的工会转型以后,我国工会已经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即将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工会组织的统一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开展工会工作的基本宗旨,这一点对于行业工会也不例外。要建立均衡的劳资关系,使劳资双方公平合理地共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工人一方的组织必须是强大和有力量的,没有力量的工会组织不可能建构和谐劳动关系,这也是推进工会体制改革、发育行业工会的一个目标。所以应当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法律体系基本建成的背景下,逐步建立以地域为基础的行业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社会对话机制,围绕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协商对话,切实发挥行业工会在参与制订行业劳动标准和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主导作用。

建立以区域性为基础的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工会组成的新型行业工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工会人士认识到,要突破非公有制企业建会的困境,开拓工会工作新局面,必须改弦更张,通过建立行业工会,促进整个工会组织体制的改革。然而迄今为止,从总体上看,工会内部对于行业工会在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研究不够,认识不足,一些固有的陈旧观念还在制约着人们对行业工会的看法,急需以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地总结我国行业工会的经验教训,突破目前工会体制上存在的弊端,那种“维持现状不改变”,或试图对行业工会采取“一步到位”的理想化态度,都是要不得的。

任何事情,包括行业工会在内都应循序渐进,逐步规范,逐步发挥作用,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对于组建行业工会这历史悠久的新鲜事物,既要鼓励和提倡,又要加强工作指导,特别是要处理好行业工会与地方总工会和产业工会的关系,充分发挥行业工会的作用。怎样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中外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现实的回答。

本文名为中美行业工会历史比较研究,但并未采取西方比较史学的常用剖析方法,而仍以中国传统史学的整体透视法为主。这主要是为了有效地缩小篇幅,也算形式服从内容的中体西用吧,——是为赘语。

[原载刘功成林伟主编:《工运研究文集——工会组织建设研讨会获奖论文选编》,大连出版社,2009]

【注释】

[1]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编:《美国劳工运动简史》,第79页,邢一译,工人出版社,1980。

[2]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编:《美国劳工运动简史》,第80页,邢一译,工人出版社,1980。

[3]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编:《美国劳工运动简史》,第80页,邢一译,工人出版社,1980。

[4]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编:《美国劳工运动简史》,第13页,邢一译,工人出版社,1980。

[5]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编:《美国劳工运动简史》,第25页,邢一译,工人出版社,1980。

[6]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编:《美国劳工运动简史》,第50页,邢一译,工人出版社,1980。

[7]中国工运学院外国工运教研室编:《世界工会概况》,第180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8]佘云霞王江松主编:《外国工会概览——市场经济下工会运作之借鉴》,第39页,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9-260页,人民出版社,1975。

[10]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第一卷,第478-47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1]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2月20日。

[12]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劳工运动史》第1册,第102页,台北,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1958。

[13]《劳动周刊》第13号,1921年11月12日出版。

[14]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第二卷,第10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5]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第84页,商务印书馆,1942。

[16]《申报》,1921年7月1日。

[17]苏联科学院国际工人运动研究所:《国际工人运动》第1卷,第228-229页,工人出版社,1988。

[18]高语罕:《广州纪游》,第191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

[19]《邓中夏文集》,第10页,人民出版社,1983。

[20]《中国工人》第5期,1925年5月出版。

[21]《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上,第269页,中华全国总工会编,档案出版社,1985。

[22]《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中,第82页,中华全国总工会编,档案出版社,1985。

[23]《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中,第124页,中华全国总工会编,档案出版社,1985。

[24]《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下,第75-76页,中华全国总工会编,档案出版社,1986。

[25]《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下,第88-89页,中华全国总工会编,档案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