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国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阐述和政治学领域对意识形态与统治关系的强调上。......
2023-11-28
一、树立健康市场意识的组织意识形态整合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国家的计划指令,这时企业所需适应的外部环境表现为对制度性环境的依赖高于对技术环境的依赖,因此,建国初期形成国——企同构的组织意识形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对企业管制的放松,企业有了自主建构组织意识形态的空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需求,要求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价值观念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C厂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时期,紧紧抓住了更新思想观念,带动企业的体制转换和制度创新,持续不断地加强思想建设,促进观念更新,破除原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思维模式,九十年代以来为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新变化,全面打造健康市场意识,指明了企业新时期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定位。
九十年代末是C厂进入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其根本标志是企业外部多元化竞争格局基本形成。随着铁路深化改革,机车车辆工业系统从铁道部剥离,企业产品由过去国家计划采购,转变为自己寻找市场,原来由铁道部分配的生产份额逐渐被市场竞争所取代,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另外,多家企业开始涉足城市轨道车辆市场,C厂三十年来一家独霸的铁路客车生产销售局面被打破。在企业内部反映出长期计划经济所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对人们的束缚,这种束缚通过人们的行为,渗透到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企业对新的市场形势的适应,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个焦点问题。正如C厂将此时期组织的主要矛盾概括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思维定势、固有惰性与市场经济发展对职工观念更新、行为更新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17]面对新的形势,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求得快速发展,企业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体制的转换、机制的创新和管理措施的调整,更重要的是经营理念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调整。基于这种认识,C厂的领导者把持续不断的更新思想观念,确立健康的市场意识指导企业及职工行为,作为支持企业深化改革、支持企业适应市场,赢得竞争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很多国有企业转型不成功,都源于他们只注重体制建设,忽视了对市场意识的培育。其实转型企业内部的很多矛盾冲突都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观念的冲突。如果说市场体制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市场意识就是贯穿这一框架的灵魂,只注重体制转轨,忽视意识形态转型的企业改革往往是不会成功的。王海鹰认为,市场意识即是指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要反映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特征,并将市场意识归纳为信息意识、质量意识、促销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18]。其实,市场意识不仅仅具有正面特征,也具有负面影响,李宏远等人就指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一个全新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产生了,这个对社会主义既带来生机和活力又具有一定负效应的新观念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就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19]市场意识对效益与竞争的强调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绩效而忽视企业责任伦理、进行权钱交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不良行为。因此,引导和优化市场意识,充分发挥它的正效应,努力克服它的负效应,树立健康的市场意识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C厂的市场意识培育就是在深刻理解市场意识的双重性基础上,通过专题教育突出强化员工对市场意识正效应的理解与认识。公司党委每年都集中相当精力,利用相当长的时间,结合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思想观念上存在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从而确定主题,在职工中开展市场意识专题教育,培育职工健康、正确的市场意识。
2000年,他们抓住职工质量观念不强影响到企业竞争能力的问题,开展了“质量与市场”专题教育。他们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到各铁路局、列车段,了解客户的意见,跟车采访,体验旅客的反映,利用典型案例拍摄了《走出误区》、《差距》、《地铁天线是怎样失落的》、《没有距离的距离》等五部专题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质量与市场的关系、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用户对产品质量的意见。还在职工中开展了“万人质量调查”和征集“质量格言”活动。在企业内部营造了一个人人重视质量的氛围,形成了加强质量管理的大环境。
2001年,他们在分析质量与市场专题教育得失,研究存在问题根源的过程中认识到,企业的许多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管理思想、管理观念问题。因此,开展了“管理与市场”专题教育,拍摄了《打通穴脉》电视专题片,通过大量例证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先后召开了车体、转向架、车电三个专业座谈会,查摆出管理问题多项,逐一落实责任,进行督办,带动了问题的有效解决。(www.chuimin.cn)
2002年,他们针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整体素质逐年提高,而职工队伍敬业精神、技术业务水平、文明道德水准等却相对滞后的实际,开展了“素质与市场”专题教育。本着分层施教的原则,在领导干部中开展WTO知识和人本管理的专题学习;在职能人员中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在广大职工中开展了“职工素质与企业发展”大讨论、“新形势、新思路、新风尚”和“我与WTO”征文等活动。拍摄了电视专题片《素质的落差》,组织职工观看,组织开展了职工电视论坛活动,并组织有关单位总结职工优秀操作方法,以职工个人的名字进行了冠名,形成了制度,延续至今。
2003年,针对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了“信誉与市场”专题教育。在走访全国各铁路局和客运公司,行程万余公里,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精心制作了《带着诚信上路》电视专题片。认真组织职工查摆信誉缺失现象和问题,开展了打造“信誉链”活动。组织公司各单位领导,针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与相关工序的协调配合等问题,在闭路电视上公开做出信誉承诺。
2005年,为切实解决思想观念、管理水平、工作作风和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职工中开展了“责任与市场”专题教育。制作成《责任重于泰山》专题片,把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和反映,真实展现给全体职工,教育职工认识市场,传导压力,有效促进了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
几年来,C厂紧紧抓住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特殊历史时期职工思想观念的主要矛盾,结合生产经营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从最为表象的、最能影响企业市场形象的产品质量问题入手,深入研究和剖析其中的思想观念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并且通过深入调研,不断地深化专题教育主题,形成了市场经济教育系列,引导和优化市场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意识的正效应,把握住了价值观念建设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这一本质。
有关组织变迁中的意识形态整合研究的文章
与阶级的抽象性和普遍性相比,可视、可感的组织却是具体的、生动的,它为意识形态整合研究提供了新的结构支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当代意识形态实践的社会基础正在实现从阶级向组织的转移。具有场域边界和重申不同价值理念的多元组织正是现代意识形态展开的具体场所。意识形态主体的多样化是随着人类......
2023-11-28
组织的历史对于组织意识形态建构是重要的,一方面组织的历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使组织意识形态建构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另一方面,历史不仅表现为静态的事实,还表现为时间的绵延,绵延的历史对组织的重要性就如民族国家的历史对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生成的重要作用一样。因而,在组织的意识形态......
2023-11-28
从书写、印刷、再到影视与网络传媒的发展,使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与感性化的特征。当今文化的影视化进一步加剧了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象征性与感性化特征。......
2023-11-28
政治功能——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维护与论证功能,具有相对的保守性。当今时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但精神文明却变得相对匮乏,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在重振人类精神文明家园的进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平衡政治极化与经济极化的驱动力,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023-11-28
第一节组织意识形态整合路径首先,组织意识形态整合任务的突显是伴随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是阶级、阶层分化,人们生活日益组织化过程的伴生品。组织意识形态整合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整合组织成员的思想价值观念,为组织成员行动提供价值依托,进而整合成员的行为。组织意识形态整合通过创建指导组织生产、生活实践的指导思想,使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产生认同,进而实现成员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同一。......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