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国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阐述和政治学领域对意识形态与统治关系的强调上。......
2023-11-28
三、组织意识形态整合下的认知与认同
运用丰富多样的感性传播手段,与组织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人本安全意识形态整合效果如何呢?我们可以从组织成员与外界社会对于组织的认知与体验中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效度检验。
1.组织意识形态与认知:观念的力量——全景监控还是生命保障
在L矿厂区的监控中心里有一套高科技的全景监控系统。每一个下井矿工的安全头盔上都安装了一个智能监控设备,在控制中心的中央显示屏幕上每个人就是一个移动的小红点,点击小红点,就能够即时同步清晰的显示哪个班组的哪位矿工于几点入矿,在矿下的什么位置作业。对于外来者这套设备很容易被理解为福柯所说的“全景监控系统”,是企业组织实施控制的工具,但如果组织内部职工也这样理解的话,将会遭遇工人有形或无形的抵制情绪,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对升井工人的随机访谈中,L矿的这套先进技术设备被认为是工人生命安全的保障线,员工认为如果发生矿难,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营救工作,每个工人的生命安全都得到技术保障。因此,技术设备自身并不具备价值判断,对其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可以产生截然相反的行动方式。由于L矿不缺乏严格正规的考勤与激励制度,企业一贯重视员工生命安全的组织意识形态建设使工人的认知与理解没有产生偏差,这充分说明组织人本安全意识形态对集体认知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学的应用价值要在集体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才会不被误解或抵制。
2.矿难事件中的理解与认同(www.chuimin.cn)
2007年3月,L矿发生了特大透水事故,29名矿工遇难,这起事故给L矿的安全文化和人本安全意识形态建设以重创。人本安全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已经搞了很多年,并且深入人心,获得国家和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为什么不断强化安全意识的L矿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安全事故呢?企业员工和外部社会将如何评价这一事故?是否会置疑L矿人本安全意识形态引导下的安全文化建设只是走形式而已呢?带着这些疑问,2007年8月笔者再度走访L矿,通过对领导和员工访谈,了解到企业内外对这起事故几乎趋于一致的理解与判断。
首先是上级主管部门态度的转变。事故发生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L矿特大透水事故调查组,调查组下设技术组、管理组和综合组,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全面调查。在调查组来之前,无论从舆论宣传方面还是社会影响方面对L矿都是不利的,国家甚至在调查前就将关井停产整顿拟入议事日程。直到调查组来到L矿,被矿里的安全文化建设深深震撼。一张张感人的图片、标语,整洁的厂区环境,员工团结一致的目光,扭转了前期调查组先入为主的质疑。随后的深入调查表明,L矿最大的隐患是瓦斯和冲击地压,建矿10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透水事故,而且矿区地下水系不算丰富,因而矿井内的水患才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在下矿进行勘察后,公开回答网友提问,肯定了L矿对于防瓦斯、防火灾等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将这起事故定性为“百密一疏”。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局长也表示“L矿作为一个高瓦斯、冲击地压比较严重的矿井,近些年来,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防火、防瓦斯、防突等方面,对于水患地防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真可谓是百密一疏”。随后,记者媒体也深入L矿进行访谈与调查,“好矿出事,令人心痛”、“百密一疏下的矿难透视”等报道相继而出,舆论走向开始发生转变,负面的置疑声音逐步消退。在以最快、最平稳的秩序解决了对遇难矿工家属的安置工作后,全矿又以扎实的工作和稳定的形势成功接待了国家安全专家组对L矿的安全论证。L矿在人本安全意识引领下的安全管理工作和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并被建议推荐为全国安全生产示范矿井。从置疑、关井到百密一疏与示范矿井的转变,无不归功于L矿扎实的意识形态整合工作。员工的组织认同、精神风貌、厂区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扭转了外界对于这起事故的负面看法与评价。
在对员工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员工对于企业的高度认同,已经在井下工作了30年的采矿工人曹某就对矿难感到不解:“矿里非常重视安全工作,下井前的安全宣传天天做,安全守则天天学,每天副矿级干部下井带班,集团和省里的安监人员会隔三差五前来检查,都做得这么好了,怎么还会出这么大的事故呢?”在矿办工作多年的小刘也说:“这种情况是不是印证了人们常说的天有不测风云呢?”多数员工的反映均认为事故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咎于企业安全意识深入不到位,而是一场“意外”。另外,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进一步反映了矿难家属对L矿的理解与认同。某班组班长吴说:“矿难发生后,企业在第一时间不遗余力地组织救援,成立救护大队连续作战,先后深入井下9次,22名矿工遗体被运到井上。事后又紧急调动所有力量,全力以赴做好善后工作,每个遇难家庭都有10至15名处、科级领导干部负责包保,配备医务人员24小时照料遇难家属,并为其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之后,省总工会将20万人民币送到遇难矿工家里,市总工会也捐款10万元,中石油在当地的分公司捐助200万,集团公司全体职工捐款300万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遇难矿工遗体火化工作在5日内全部完成,企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据多名矿工反映,本次善后处理工作在矿业集团事故处理中是最为迅速和有序的,从员工对事故的理解和遇难矿工家属的支持中不难看出L矿人对企业组织的认同,这与多年行之有效的、以人为本的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成功的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为企业赢得外部合法性和实现内部团结奠定了基础。
可见,以内部整合为主的部落式组织L矿的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为组织秩序的再生产提供了意义支撑,成为组织获得外部合法性与内部合法性的价值依托。其运用与组织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结合的、多样灵活的感性传播手段,促成群体共享意识形成,将尊重生命、保障安全的人本安全意识形态成功内化为引领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为的身心图式,在对成员的认知与行为塑造中发挥着真实的作用。
有关组织变迁中的意识形态整合研究的文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对企业管制的放松,企业有了自主建构组织意识形态的空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需求,要求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价值观念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2023-11-28
与阶级的抽象性和普遍性相比,可视、可感的组织却是具体的、生动的,它为意识形态整合研究提供了新的结构支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当代意识形态实践的社会基础正在实现从阶级向组织的转移。具有场域边界和重申不同价值理念的多元组织正是现代意识形态展开的具体场所。意识形态主体的多样化是随着人类......
2023-11-28
从书写、印刷、再到影视与网络传媒的发展,使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与感性化的特征。当今文化的影视化进一步加剧了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象征性与感性化特征。......
2023-11-28
组织的历史对于组织意识形态建构是重要的,一方面组织的历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使组织意识形态建构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另一方面,历史不仅表现为静态的事实,还表现为时间的绵延,绵延的历史对组织的重要性就如民族国家的历史对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生成的重要作用一样。因而,在组织的意识形态......
2023-11-28
第一节组织意识形态整合路径首先,组织意识形态整合任务的突显是伴随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是阶级、阶层分化,人们生活日益组织化过程的伴生品。组织意识形态整合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整合组织成员的思想价值观念,为组织成员行动提供价值依托,进而整合成员的行为。组织意识形态整合通过创建指导组织生产、生活实践的指导思想,使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产生认同,进而实现成员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同一。......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