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意识形态的宏观嵌入性——文化组织意识形态建设对文化背景的依赖性有目共睹。......
2023-11-28
四、从外部学习到内部治理的制度创新
不仅仅是作为国有企业组织外部的生存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国有企业本身的所有制形式和内部经营管理制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双重置换模式逐步确立。双重置换包括通过向非国有投资者转让国有产权以置换企业的国有性质的产权置换,和通过对职工进行经济补偿置换职工的全民身份,打破铁饭碗让职工走向市场的身份置换。前者涉及到关于企业性质的所有权变化,后者涉及到企业管理深层的人事制度变革。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认为企业活力不足的深层原因主要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组织制度不合理和管理制度不科学。从此,国有企业改革从理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进入到组织内部制度变革的新阶段,开启了国有企业大规模改制的序幕。界定产权的股份制改革和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制度改革触及了企业内部深层的制度结构和职工根本利益,企业内部制度逻辑的深层置换引发了新一轮的合法性危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和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改革实质是触动了企业深层的产权制度改革,标志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改制的全方位制度创新阶段。改制企业普遍形成了股权多元化的格局。[29]制度改革背后是制度深层价值理念的变迁,制度的多元化、多样化必然致使组织意识形态产生分化。改制企业中不少企业都是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存在,分别体现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的多方意志,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的学习机制就不仅仅是对外部的其他所有制企业进行学习与模仿,来自于内部制度结构变革的力量,如产权多元化下的混合所有制所直接带来的组织意志的多元化,也促使组织的意识形态产生多元分化。即这种分化不再单单来自于组织竞争促使的组织间学习与模仿效应,也来自于组织内部制度创新本身,这使组织学习的动力由外部竞争转向内部治理,多元分化的组织意识形态促使组织意识形态整合任务日益突显。
单是产权改革并没有给职工带来直接压力,但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触动了企业最深层的人的因素。职工身份的转换改变了原有职工对组织的认同基础,即组织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发生了分化。原有职工对企业的认同除了政治思想上的道德教化外,还有一个深层的客观基础,就是高福利、永久就业的保障制度所产生职工对企业的依赖。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改变了职工原有的劳动关系,转变了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通过置换职工身份,国有企业解除了对职工承担的无限责任,将职工与企业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变为市场选择关系,让劳动力资源受市场调节,职工的失业、医疗、养老等不再由企业包揽,而是由企业按政府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规定标准支付,从而使职工身份彻底从“企业人”变成“社会人”,职工同企业关系的改变,使职工原有对企业单向依赖所形成的组织认同失去了制度基础。
身份置换为改制企业根据市场规则配置人力资源和裁减冗员创造了前提条件,企业以买断工龄等经济补偿方式开始大幅度的裁员,据统计在1995-2003年间,国企职工总人数下降了大约4400万,如下表所示:[30]
1995-2003年国企数量和国企职工人数
a.在工业领域,包括国家控股企业。(www.chuimin.cn)
b.指所有国企。
c.与1995年相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各年度报告。
失业人数的增加引发了职工的不满,劳动纠纷数量急剧增加,下岗职工成为城市中新兴弱势群体。工人抱怨被解聘失业而补偿太少的上访请愿行为不断,更有很多职工对国家和企业关于下岗分流政策及执行中的公正性提出质疑,职工对企业的认同开始产生严重分化。
面向市场的国有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也产生很大变化,原有干部与工人只是存在身份差异,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的格局被打破,企业内部的薪酬制度改革使管理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内部阶层利益分化进一步促进了组织意识形态的分化。有关资料显示,中央企业职工年平均收入从2002年的1.97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2.4万员。[31]改制过程中的管理层收购存在的自买自卖、暗箱操作所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也引发了职工对管理者的不满,激化了两者的矛盾。另外,不同工种实际工资差距的拉大也促使职工群体内部产生分化,技术人员、一线工人与辅助工人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企业内部以职业、工种为基础的新利益群体不断生成,利益的分化也必然带来组织内部意识形态的分化。
组织作为一个小社会,为更好地组织自身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就必然要在政治整合抽离、社会整合不足的情形下完成组织意识形态整合的历史使命。组织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实体形式在剧烈变迁的社会中必然需要一种将人们团结起来的集体意识。而这种意识不会是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功利主义与效率原则,而是将个体凝聚起来的价值原则。李汉林明确将团结作为组织的规定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将有关社会组织的研究仅仅局限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及其连带的效率原则和功利原则。换言之,对社会组织本身及其成员的研究向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有关组织行为的理性选择层面,以及由此确立的有关个体行动的工具理性假设,相反,我们必须从一个更大的视角出发,支考察组织得以规定的更基本的属性。在涂尔干看来,这个属性就是团结。而且,这种团结从根本上来源于集体意识的层面,来源于基本的社会认同中,无论这一认同通过民主的方式来自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还是直接来自组织内部的文化认同。总之,团结的首要原则,并不是纯粹制度的规定性,而是更高层面上的价值规定性。”[32]因此,构成组织的最根本的原则,不是效率与利益,而是维系组织团结的集体意识,这与组织意识形态的积极建构密不可分。在转型中国社会,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成为变迁社会维护秩序和团结的一股力量不可缺失。
有关组织变迁中的意识形态整合研究的文章
政治功能——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维护与论证功能,具有相对的保守性。当今时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但精神文明却变得相对匮乏,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在重振人类精神文明家园的进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平衡政治极化与经济极化的驱动力,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023-11-28
L矿以生命安全保障为核心的人本安全意识形态传播手段更加人性化、感性化。组织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和手段的感性化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安全宣传以人为本的特征。为确保组织意识形态的稳定性,还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将其不断固化。L矿人本安全意识形态引领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则是以多种形式,特别是以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结合的各种仪式实现共享价值观的形成与内化。......
2023-11-28
树立健康的市场意识而非自利的市场意识,突出市场意识的积极面向,规避市场意识的负面影响是C厂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的特色。围绕市场意识组织核心价值理念得到不断提炼与创新,组织意识形态建设表现出灵活性与实用性的特点。......
2023-11-28
(二)大学、治理结构与大学治理结构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综合性地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及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治理结构是“大学中各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是协调规范大学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主体行为的制度安排”。本文将重点围绕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行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涉及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
2023-11-30
第一节组织意识形态整合路径首先,组织意识形态整合任务的突显是伴随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是阶级、阶层分化,人们生活日益组织化过程的伴生品。组织意识形态整合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整合组织成员的思想价值观念,为组织成员行动提供价值依托,进而整合成员的行为。组织意识形态整合通过创建指导组织生产、生活实践的指导思想,使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产生认同,进而实现成员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同一。......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