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界定

社会学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界定

【摘要】:意识形态具有社会事实的特征,它是在群体互动中形成的集体意识,意识形态一经形成就具有不可还原性和强制性。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意识形态概念界定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给意识形态下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即意识形态是在特定时空情境下,用于指导特定群体实践的价值观念图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集体性

意识形态一定是在特定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观念,它不能简单的被还原为个人心理。意识形态具有社会事实的特征,它是在群体互动中形成的集体意识,意识形态一经形成就具有不可还原性和强制性。尽管某种意识形态不一定是全体成员共同信仰的价值观念,但如果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就会在群体实践中发挥非正式制度的规范作用。同时,某个特定群体中可能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那么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就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由于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集团更有可能使自己的价值理念得到更好的阐释与传播,因此更容易得到认同,所以占主导地位集团的意识形态往往在群体中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但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的、实际存在着的指导人们行为的意识形态。只有当意识形态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其主导的价值理念在大多数群体成员中内化为行动准则时,才真正成为群体实际存在的主流意识形态。可见,主导意识形态可能与群体中特定成员或团体的位置相关,拥有更高地位的成员或群体更有可能将自己的主导意识形态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作为位置较低的成员和团体也具有自己的权力,主导意识形态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得他们的认可,这就迫使高位集团在提出自己的价值理念时要将全体成员的利益考虑在内,真正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价值理念才能在实践生活中发挥引领作用。但归根结底,无论我们用何种标准划分群体类型如阶级、种族、民族、性别、职业、组织等等,意识形态的主体一定是特定群体,尽管它可以内化到每个群体成员的心理,但单个成员的价值主张却不能称其为意识形态,只有在群体内部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后,才可能成为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的稳定性源于它的集体性,它在集体中生成,并具有不可还原性。

2.价值性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与活的灵魂(www.chuimin.cn)

意识形态的价值性为特定群体及其实践言明立场,作为集体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表达了特定群体根据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社会条件与当下的集体任务,对什么是本群体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和意义追求所做出的判断和宣称。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就在于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可供理解与期待的意义图示,它用其特有的价值选择标定了群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为群体实践提供价值导引和巨大的精神动力,这种动力的源泉就来自于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有时意识形态并不需要与真理相符就能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就是由于其价值性与人们情感和心理密切切合,而不一定与人们的逻辑理性思维直接相符,人们对于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往往是出于对其所倡导的价值的认同与拥护,而不见得真是看到了它对真理的揭示作用。正如现今各种代表多元价值的社会思潮都有普遍的信众,我们很难判定究竟哪个是真知灼见,哪个能预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对它们掌握了群众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却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意识形态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恰恰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所排斥的价值判断来确立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意识形态虽然是由价值理念组成,但并不能被简单的还原为价值观,它是由诸多价值因素组成的价值观念图式,是对各种价值元素进行结构性排序的结果,即它赋予不同的价值观念及价值元素以不同的权重,形成自身的价值偏好结构。正是这种图示式的价值组合使意识形态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境的需要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实践的发展。

3.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的目标与效度检验标准

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有了自己的能动性特征,它来自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根据自身的价值理念对现存社会进行认识、解释与改造是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目标,这使意识形态区别于乌托邦和文化,意识形态较之与乌托邦的难以实现性和文化发展的被动性具有更加丰富的实践性和能动性。它不仅仅是一种意义表达机制,更是一种引导行动的蓝图与纲领,为社会实践提供价值导向与意义定位。如果说各种明文的规章制度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在其中行动的具体框架的话,那么意识形态不但作为这种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声明而存在,而且为人们在这个框架的具体行动提供意义指向。因此,我们既可以在正式制度背后的制度理念中间接地找到意识形态的影子,也可以在非正式制度中看到它具体而直接的实践价值。意识形态的实践性不仅表现在它的能动性上,还表现在它与实践的依存性上,如果意识形态脱离实践,时间久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变成抽象的幻象而失去自己必须依赖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才能获得的合法性基础,因而实践性又是检验意识形态效度的标准。意识形态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不断的反思自身,根据社会变迁调整自己可能产生的不合适宜性和保守性。意识形态的实践性使其开放性与发展性成为可能,成功的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实践的反思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构建,开放的、非僵化的意识形态因而也就具备了与实践相伴生的生命力。

尽管不同的时代与阶级群体赋予意识形态以不同的内涵,但发展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总结出以上对于意识形态核心特征的共识性判断。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下,我们关注意识形态作为价值理性的本质特征,及其区别于哲学关注意识形态的真假问题、政治学关注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问题,更加强调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价值多元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文化整合功能和具体实践展开,即它如何在群体实践中用其价值观念赋予集体行动以价值和意义,从而引领群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