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组织变迁中的意识形态整合案例选取

组织变迁中的意识形态整合案例选取

【摘要】:其他企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整合实践,但有的不够明晰,有的其整合实践方式在这两个案例中也均有体现,所以将C厂和DCR集团公司定为此次考察的另外两个典型个案,笔者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以实习生的身份进行参与式观察。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案例的选取

各个学科研究意识形态的方法不尽相同,多对意识形态所发挥的功效展开论述,即对意识形态做功能分析。如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服务于经济效率的工具(诺斯,1994),政治学中意识形态成为利益表达和权力控制的武器(马克思,1845),文化人类学则强调意识形态的认知模板功能(格尔茨,2002)。他们都特别注重对成功意识形态的功能分析,社会学的视角则应将成功的意识形态本身当作一个社会事实,对其得以构建和再生产的动态过程进行细致的过程分析。为此,在第五章本研究应用历史文献考察法,对制度变迁场景下的组织意识形态分化过程进行动态的历时性分析与考察,而在最后一章通过个案分析法来呈现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的具体性与丰富性。

为了解并分析成功意识形态整合实践的具体过程,本研究采取“典型个案法”(陈向明,2000),对那些意识形态整合实践丰富且效果良好的组织进行考察,来看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是如何与组织实践密切相结合的,探讨组织集体意识和情感产生与维系的具体过程,以及组织意识形态作为组织客观结构背后的意义支撑是如何使组织结构和组织日常生活实践得以被理解和再生产的。微观考察较之大型问卷调查更具特色,微观考察在制度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观察提出了如何分析转型经济中制度变迁的方法论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在调查中采用过程视角。这意味着我们对正在发生中的制度变迁下结论的时候需要耐心。其次,虽然因果关系的理论模型在社会科学中有着独特魅力,但我们所关心的多个过程相互作用及其意外结果意味着实际的过程可能更是十分复杂,所以近距离的观察和阐释的方法有着独特的优势,使得我们能更好地分析和把握变迁过程的复杂性和微妙性。”[10]因此,我们采取个案分析法来展现制度变迁场景下的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

由于制度变迁中的国有企业组织在意识形态整合实践方面具有典型性(这一点在第五章有具体论述),三个成功案例L矿、C厂和DCR集团公司的选择均是来自于经历了剧烈制度变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型国企。抚顺L矿的选定是在参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社会流动”调查中,通过走访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多家改制国企,发现L矿的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最为丰富,效果也最为明显。在剧烈的体制变迁中,由于改革本身触及到很多人的根本利益,大多数国有企业改革矛盾频发、冲突不断,L矿的改革秩序最为平缓,职工对企业改革的认同度也是最高的一家,这与其独具特色的以保障生命安全文化建设为表现形式所进行的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密不可分。笔者于2005年和2007年两次深入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www.chuimin.cn)

第二个和第三个案例是位于笔者家乡所在地的C厂和DCR集团公司,2007年通过相关努力,在与当地国资委取得联系和配合的基础上,调出该市改革企业的具体名册,借助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对大、中、小三种规模企业改制情况和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的初步了解进行抽样摸底调查,发现C厂和DCR集团公司最具代表性。其他企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整合实践,但有的不够明晰,有的其整合实践方式在这两个案例中也均有体现,所以将C厂和DCR集团公司定为此次考察的另外两个典型个案,笔者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以实习生的身份进行参与式观察。

由于是在多达10家以上的企业组织中进行比较之后选取的案例,且企业组织均非常配合,笔者拿到较为丰富和相对真实的一手资料,并通过与组织领导人、班组长、一般工人等不同职工群体进行深入访谈,在争得其同意的基础上获得大量访谈录音资料,同时,在厂区进行参与式观察也取得了大量图文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深入分析并不希图得到某种普遍性的可推广结论,而是对丰富的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调查中发现了组织意义结构对于组织客观结构及日常实践再生产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调查也反映出三家企业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所具有的丰富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差异性是组织类型、规模、组织任务目标、领导者理念、组织所需应对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组织意识形态整合手段也极为丰富、多样化,当然也有共性特征存在,如整合手段的感性化、情境化、实践化。尽管都是相对成功的组织意识形态整合企业,但由于指导思想、价值定位及具体整合手段的不同,整合实践具有很强的具体性和特殊性。通过对三个典型企业组织的考察,初步可以揭示出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实践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制度变迁场景下,组织意识形态整合对组织秩序维持发挥不容忽视的力量。可以看出组织的客观结构背后还有一个对其起支撑作用的观念意义结构,对组织和成员的行为而言,不仅有物质利益的驱动力,也有观念、兴趣等精神因素的动力。组织意识形态作为价值意义图示是促成组织共同体意识形成,并完成观念和行为整合的重要维度,是支撑组织秩序的深层表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