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元春省亲大观园前后,贾府与皇帝的关系研究

元春省亲大观园前后,贾府与皇帝的关系研究

【摘要】:贾府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出现在元春省亲大观园前后,在这里,皇权的代表是来传达皇帝口谕的太监和贵妃元春。我们首先来看几段描写,然后以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君臣之间的关系。

4.1 君臣之间

《红楼梦》中皇帝没有正面出现过,因而不曾正面描写过君臣之间的关系,但是因为元春后来“才选凤藻宫”,贾府成了皇亲国戚,贾政成了皇帝的国丈,贾府和皇帝之间较之平民百姓和一般官吏就多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贾府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出现在元春省亲大观园前后,在这里,皇权的代表是来传达皇帝口谕的太监和贵妃元春。为了分析方便,本书中凡是用于分析的引文都列在文中。我们首先来看几段描写,然后以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君臣之间的关系。

第十六回中,贾政正在庆贺生辰,忽然夏太监来下旨,这里有一段描写:

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并不曾负诏捧敕,至檐下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

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有两个时辰工夫,忽见赖大等三四个管家喘吁吁跑进仪门报喜,又说“奉老爷命,速请老太太带领太太等进朝谢恩”等语。那时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下伫立,那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在一处,听如此信至,贾母等唤进赖大来细问端的。赖大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

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都按品大妆起来。贾母带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入朝。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伺贾母大轿前往。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这段中,皇帝的代表便是夏守忠。夏守忠之言就是皇帝之言。夏公公传来的皇帝口谕显然是命令,“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这里夏公公直呼贾政大名,用的是命令的句式和口气,没有任何修饰,从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威胁论来看,是直言不讳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当时,贾政正过生日,大摆筵席,家中一大堆来道喜的宾客。贾政作为主人和主角,本不该走开。但是,皇帝一声令下,贾政随叫随走。夏公公此时已知贾政成了国丈,但他无视当时的局面,不顾贾政的个人自由和个人空间,从西方人的面子观来看,这极度威胁了贾政的消极面子。

从他们的社会关系来分析,确实,贾政是岳父,是长辈,皇帝是晚辈。晚辈对长辈一般不能使用命令。如果有要求,也应该是以请求的形式提出。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皇帝是天子,是上天的儿子,是天下第一人,所有其他人都是皇帝的子民,皇帝对于子民有绝对的处置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还有一句话:“伴君如伴虎。”作为臣子的,要是一言不妥,都有可能遭致满门抄斩。对于这样一件朝觐的区区小事,皇帝根本不会考虑,夏公公也是见怪不怪。

在天下臣民与皇帝的关系中,权势关系超越了宗族、兄弟姐妹、夫妻、父子等社会关系,皇帝处于绝对权势位置。这里,贾政和贾府一干人等听见皇帝特别召见,祸福难料,个个精神紧张。虽然夏公公态度和蔼,没有显示不好兆头,一家人还是心中忐忑不安。直到贾政让管家报信来,贾母等才定下神来。

我们还可比较一下皇帝通过夏公公传的口谕和贾政让管家传的话。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要去谢恩,是宫廷的礼制规定,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皇帝的一个间接命令。但是贾政的传话中用了一个“请”字。贾政是通过赖大对着自己母亲说话,中国传统社会讲究“百善孝为先”,贾政为了对母亲显示尊敬,采用了消极礼貌策略,使用了规约性的“请”字。同样是对着长辈,都是通过身边伺候的仆人传话,皇帝对着岳父贾政,贾政对着母亲,女婿岳丈、儿子母亲,社会关系均极为亲密,但是由于权势关系的差别,使用的言语行为差别极大。皇帝传的话是命令,贾政传的话带着请求。

再看赖大应答贾母问话,在同样一件事情中,赖大非常谦卑,称呼自己等人为“小的们”,称呼自己为“小的”,称呼元春为“咱们家大小姐”,称呼贾政为“老爷”。赖大是贾府管家,虽是高级奴仆,但终究是奴仆,而贾母是贾府中地位最高之人,虽然贾母并不直接掌权,但是事实上的家庭事务管理者,两者之间权势关系显而易见,两者的社会关系属于主母和家仆,有比较大的级差,所以他最后提醒贾母时和贾政一样也采用了消极礼貌策略的言语行为,“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

由此可见,在权势关系不平等的情况下,低下卑微的一方通常采用各种保全对方面子的礼貌策略,而尊贵优势的一方则可能不实行任何礼貌策略,直截了当。

有点偏题了,我们回头再来看一段比较有代表性的话,是贾琏和凤姐之间谈起省亲的事情:

凤姐道:“可是别误了正事,才刚老爷教你作什么?”贾琏道:“就为省亲。”凤姐忙问道:“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贾琏笑道:“虽不十分准,也有八分准了。”凤姐笑道:“可见当今的隆恩。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赵嬷嬷又接口道:“可是呢,我也老糊涂了。我听见上上下下吵嚷了这些日子,什么省亲不省亲,我也不理论他去;如今又说省亲,到底是怎么个原故?”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之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万人之心,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伺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儿女,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之情、天伦中之至性。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这岂不有八九分了?”

贾琏是个纨绔子弟,平常不学无术,可是谈起皇帝,却是毕恭毕敬,大加颂扬。称皇帝为“当今”,极力夸赞皇帝“日夜伺奉太上皇、皇太后”,孝顺之至,更是称扬皇帝体贴民意,顺应人心,大开方便之门,让宫中妃嫔得以回家省亲,慰父母老怀,得享天伦之乐。从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来看,真是给足了皇帝十二分“积极面子”。虽然皇帝不在贾琏跟前,贾琏本人也没有官至上品,足以觐见皇帝,但是皇帝的权势似乎无所不在。贾琏虽然不堪,但从小也是受孔孟之道教导,贾府几代深受皇帝隆恩,他不管是感恩戴德之心也好,还是奉行君君臣臣之礼也好,皇帝的绝对权势,即使在家常谈话中,都得以彰显。

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元春省亲大观园,和贾母等女眷见面时的情景:(www.chuimin.cn)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等忙上前来解劝。贾母等让贾妃归座,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然后东西两府掌家执事人丁在厅外行礼,及两府掌家执事媳妇领丫鬟等行礼毕。贾妃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启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贾妃听了,忙命快请。一时,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又有贾妃原带进宫去的丫鬟抱琴等上来叩见,贾母等连忙扶起,命人别室款待。执事太监及贾赦那宅两处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个小太监答应。母女姊妹深叙些离别情景,及家务私情。

元春有双重身份,既是皇帝的贵妃,又是贾政和王夫人的女儿、贾母的孙女。这两种身份孰轻孰重呢?我们从几个动作就很容易分辨出来,元春想以“家礼”拜见贾母,但是贾母等都惶惶不敢接受,“俱跪止不迭”。显而易见,贵妃的身份大于贾府女儿的身份。元春不说话,其他人也默默无语,只是“垂泪”,待到元春伤情说出送她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邢夫人等人忙上来解劝。

邢夫人原是元春婶娘,忙来劝慰,按照常理,似乎显得有些过于殷勤。而且元春此话分明是责怪家人长辈替她选错了人生道路,实施的是直言不讳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后半部分劝说大家不要再哭的话,也不是家常对话中一个普通孙女或女儿所说的口气。所以,元春在省亲过程中更多表现出皇帝贵妃的一面,而不是孙女、女儿的一面。换而言之,在省亲这个过程中,元春和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的关系更多集中在权势关系上,而不是亲属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里体现了封建社会婚姻的实质。李宝臣(2008:151)指出,在父权、夫权模式下,女子的婚姻实际上是选择她人生归属的重要环节,她把人生的大部分过程交付给另外一个家庭,疏远了血缘意义的亲人关系。女子出嫁之后,身份发生巨大变化,不再属于娘家的家族系统,而是名正言顺地成为婆家的正式成员。更何况元春是嫁入了皇宫,飞到了最高枝呢。即便是娘家长辈,“君为臣纲”,也得对着贵妃顶礼膜拜。

再看元春与贾政、宝玉的会面:

又有贾政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贾妃亦嘱“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

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贾政退出。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娇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完,泪如雨下。

贾政和元春的这段话很多文章都曾引用分析过,我们在第一章讨论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时也曾引用过何兆熊教授分析的此段话。我们在此再从另一角度来讨论。上一段元春和贾母等的对话中还是家常成分居多,这里元春和贾政之间的对话言辞正式到了极点,句句文言。元春表达的还是同一层怨恨骨肉分离之意,但更含蓄幽怨。这样的言语当然威胁到贾政的面子。因而,贾政闻言,十分的诚惶诚恐。他马上转换了话题,委婉地劝说元春要以家族荣誉和为国效忠为重,声称“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请贵妃善自珍重,不辜负皇帝对其的隆恩,担当起祖宗对其的倚重,更表达了他们一族对皇帝的感恩,祝愿皇帝万岁千秋。他说:“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还用了一个极度贬抑的“伏”字来表达自己的低微和忠心。贾政贬抑自己的词还有自称“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他还把自己的职位称为“厥职”。对着自己的女儿,他还用了一个“祈”字来请求元春珍爱自己。贾政这里采用的是和上文中通过赖大传话给母亲时一样的消极礼貌策略,他把元春当做长辈一样的敬重。贾政恪守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严格等级制度,他明白他和元春之间的权势关系大大重于社会关系。

另外,元春本人,也严格遵守着封建等级制度和皇家礼制要求,不敢多行一步,不敢多说一句。对着贾母,对着王夫人,对着婶母,对着一屋子的姐妹,对着父亲贾政,都克制住了自己。只有在会见自己带过的弟弟宝玉的时候,元春才真情流露,抑制不住。她抚宝玉之颈,“泪如雨下”。

宝玉的觐见也值得注意。他是在元春问起时才被引入,而且先行了国礼再来相见。贾母说宝玉是“外男“,不敢随便觐见。自己的亲弟弟都成了“外男”,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父权社会和皇帝的绝对权势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制度下,人性受到了极大的遏制,真情难以流露,不能不说是刻骨的悲哀。

我们再来讨论消极面子的问题。上面几段之中,皇帝的命令,如果放在强调个体自由、尊重个人空间的西方文化之中,用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来分析,自然是属于威胁了受话人的消极面子,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君臣观念深入人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区区一个召见。而且,皇帝不是谁想见就可以见得的,召见更多代表着恩宠和荣幸。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是封建贵族、高级官员才拥有的特权,他们唯有羡慕。因此,皇帝这样的命令不能被看作是威胁受话人的消极面子。

元春和贾政、贾母、王夫人等的对话中,元春多有抱怨和叮嘱,看似也大大损害贾政、贾母和王夫人等的消极面子,但在“君君臣臣”这样一个特定的体系之下,元春的话不亚于第二道圣旨,遵从旨意是理所当然,因而元春的话也并不含有威胁消极面子的意思。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大臣虽然在平民百姓面前居于高位,但是其实和百姓一样,已经是被彻底奴化了的一群人。皇帝对大臣之上奏有不满之处,可以直接在朝堂之上下令把大臣拖出去,扒去衣服裤子,当众杖打,称为“廷杖”。在这样一个专制体制下,大臣的人格已经被完全“儿化”和“奴化”,皇帝对待大臣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大臣毫无个人尊严和个人自由可言,更毋庸谈及什么消极面子。所以,皇帝赞扬许可大臣,就是给大臣“脸面”,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积极面子”。至于消极面子存在与否,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要杀要剐,怎样处置,那是上天授予皇帝的特权。当然,如果皇帝有违天命,上天决议惩罚,诚如魏征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官逼民反之时或时势所迫之时,皇帝的绝对权力就要另当别论了,比如唐明皇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玉环,还有众多末代皇帝做了冤魂,这些属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范畴,我们不在这里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