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红楼梦》中礼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红楼梦》中礼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摘要】:《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

3.4.2 《红楼梦》中的礼俗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农业社会,礼俗主要来自于与农事和天文相关的各传统节日节气之庆典,如过年、元宵、中秋等。《红楼梦》里所展现的有以下几个礼俗:

(1)过年和元宵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了贾府过年前种种准备,准备祭祖,准备年节下众人的衣物和食品,还有小姐公子们的玩意儿等等。另还有描写道:

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这些涉及过年的一般习俗,贴门神、贴春联、上灯等等。门面、挂牌等显眼之处,要油饰一新,有“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的说法。过年的准备,越充足越好。还有重要的一环是发放压岁钱。贾府的压岁钱准备得很是精致,把金银做成不同的样式,用一百五十三两碎金子铸了二百二十个小锞子,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还有笔锭如意、八宝连春的,分给小姐哥儿们,供他们春节里取乐使用。正月里,可以放爆竹,下围棋,抹牌,看戏,就连平时不允许的小赌,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贾环还因为赌品不好被王熙凤大大教训了一通呢。

年前还有送年礼和收年礼的习俗。黑山村乌庄头是贾府的佃户,过年前便送来大宗年礼,各色年货,折合银子二千五百两之多。还有世交亲戚等互送的礼。北静王送来了字联和荷包。这些礼品和年物由一族之长——贾珍向本府子弟们一一发放。

祭礼是过年最重要的礼节,前文已经详细叙过,此处略过。祭祖完毕后,众人要给贾家的最高长者——贾母行礼。贾母居荣国府,大家从宁国府祠堂来到荣国府贾母正室,先向贾母和贾母同辈的妯娌行礼,然后贾敬、贾赦带领诸子弟,男女分开排列,分别行礼,礼拜尊者。拜完尊之后,还要拜长。各阶次的主子一一归坐,接受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们的行礼。受礼的同时开始散压岁钱,包括准备好的金银锞和荷包等。受礼散钱之后,合族人聚在一起,欢喜热闹,一起吃合欢宴。除夕夜还要给佛堂、灶王焚香上供。两府内外,荣宁街上,灯火高挑,爆竹齐鸣,笑语喧阗,整夜不绝。

从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要到各家拜年、吃年酒。像贾府这样的望族,朋友亲戚,迎来送往,自然热闹非凡。吃年酒要请吃和赴吃,事先拟好日期单子,以免重合。贾珍特别强调,头一年就因为时间没安排好,结果重复了几家,好像自家虚情怕费事似的,显得礼仪不周。这年,王夫人和凤姐一连忙了七八日才算忙完请客的事情。

元宵近时,又是张灯结彩,一番热闹。贾府里,灯火通明,摆上瓜果,吃酒看戏,放烟火赏灯,一派祥和。在民间,元宵还有演社戏、赏花灯的习俗。《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命家人霍起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结果英莲被人贩子抱走,从此在人世间历经艰难,直至大归。甄家也从此困顿下来,此是题外话了。

再说贾母素爱热闹,十五日夜,在大花厅摆了十来桌酒席,定了戏班子,为荣宁两府子侄孙男孙媳的家宴添彩。唱热闹吉祥的《西楼会》,贾母高兴,便吩咐赏钱,立刻有三个媳妇将预备好的散铜钱,一人撮了一笸箩,便往台上撒。

元宵节还要吃元宵。唱戏的小伶们,也停戏和大家一起吃。接着又有女先生说书、击鼓传花、贾母和王熙凤讲笑话等节目,精彩纷呈。

直到正月十七,贾府宗祠才将大门关上,将供奉的祖宗影像收起来,众人在贾母带领之下再一次拜祭祖先,求祖先保佑太平兴盛。年却还没有完全过完,贾府中还有许多活动。过年时忙着应酬场面上的世交亲戚了,走动得特别频繁的薛姨妈,以及府里一些有头有脸的婆子没有请过。于是,十七日当天薛姨妈就来请贾母吃年酒,十八日是赖大家,十九日是赖升家,二十日是林之孝家,二十一日单大良家,二十二日吴新登家。另还有王夫人和王熙凤的娘家王子腾家来请。王夫人和凤姐看着料理,一直到正月底才算真正过完年。我们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应酬上向来有先疏后亲的传统。

最热闹的元宵自然是第十八回中的“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只见曹雪芹描写道:“早见灯光火树之中,诸般罗列非常”,“登楼步阁,涉水缘山”,“一处处铺陈不一,一桩桩点缀新奇”,接着是“大开筵席”,“贾母等在下相陪,尤氏、李纨、凤姐等亲捧羹把盏”,元妃泼墨题名,命宝玉和众姐妹吟诗题咏,压轴戏是四出大戏,真个是“一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此回中曹雪芹还写到皇家的元宵节,当贾府众人等得心焦询问太监元妃何时归省时,只听那太监说:“早多者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元宵佳节,上至皇宫,下至民间百姓,都赏灯喝酒,皇家的更加讲究一些,还有拜佛的习俗。

过年的祭祀活动已在前文写过,我们把它归为礼制的一种,本处略过。

(2)中秋

《红楼梦》还描写到另外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中秋。《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纷纷仿效,中秋时节,对着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6]。这个节日的盛行是在宋代,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www.chuimin.cn)

中秋之夜,人月两圆,宁府里的夜宴是这样描写的:

果然贾珍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余者桌菜及果品之类,不可胜记,就在会芳园丛绿堂中,屏开孔雀,褥设芙蓉,带领妻子姬妾,先饭后酒,开怀赏月作乐。将一更时分,真是风清月朗,上下如银。贾珍因要行令,尤氏便叫佩凤等四个人也都入席,下面一溜坐下,猜枚划拳,饮了一回。贾珍有了几分酒,益发高兴,便命取了一竿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嗓嫩,真令人魄醉魂飞。唱罢复又行令。

荣府中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那年连贾珍、贾蓉都去了:

于是贾赦、贾政等在前导引,又是两个老婆子秉着两把羊角手罩,鸳鸯、琥珀、尤氏等贴身搀扶,邢夫人等在后围随,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便是这座敞厅。因在山之高脊,故名曰凸碧山庄。于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垂首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首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只坐了半壁,下面还有半壁余空。

贾母笑道:“常日倒还不觉人少,今日看来,还是咱们的人也甚少,算不得甚么。想当年过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就这样,太少了。待要再叫几个来,他们都是有父母的,家里去应景,不好来的。如今叫女孩们来坐那边罢。”于是令人向围屏后邢夫人等席上将迎春、探春、惜春三个请出来。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先尽他姊妹坐了,然后在下方依次坐定。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

其乐融融,好不热闹!笑话讲完之后,贾母还恐怕宝玉和黛玉等在上一辈面前不自在,竟将贾赦、贾政等散了去,再另行团团围坐赏月,不辜负中秋好时节。这些都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传统礼俗。

《红楼梦》中还有一处描写到中秋佳节,便是在第一回中。此时,贾雨村仍处于“玉在img7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之时,苦于平生抱负不得施展,甄士隐邀雨村中秋佳节同赏明月共度佳节,两人觥筹交错,美酒佳肴,吟诗作词,畅谈抱负,好不开怀。贾雨村获得甄士隐之资助,上京赶考,从此走上官场风雨利禄之路,也开启了《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起点,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一条草蛇灰线。

(3)抓周

在第二回中,曹雪芹写到冷子兴介绍宝玉的话,便涉及民间抓周的习俗:

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爷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

“抓周”又叫“试儿”,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小儿满周岁要行“抓周”礼,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它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深情,具有家庭游戏性质,是一种具有人伦味、以育儿为追求的信仰风俗。

宋朝吴自牧《梦粱录・育子》记载:“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7]

“抓周”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前或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还要加摆:铲子、勺子或炊具、剪子、尺子或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或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以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枝、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也要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儿,善于‘及时行乐’”。总之,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对小孩的未来给予良好的祝愿。因而,宋朝孟元老把抓周礼称为“小孩之盛礼”。[8]

通过小孩抓周,还在客观上检验了生母、看妈、奶妈对小孩是如何带领的,是怎样进行启蒙教育的,这也是这一风俗得以持久在民间流传的原因之一。(改编自百度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78467.html?fromTaglist,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766300.html)

再回到《红楼梦》,由于贾府后继乏人,而宝玉又衔玉而生,天生异禀,因此贾政对宝玉寄托了光宗耀祖的希望,但是宝玉的抓周结果却大出贾政意料之外,怪不得这位正统的政老爷大大不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