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建华的礼貌语用距离原则

王建华的礼貌语用距离原则

【摘要】:语用距离原则最大的特点是充分考虑到了语境和个体特性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这就突出了交际者在交际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并且避开了Leech、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准则应用时要受到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个性因素等制约的局限性,但是,若把“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作为涵盖礼貌的准则,似乎显得有些琐碎,应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2.5.5 王建华(2002)的“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

王建华提出了礼貌的“切适度”(appropriateness)这样一个概念。他认为,就礼貌的语用研究而言,在交际中,人们要求语言表达所蕴含的礼貌程度要适当。礼貌的切适性应该有其自身的参照系。他批评了Leech的礼貌准则脱离了具体语境,也批评了Brown和Levinson在提出礼貌准则两个重要因素——社会距离和相对权势时,忽视了这两个因素的动态性。而且,相对权势和社会距离概念界定不清,有互相重合的地方。因此,他以“语用距离原则”为起点,提出了几个基本观点:交际双方之间的语用亲密度越高,对语言礼貌的要求就越低;交际双方的语用亲密度越低,对语言礼貌的要求就越高。语用距离具有可变性和可洽商性,很少处于恒定状态。

两个分则为:

(1)发话人在特定交际行为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发话人认为他与受话人之间特定语用距离的反应

具体表现为:发话人使用言语礼貌程度较高的话语,就意味着他认为与受话人之间的语用亲密度较低或者试图降低与受话人之间现时(发话人发话时)的语用亲密度。发话人使用语言礼貌程度较低的话语,就意味着他认为与受话人之间的语用亲密度较高或试图提高与受话人之间现时(发话人发话时)的语用亲密度。

(2)话语是否礼貌,取决于发话人的话语与受话人所知觉与推断的彼此之间的语用距离的切适性

具体表现为:如果受话人认为发话人基于他所知觉与推断的彼此之间的语用距离而使用的话语是切适的,那么该话语是礼貌的。如果受话人认为发话人基于他所知觉与推断的语用距离而使用的话语是不切适的,那么该话语是不礼貌的。

语用距离原则最大的特点是充分考虑到了语境和个体特性在交际中的重要性。他把语境分为三大类:即时语境、间接语境与个体特征语境。并且认为,个体特征语境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这就突出了交际者在交际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并且避开了Leech、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准则应用时要受到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个性因素等制约的局限性,但是,若把“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作为涵盖礼貌的准则,似乎显得有些琐碎,应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但是无论如何,新的礼貌理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我们对研究者投出的是尊敬和钦佩的目光。

【注释】

[1]《说文解字》。

[2]《论语・颜渊》。

[3]《论语・颜渊》。

[4]《荀子・议兵》。

[5]《荀子・礼论》。

[6]《礼记・仲尼燕居》。(www.chuimin.cn)

[7]《荀子・礼论》。

[8]《荀子・礼论》。

[9]《礼记・仲尼燕居》。

[10]《管子・心术》。

[11]《礼总序》。

[12]《庄子・缮性》。

[13]《论语・季氏》。

[14]《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15]《荀子・劝学》。

[16]《尚书・召诰》。

[17]《天人三策》。

[18]《天人三策》。

[19]《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