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规范与面子的维护

社会规范与面子的维护

【摘要】:他也认为“礼”高于“礼貌”,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他们认为,人们在生活中讲礼貌是为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而中国的“礼”和“礼貌”则比较积极活跃,古代封建社会倡导以“礼”治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治文化,更富有建设和社会规范作用。如此依则而行,合乎“礼”,才是“有礼貌”,才“有面子”,才能在这个群体中立足。“礼貌”的最大原则就是要遵守“礼”。

2.2 礼和礼貌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礼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在上文中把“礼”的范畴确定了下来之后,接下来就自然而然出来一个问题,现代的我们所讲的“礼貌”与古代的“礼”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又有何异同呢?

礼貌,从词义上解释,是“礼”的具体表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这里的仪式可以宽泛地理解为诸如丧礼、婚礼等长期沿袭下来的礼制和民间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遵守的礼仪,是一个狭义之“礼”,不包含政治制度等。从上面两个词条我们可看出,“礼”是规范,“礼貌”是具体的行为表现;还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礼貌”,其主要内容是“谦虚”和“恭敬”,这明显打上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的烙印,有异于西方文化。

在论及“礼”和“礼貌”的关系时,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有这样一段话(转引自邹昌林,2000:10):

在这方面,“礼”的价值比礼貌高得多。礼貌粉饰他人的邪恶,而“礼”则防止把我们的邪恶暴露出来。“礼”是人们放在彼此之间的一道墙,借以防止互相腐化。

孟德斯鸠认为“礼”是用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避免彼此之间的关系恶化的。从这点上来说,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也认为“礼”高于“礼貌”,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但他又认为,人性是邪恶的,“礼貌”是虚伪的,这和中国儒家学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正好背道而驰。不同的人性说,是东西方哲学的分水岭。(www.chuimin.cn)

在西方这样一种文化语境下,我们毫不为奇地看到,语言学家Brown和Levinson(1978)认为几乎所有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人的面子的。他们认为,人们在生活中讲礼貌是为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在交际时,人们会为了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把言语行为所带来的威胁降低到最小程度。礼貌本质上是利己的。因此,总体而言,西方的礼貌论是以人性恶为基础的,是悲观主义的。而中国的“礼”和“礼貌”则比较积极活跃,古代封建社会倡导以“礼”治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治文化,更富有建设和社会规范作用。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礼仪、礼制、礼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分完备的状态,这些礼仪、礼制和礼俗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了不可复制的规范引领作用。《红楼梦》中描写到丧葬之礼、婚嫁之礼、祭祀之礼等等,在这些仪式中,每一个人就像棋盘上的棋子,按照规定的行走方式,各司其职,完成每一个生活场景,维护表面和谐的封建等级制度。

《红楼梦》中还涉及中国的服饰、姓名称呼、饮食、官制、民俗、避讳制度等等各方面的礼。比如,在服饰上,分地位,分身份,尊卑有别。在第十五回中,北静王“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王帽”和“蟒袍”,是王的象征,不是普通公侯的穿戴。在一百零九回中写到带发修行尼姑、富家小姐妙玉的时候,就不是黛玉、宝钗等小姐的通常装扮,而是“头戴妙常冠;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念珠”。

日常生活中,除了服饰上不得越礼,姓名上也得有一定规范。在贾家中,宝玉这一辈是玉字辈,上一辈是文字辈,再上一代是代字辈,都依照族谱而来,不可随便更改。称谓更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里面林林总总,各种亲戚关系,各种亲戚以外的社会关系,如世交、朋友、主仆、佃户和封建主,均有各自的一套称呼规定,身份不同,称呼不同;甚至场合不同,称呼也不同。如此依则而行,合乎“礼”,才是“有礼貌”,才“有面子”,才能在这个群体中立足。

总而言之,在这样一个讲礼法的社会里,一切均需按照既定规则,言行举止衣着,均得符合各人身份,符合场合需要。“礼貌”的最大原则就是要遵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