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趋吉避凶”的本能需求,是风水信仰存在、膨胀的前提和动力。宅居、冢墓的种种吉凶观念,必然会强化人们对风水术吉凶有验的心理预期,从而推动风水信仰在社会各阶层的膨胀。......
2023-11-28
《真诰》所见风水观念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真诰》中的风水术数文献,并对文献本身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分析。(86)但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非常不充分,大多局限于一般性的介绍。
《真诰》为上清经派重要典籍,因其大部分内容系东晋杨羲、许谧等人的“通灵”记录,以为是所谓的真人告授,故名《真授》。这些先真所言记录在杨、许等死后,即在江东流传,顾欢搜集整理编为《真迹》,陶弘景在此基础上,“补罅纠谬”,诠次注释,编为《真诰》。《真诰》中关于冢宅吉凶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真诰》中将宅居和冢墓与人的各种疾病相联系,认为宅居和冢墓吉凶可以影响人的健康状态。比如它说道:
风病之所生,生于丘坟阴湿,三泉壅滞。是故地宫以水气相激,多作风痹。风痹之重者,举体不授,轻者半身成失手足也。(87)
在这里,《真诰》以为风病是由于先人“丘坟阴湿”所导致的。也就是说墓地卑下,从而造成“三泉壅滞”,使得人“多作风痹”,以至于“举体不授,轻者半身成失手足也”。它还说:
人卧床当令高,高则地气不及,鬼吹不干。鬼气之侵入,常依地气而上耳。
人卧室宇,当令洁盛。盛则受灵气,不盛则受故气。故气之乱人室宇者,所为不成,所作不立。一身亦尔,当数洗沐澡洁。不尔,无冀。(88)
《真诰》在解释宅居冢墓吉凶时,使用了“气”这个范畴。在解释“卧床当令高”的原因时,就以为床高则“地气不及”,而种种致人灾病的“鬼气”就无法“依地气而上”。这种“气”,不仅体现在宅居中,冢墓也是如此,它借荀侯之口详细解释了冢墓阴湿致人风痹的原因:
昨具以墓事请问荀侯。荀侯云:极阴积冱,久经坟茔,遂使地官激注,冢灵沉滞,风邪之兴,恒继此而作。然冲气欲散,作考渐歇。镇塞之宜,未为急也。不如通妇墓之井,以润乎易迂之途,救渴惠乎路人,阴惠流于四衢。植棠棣于龙川,散松杨以固柱,此其所利耶。(89)
荀侯认为,由于地形卑下,使得坟茔长期处于“极阴积冱”,从而造成“冲气欲散”,风邪“继此而作”。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出的“冲气欲散”观念,与《葬书》的理论是完全相契合的。按照《葬书》所言,丧葬的吉凶寄于“生气”,“生气”不散才能“反骨纳气,以荫所生”,所以风水之法就是“聚之使不散”。荀侯所言和《葬书》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此可作为考察《葬书》理论形成时间的重要参考。
第二,突出了“四灵”吉凶模式。“四灵”吉凶模式在第2章已有较为详细的讨论,“四灵”作为墓法中重要的吉凶原则,是《真诰》中范幼冲相墓的重要基础:(www.chuimin.cn)
范幼冲,汉时尚书郎(缺失一字),解地理,乃以冢宅为意。魏末得来在此童初中。其言云:“我今墓有青龙秉气,上玄辟非,玄武延躯,虎啸八垂,殆神仙之丘窟,炼形之所归,乃上吉冢也。”其言如此(此犹是前所服三气之范监也。四灵虽同墓法,而形相莫辨。又以朱鸟为上玄,亦所谓详也)。积善憩德,慈心在物,兼修长存之方,洞守形中之宝者。虽有此墓,为以示始终之观耳。至于神全得会,照镜玄开,亦何时永为朽物,不复生出耶?此墓之人,斯可谓应运矣。(此并论长史妇所葬墓事)(90)
范幼冲称其墓“青龙秉气,上玄辟非,玄武延躯,虎啸八垂,殆神仙之丘窟,炼形之所归,乃上吉冢”,其吉凶判断依据就是“四灵”,只不过以“上玄”代替了朱雀(陶弘景在注中明确指出,以朱鸟为上玄)。至于范幼冲所称之“四灵”形势,是否与墓法中相同,陶弘景以为“四灵虽同墓法,而形相莫辨”。但不论其具体吉凶如何,范幼冲受到了墓法“四灵”理论的影响则是确定无疑的。
第三,《真诰》中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宗教色彩的冢宅吉凶趋避之术。比如针对冢宅阴湿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它提出了琢齿祈祝之法:
风病之所生……若常梦在东北及西北,经接故居,或见灵床处所者,正欲与冢相接耳。墓之东北为徵,绝命,西北为九厄,此皆冢讼之凶地。若见亡者于其间,益其验也。若每遇此梦者,卧觉,当正面向上三琢齿而祝之曰:“太元上玄,九都紫天。理魂护命,高素真人。我佩上法,受教太玄。长生久视,神飞体仙。冢墓永安,鬼讼塞奸。魂魄和悦,恶气不烟,游魂罔象,敢干我神?北帝呵制,收气入渊。得箓上皇,谨奏玉晨。”如此者再祝,祝又三叩齿,则不复梦冢墓及家死鬼也。此非常秘祝也。有心好事者,皆可行之。若经常得恶梦不祥者,皆可按此法。于是鬼气灭也,邪鬼散形也。(91)
它还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吉冢之法”:
夫欲建吉冢之法,去块后正取九步九尺,名曰上玄辟非。华盖宫王气神赵子都、冢墓百忌害气之神尽来属之。能制五土之精,转祸为福。侯王之冢招摇,欲隐起九尺。以石方圆三尺题具文,埋之三尺也。世间愚人,徒复千条万章,谁能明吉凶四相哉?
辟非之下冢墓由此而成,亦由此而败。非神非圣,难可明也。必能审此术,子孙复无冢墓之患。能知坟墓之法,千禁万忌,一皆厌之,必反凶为吉。能得此法,永为吉冢,不足宣也。
员三尺,题其文曰:天地告土下冢中王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公侯甲乙,年如干岁,生值清真之气,死归神宫,医身冥乡,潜宁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为害气。当令子孙昌炽,文咏九功,武备七德,世世贵王,与天地无穷。一如土下九天律令。
夫施用此法,慎不可令人知。若云冢墓王相刑害,诸不足者,一以填文厌之,无不厌伏,反凶为吉。(92)
关于《真诰》中所提出的“建吉冢法”,池田温在《中国历代墓券略考》曾经指出,此处记载建吉冢方法只不过是一种镇墓文。(93)从其形式上看,此与镇墓文确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它与一般镇墓文“约束死者”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它提出了营造墓地的具体方法,即所谓“去块后正取九步九尺,名曰上玄辟非”,并以“石方圆三尺题具文,埋之三尺”,据此就可以“制五土之精,转祸为福”,“永为吉冢”。
《真诰》中风水观念,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中冢宅吉凶之术的真实体现。它说明作为道教重要典籍的《真诰》在其创制过程中,受到了风水术的深刻影响。
有关汉魏六朝风水信仰研究的文章
民众“趋吉避凶”的本能需求,是风水信仰存在、膨胀的前提和动力。宅居、冢墓的种种吉凶观念,必然会强化人们对风水术吉凶有验的心理预期,从而推动风水信仰在社会各阶层的膨胀。......
2023-11-28
上篇汉魏六朝风水术考辨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风水理论的构建和形成阶段。风水术认为,宅居和冢墓的时空属性,可以影响、改变人们命运。在上篇,将主要讨论汉魏六朝风水术演进的历史线索,分别从宅法、墓法和厌胜、符镇三个方面展开。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汉魏六朝时期风水术的基本内容。汉魏六朝时期的风水术,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后世风水术发展的基本取向。......
2023-11-28
时日禁忌所谓时日禁忌,是指在宅居修建、修缮、入住、搬迁等活动时要选择时日,亦称日法或选择。宅居修建等活动中时日禁忌,是《日书》的重要内容。又如《风俗通》称当时俗有“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之说,此亦是宅居时日禁忌的一种体现。此亦可反证当时营建活动中的时日禁忌当较为普遍。......
2023-11-28
但总体上来说,汉魏西晋时期,风水信仰对皇室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特别是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无密切关系。以墓地选择为核心的丧葬风水术,成为皇室风水信仰的主体,这是六朝时期皇室风水信仰最为突出的特征。......
2023-11-28
冢讼与风水信仰冢讼是六朝时期道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并由此发展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上章宗教仪式。可见,道教典籍中的冢讼与丧葬风水观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道教中的冢讼观念是社会民众鬼神信仰的一种必然反映,它体现了世人的丧葬礼俗和种种禁忌,这些礼俗和禁忌正是风水观念形成与膨胀的重要原因。......
2023-11-28
《太平经》所见风水观念学界已经关注到了道教与风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道教典籍对风水术的吸收和改造,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太平经》中就有与风水相关的内容。《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中所载的《葬宅诀》作为丧葬风水的最早理论表述,在上文已经讨论,此不再详论。《葬宅诀》之外,《太平经》卷45的《起土出书诀》也包含了一些风水观念。......
2023-11-28
道教风水观念讨论道教典籍中有众多风水术数内容,这充分说明汉魏六朝时期道教对民众风水信仰的关注和重视。不仅修道能够避开营建中的种种吉凶禁忌,而且道教还赋予其经文以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试图以此来取代种种风水术的具体吉凶推演原则。因此,道教对风水术的吸收、改葬和对民众风水信仰的引导、转化甚至禁止,都是出于其弘教的需要,这种看似矛盾的风水观念,真实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民众生活中风水信仰的重要地位。......
2023-11-28
“四灵”形势说“四灵”又称四象或四神,一般认为,四灵的最早源头当与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后来与天象相结合,成为天象中二十八宿的物化形态。管辂以毌丘俭墓地的“四灵”形势而断定其有灭族之祸。因此,管辂所论“四灵”指墓地周围之山冈形势,当无疑问。最后,这一时期以“四灵”相墓之法,并非仅此一例。......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