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兵器装备的改善军事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突出反映在武器装备领域中,它既包含着对旧有武器装备的改进,也包含着新型武器装备的孕育、研制和推广。目前在各地已发现许多矿冶和铸造遗址。从已出土的青铜兵器以及铭文看,中原列国大多具备制造青铜兵器的能力。三是各种有青铜兵器的形制更趋完善,具有较高的作战效能。矛的长度一般为近三米,装备于车兵和步兵。......
2023-11-28
第二节 秦汉兵学的多样性与普及化
兵学表现形态的多样化。当时的兵学之表现形态是各式各样、绚丽多姿的,既有以专门著作形式面世并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收入《武经七书》的兵书《黄石公三略》等(12),又有以归纳、总结先秦兵学的基本成就为主旨并加以必要发挥的兵学专著《淮南子•兵略训》,还有零散见于君臣诏书、奏议以及众多文人学士著作中的有关论兵言论,更有通过战争实践活动和军队建设举措所反映的军事理性认识。它们合在一起,共同勾画了秦汉兵学的总体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秦汉兵学的实践功能非常突出,它紧贴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较少作抽象的兵学原理演绎,因而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如晁错的《言兵事疏》针对汉匈战争而作,它总结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抗击匈奴袭扰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当时汉匈双方军力的对比,探索了对匈奴作战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思想,为汉朝实现对匈奴战略思想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又如赵充国《屯田制羌疏》,针对汉宣帝时西羌诸部北徙,遮断西域商路,骚扰西汉边境城邑的具体形势,提出“罢骑兵屯田,以待其敝”(13)主张,为从事军事屯田、巩固国防提供了高明的策略方针。再如王符的《潜夫论》,根据东汉时期西羌之乱未断的边防态势,专列《劝将》、《救边》、《边议》、《实边》诸篇,有针对性地阐发了有关边疆防御和建设的观点。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秦汉兵学在边防等专题上有了新的深化和突破,现实感时代感明显加强,这正是秦汉兵学在先秦兵学已有辉煌成就基础上的新的发展。
兵学学习的普遍化。当时朝廷对兵学理论的学习和普及是予以充分重视的。汉武帝鼓励名将霍去病学习孙、吴兵法,是大家都了解的史实。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统治者是将学习经典兵法著作、演习战阵作为培养军事人才、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的,“立秋之日……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www.chuimin.cn)
当时的大多数名将都热衷于学习《孙子兵法》等重要兵书,如东汉初年大将冯异“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14)。他们对《孙子兵法》等著名兵书中的重要军事原则十分熟悉,背诵如流,经常用来指导自己的军事实践活动。如韩信解释其背水破赵之所以大获成功,乃在于正确地运用了《孙子兵法》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激励士气原则。又如赵充国主张军屯,加强守备,反对轻易出击西羌,依据的也是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15)。再如,《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嵩曰:“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这显然是皇甫嵩在大段背诵《孙子兵法》之《谋攻篇》、《形篇》的相关内容,为自己实施作战指挥寻找理论依据。
不但武将注重学习和掌握兵法理论,而且不少文人同样对兵学感有兴趣,致力于兵书学习。汉武帝时人东方朔就是一个例子。他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曾叙述自己的学术经历,“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16)。学兵书与读《诗》、《书》比重相等(均为“二十二万言”),可见两汉文人对兵学的重视,当时兵学的普及与发达于此可见一斑。
有关国学研究文库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的文章
第七节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兵器装备的改善军事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突出反映在武器装备领域中,它既包含着对旧有武器装备的改进,也包含着新型武器装备的孕育、研制和推广。目前在各地已发现许多矿冶和铸造遗址。从已出土的青铜兵器以及铭文看,中原列国大多具备制造青铜兵器的能力。三是各种有青铜兵器的形制更趋完善,具有较高的作战效能。矛的长度一般为近三米,装备于车兵和步兵。......
2023-11-28
第一节战国兵学的地域文化特征所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都显示,人的地域文化品性,是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漫长的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换言之,先秦时期的兵学文化,同样显示出鲜明突出的地域特征。齐鲁兵学文化的突出地域特征,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成最早,地位最尊。这些有关战神蚩尤的传说与祭祀活动,正好从一个侧面透露了齐鲁兵学文化源远流长、植根深厚的消息。......
2023-11-28
这亦从侧面进一步证实“十三篇”才是《孙子兵法》的主体。其正式命名为《孙子兵法》当属隋唐以后之事。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在唐初已有多种注解本。《孙子兵法》自此而成为国家钦定的武学经典著作。与此相应,对《孙子兵法》的著录也成为历代各类公私目录书编写时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2023-11-28
第六节军阵的进步阵,同“陈”,原义是指战车的步兵的排列,也就是军队的战斗队形。其特点是取消了原配置在战车前面的第一线步兵横队,把战车放在前列,提高了方阵的运动速度;将步卒疏散配置在战车的两侧和后方,密切了步车协同作战。这种阵内战术单位的调整,使得战阵中的车与徒卒的配置更趋合理,反映了车战阵形的进步。......
2023-11-28
第一节步兵跃居诸兵种之首进入战国时期,各国步兵开始大规模组建。战国时期各国均拥有数量庞大的步兵部队。所谓“带甲”,就是成建制的步兵部队,它们一般都被置于“车”、“骑”之前,显示出步兵已成为各国的第一兵种,地位最为重要。《战国策韩策一》对秦国军力的记载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步兵的数量相当巨大。秦、魏两国的步兵状况实际上就是当时各国步兵建设的一个缩影。这表明建制步兵的结构体系已相当完备。......
2023-11-28
第一节秦汉兵学的建树秦汉时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空前大统一的新纪元,在这一时期,自始至终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一与分裂的斗争,并多次引发大规模农民战争、民族战争和统一战争。这一客观现实,刺激推动着当时兵学的形成和发展。秦代兵学主要体现于对军事活动的谋划、指导和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各项制度、措施之中。在这之后,又有《黄石公三略》等兵书诞生面世,进一步充实了秦汉的兵学宝库。......
2023-11-28
由此可见,《吴子》中提到“笳笛”等等并不足为怪。从以下各种情况来看,《吴子》一书系吴起和其门人共同撰写,是可以成立的。东汉以来,史籍对《吴子》的著录仍不绝如缕。到了唐初,《吴子》只存下一卷。此后历代公私目录书对《吴子》均有记载著录。由此可见,今传世本《吴子》在唐代即已基本定型。......
2023-11-28
第一节车战的全面兴起车兵是先秦时期的主力兵种之一,战车会战是当时最主要的作战方式,而西周至春秋前期则是车战的鼎盛阶段。“戎路”,又称“旄车”,通常是军队的指挥车,由国君、主将和部分禁卫军乘坐。一辆“攻车”一般载乘甲士三人,偶尔也有载乘四人的,称为“驷乘”。这种“乘”的编制便成为车战时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在此基础上,以战车为中心组建部队,从此车战全面兴盛,并取代步战而成为最主要的作战方式了。......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