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汉兵学多样普及化-国学研究文库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

秦汉兵学多样普及化-国学研究文库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

【摘要】:它们合在一起,共同勾画了秦汉兵学的总体面貌。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秦汉兵学在边防等专题上有了新的深化和突破,现实感时代感明显加强,这正是秦汉兵学在先秦兵学已有辉煌成就基础上的新的发展。当时朝廷对兵学理论的学习和普及是予以充分重视的。学兵书与读《诗》、《书》比重相等,可见两汉文人对兵学的重视,当时兵学的普及与发达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节 秦汉兵学的多样性与普及化

兵学表现形态的多样化。当时的兵学之表现形态是各式各样、绚丽多姿的,既有以专门著作形式面世并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收入《武经七书》的兵书《黄石公三略》等(12),又有以归纳、总结先秦兵学的基本成就为主旨并加以必要发挥的兵学专著《淮南子•兵略训》,还有零散见于君臣诏书、奏议以及众多文人学士著作中的有关论兵言论,更有通过战争实践活动和军队建设举措所反映的军事理性认识。它们合在一起,共同勾画了秦汉兵学的总体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秦汉兵学的实践功能非常突出,它紧贴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较少作抽象的兵学原理演绎,因而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如晁错的《言兵事疏》针对汉匈战争而作,它总结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抗击匈奴袭扰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当时汉匈双方军力的对比,探索了对匈奴作战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思想,为汉朝实现对匈奴战略思想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又如赵充国《屯田制羌疏》,针对汉宣帝时西羌诸部北徙,遮断西域商路,骚扰西汉边境城邑的具体形势,提出“罢骑兵屯田,以待其敝”(13)主张,为从事军事屯田、巩固国防提供了高明的策略方针。再如王符的《潜夫论》,根据东汉时期西羌之乱未断的边防态势,专列《劝将》、《救边》、《边议》、《实边》诸篇,有针对性地阐发了有关边疆防御和建设的观点。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秦汉兵学在边防等专题上有了新的深化和突破,现实感时代感明显加强,这正是秦汉兵学在先秦兵学已有辉煌成就基础上的新的发展。

兵学学习的普遍化。当时朝廷对兵学理论的学习和普及是予以充分重视的。汉武帝鼓励名将霍去病学习孙、吴兵法,是大家都了解的史实。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统治者是将学习经典兵法著作、演习战阵作为培养军事人才、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的,“立秋之日……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www.chuimin.cn)

当时的大多数名将都热衷于学习《孙子兵法》等重要兵书,如东汉初年大将冯异“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14)。他们对《孙子兵法》等著名兵书中的重要军事原则十分熟悉,背诵如流,经常用来指导自己的军事实践活动。如韩信解释其背水破赵之所以大获成功,乃在于正确地运用了《孙子兵法》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激励士气原则。又如赵充国主张军屯,加强守备,反对轻易出击西羌,依据的也是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15)。再如,《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嵩曰:“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这显然是皇甫嵩在大段背诵《孙子兵法》之《谋攻篇》、《形篇》的相关内容,为自己实施作战指挥寻找理论依据。

不但武将注重学习和掌握兵法理论,而且不少文人同样对兵学感有兴趣,致力于兵书学习。汉武帝时人东方朔就是一个例子。他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曾叙述自己的学术经历,“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16)。学兵书与读《诗》、《书》比重相等(均为“二十二万言”),可见两汉文人对兵学的重视,当时兵学的普及与发达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