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骑兵时代的来临:国学研究文库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成果

骑兵时代的来临:国学研究文库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成果

【摘要】:第十一节骑兵时代的来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中原王朝军队所面对的是北方边境上强大的匈奴军队。骑兵在秦汉时期称为“骑士”,是当时军队主力兵种之一。汉武帝重点发展骑兵的直接动因是为了反击匈奴的侵扰。由此可见,骑兵的发展及其在作战中的突出地位,是秦汉时期兵种建设上最大的特色,它标志着中国军事学术史上骑兵时代的到来。

第十一节 骑兵时代的来临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中原王朝军队所面对的是北方边境上强大的匈奴军队。匈奴军队是逐水草而居、来去飘忽的骑兵,这使习惯于平原作战的汉族军队穷于应付。作战对象变了,作战方式也变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封建王朝对车、步、骑、水军四个兵种重新调整,实行了新的组编。

车兵在秦汉时期虽已不再是军队的主体,但仍然是战斗编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兵种,秦至西汉前期的情况尤其如此。它在当时称为“车士”或“轻车士”,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车兵既有单独的编队,也有与步兵相结合的编队,还有与骑兵相结合的编队,并有与步、骑同时相结合的编队,这显示车兵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与其他兵种配合使用,是多兵种协同作战中的重要力量。汉文帝对匈奴作战时曾“发车千乘”(45),亦可见车兵之盛。

车兵主要用于平原地区的作战,进攻时用以冲陷敌阵,打乱敌军的战斗队形;防御时用来布置阵垒,阻止或迟滞敌军的冲击(46);行军时置于前锋和两翼,以保障部队的安全。当时车兵的编制基本上仍沿用战国时的做法,一般可分为御手、乘车甲士和车属步兵三部分。为了抵御敌方弓弩及矛戟等兵器的杀伤,乘车甲士的防护装具多为金属制成,防护性能大为提高。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全面展开后,重点发展骑兵部队,车兵的地位明显下降,战车更多的是用于构筑阵垒,防御敌军的冲杀。

步兵是秦汉时期数量最大的兵种,在汉武帝大规模发展骑兵之前,是第一主力兵种,秦始皇陵出土的绝大多数武士俑为步兵俑就是例证。步兵在秦汉时期称为“材官”或“材士”,能在各种环境下从事作战。当时的步兵由于武器装备配置的不同和战斗特点的差别,又区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两种。轻装步兵一般不穿铠甲,作战时列在前排,以强弓劲弩杀伤远距离敌兵;重装步兵大多身着金属铠甲,作战时手持矛、戟、殳、铍长柄兵器,与敌进行近体格斗。在进攻、防御、攻城、守险、迂回、包围、伏击、奇袭等各种作战形式中,步兵总是担任重要的任务。步兵的优点是灵活,适应性强,其弱点是快速性不如骑兵,稳固性不如车兵,所以秦汉时期特别重视将步兵与骑兵、车兵联合使用,实施协同作战。

骑兵在秦汉时期称为“骑士”,是当时军队主力兵种之一。它的发展又可以汉武帝反击匈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汉武帝之前,骑兵与车兵、步兵的地位相近,甚至还要稍低一些。但是从汉武帝时代起,骑兵得到了极迅速的发展,使中国古代骑兵完成了向战略军种的转变,成为军队中的第一主力兵种。如据汉史资料,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春的进击漠北之战,仅卫青霍去病两支部队出塞时,塞上登记的战马即达十四万匹,而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巡行北地,“出长城……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47),可见汉军骑兵已十分强大。

汉武帝重点发展骑兵的直接动因是为了反击匈奴的侵扰。匈奴之所以在秦汉时期能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一时间横行边地,屡战屡胜,“攻城屠邑,驱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48),就在于它拥有一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部队。中原王朝的步兵、车兵在飘忽无定的匈奴精骑面前常常处于明显的下风,“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49)。为了改变这种劣势处境,中原王朝自然需要适时地作战略调整,把发展骑兵作为兵种建设的首要任务。汉武帝圆满地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任务,凭借文帝、景帝给他留下苑马四十五万匹的雄厚物质力量,在京师军与地方军中扩建骑兵,拔擢善于指挥大集团骑兵作战的优秀将领,加大力度训练骑射技能,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骑兵终于建立了起来,从而使汉匈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汉军便能够以机动对付敌之机动,可以远程奔袭,能够实施迂回、包围、分割、围歼,赢得战场上的主动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汉武帝坚决发动了前后五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取得了汉匈战略决战的决定性胜利。由此可见,骑兵的发展及其在作战中的突出地位,是秦汉时期兵种建设上最大的特色,它标志着中国军事学术史上骑兵时代的到来。

骑兵的装具在秦汉时期也有所改良。秦朝的骑兵已配备有齐全的鞍鞯,主要的武器装备为弓箭以及矛、戟等长兵器与剑等短兵器;汉代的骑兵则更增加了环柄长铁刀的兵器配备,可以用来在马上进行斩劈,大大增强了骑兵的格杀能力。然而,从陕西西安秦始皇陵骑兵俑、陕西西安杨家湾汉骑兵陶俑和江苏徐州狮子山汉骑兵俑装饰情况考察,马蹬在秦汉时期仍未见出现,作战时,骑士两脚悬空,很不便于冲锋、格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骑兵战斗力的发挥。

水军(舟师)在秦汉时期称为“楼船士”,也是当时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军战船主要区分为大型的楼船和轻捷的艨艟、斗舰等两大类,以利水上作战时大、小部队及轻、重战舰之间的互相配合,有效协调。水军的武器装备相当齐全,除水战特用的钩拒等武器之外,凡陆地作战所使用的弓弩、长短兵器、火攻用具等无不皆备。当展开水上战斗之时,远则以矢弩交射,近则以钩拒、矛戟进行攻守格斗,实施猛烈的冲角战和接舷战,在一定情况下,还施以火攻。秦汉时期,水军的建设的运用主要是在江南地区与沿海郡县。秦始皇在攻伐百越时,派遣屠雎统率楼船士五十万充当主力;汉武帝时,楼船士在上林苑昆明湖训练水战,“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50)东汉初年,名将马援统率由“楼船大小二千余艘”(51)组成的强大水军南攻交趾之地等等的历史记载。这些都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水军发展的规模与作用。

【注释】

(1)参见杨泓:《说戟》,载《万象》,1999(11)。

(2)参见蓝永蔚、黄朴民等:《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82页。

(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4)《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

(5)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6)《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7)《汉书》卷六,《武帝纪》颜师古注。

(8)关于秦朝长城西北段、北段、东北段防御阵线的具体布局,可以参见霍印章:《秦代军事史》,88~89页。

(9)《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10)《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

(11)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上》。

(12)《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上》。

(13)参见霍印章:《秦代军事史》,90页。

(14)据考察和研究,秦代的“驰道”主干线有五条,其规模与作用均十分突出。《汉书•贾山传》曾载有贾山《至言》对“驰道”的描述:“(秦始皇)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

(15)《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6)《汉书》卷六,《武帝纪》。

(17)参见《北方古文化又一奇观》,载《中国文物报》,19890623。

(18)参见陈梧桐等:《西汉军事史》,333页。

(19)《汉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20)参见《汉金文录》卷六。

(21)《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www.chuimin.cn)

(22)参见黄今言等:《东汉军事史》,176~178页。

(23)《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

(24)《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注引张晏语。

(25)《汉旧仪》卷下。

(26)《后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

(27)《汉旧仪》卷下。

(28)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29)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30)参见《补汉兵志》。

(31)《补汉兵志•序》。

(32)《汉书》卷六,《武帝纪》。

(33)《汉书》卷七,《昭帝纪》。

(34)参见《汉书》卷九,《元帝纪》。

(35)参见《补汉兵志》。

(36)《后汉书》志二十八,《百官五》注引应劭《汉官》。

(37)公元前592年晋国郤克向景公“请以私属”伐齐,公元前487年鲁大夫微虎准备夜袭吴军,“私属徒七百人三踊于幕庭”,均表现当时卿大夫拥有“私属”武装。

(38)参见《后汉书》卷五,《安帝纪》。

(39)参见《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传》。

(40)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6•8,北京,中华书局,1980。

(41)《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

(42)参见《武威雷台汉墓》,载《考古学报》,1974(2)。

(43)《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传》。

(44)参见劳榦:《居延汉简考释》,1944。

(45)参见《补汉兵志》。

(46)《汉书•李陵传》载李陵“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汉书•卫青传》载卫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汉光武帝“造战车,可驾数牛,上作楼橹,置于塞上,以拒匈奴”等等,均是用战车实施防御的史例。

(47)《汉书》卷六,《武帝纪》。

(48) 《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

(49) 《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

(50)《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51)《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