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征兵制到募兵制: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

从征兵制到募兵制: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

【摘要】:第九节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秦汉时期的兵役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秦代的单一征兵制,到西汉以征兵为主,募兵制为辅,再到东汉盛行募兵制的历史演变过程。普遍征兵制的特点是耕战结合,兵役与徭役结合,预备役与现役结合。这样就基本上废止了秦至西汉所实行的普遍征兵制,而代之以募兵制。募兵制是以雇佣形式招募兵员的一种兵役制度,“应募”从军者,官方给予一定的经济、政治待遇,使其承担当兵作战的任务。

第九节 从征兵制到募兵制

秦汉时期的兵役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秦代的单一征兵制,到西汉以征兵为主,募兵制为辅,再到东汉盛行募兵制的历史演变过程。

秦朝实行郡县普遍征兵制,凡适龄男子都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即所谓“傅籍”,服役年龄通常在十七岁至五十六岁(有爵位者)、六十岁(无爵位者)之间。国家根据需要,按郡县行政组织统一征调。

普遍征兵制的特点是耕战结合,兵役与徭役结合,预备役与现役结合。傅籍人员一律需服兵役两年。其中一年在本郡服役,称为“正卒”,主要任务是参加军事训练和维持社会治安。服役期间,根据军事训练内容的不同,分为材官(步兵)、轻车(车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军)。这种四大兵种皆备的正卒平时驻守于郡县,遇有战事则听命于国家的调遣,由郡尉和县尉率领出征。

一年“正卒”役服满之后,还要到京师或边境地区再服役一年,统称“戍卒”。“戍卒”担负着守边、筑城、作战、警卫王宫与京师等任务,属于国家常备军性质,它与“正卒”的区别,是前者重在训练,为充当“戍卒”作好准备;后者重在执行任务,保卫国家的安全。

当时适龄男子除了要当“正卒”、“戍卒”各一年外,每年还需在本郡县服役一个月,主要承担修筑城垣、道路及军事运输等军事性劳役,每年轮到一次,到期更换,故称为“更卒”,可见,其相当于预备役。此外,如遇紧急军事需要,还得随时准备应征入伍。应该指出的是,更卒、正卒与戍卒的制度,在秦朝并未获得一贯的坚持,为了弥补大肆动用劳力而造成兵源的不足,秦末曾巧立名目,广泛施行谪戍、谪发与赦法,强迫各种所谓有罪或犯禁的人戍边、充军。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2),“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28);秦二世元年(前209)赦骊山刑徒数十万,“授兵以击”(29)起义军。(www.chuimin.cn)

西汉沿袭秦代的做法,也以实行郡县普遍征兵制为主。服役年龄初为十七岁至六十岁,后又调整为二十岁至六十岁、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但这也都是书面上的规定,实际执行中甚至有小至十二岁,老至七十岁以上被征兵的例子。征兵的种类和服役的期限基本上和秦代相同,征兵方法是中央下达各郡应征兵员的名额,由都尉、县尉从“傅籍”人员中征发。征调的兵种因地而异,大抵金城、天水、陇西等地多征骑士,北地、巴蜀等地多征材官,江淮以南多征楼船士。(30)征兵时“近地调发,无远征之劳”(31)

自西汉武帝起,由于长期对外作战,普遍征兵制已不尽适应形势的需要,故又辅之以募兵制。如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募天下死罪击朝鲜”(32);昭帝始元元年(前86),“募吏民”(33)击益州;元帝永光二年(前42),发募士万人击西羌(34)。都是临时募兵。

当时的募兵有各种名称,如“勇敢士”、“奔命”、“伉健”、“应募”(35)等等。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正式取消了郡国正卒之役,罢遣郡国兵,取消戍卒番上更役。这样就基本上废止了秦至西汉所实行的普遍征兵制,而代之以募兵制。在军事学术史上这是兵农合一向兵农分离的重大转变。

募兵制是以雇佣形式招募兵员的一种兵役制度,“应募”从军者,官方给予一定的经济政治待遇,使其承担当兵作战的任务。它一般“有警而后募兵”,即遇有战事临时招募人员组成军队,其对象主要有农民、商贾、刑徒、少数民族,每次募兵的人数,少则数百,多到上万,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据不完全统计,从光武帝到汉献帝,有明确系年的招募兵员记录达三十五次以上。募兵制的实行,对于减轻编户的兵役负担有一定积极意义,也有助于军队的职业化。但由于多是临战招募,成员良莠不齐,故也有战斗力削弱的负面因素,“每战常负,王旅不振”(36)。另外在募兵制下,国家要给“应募士”以数目不等的“偿赐”或“赐钱”,也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