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亦从侧面进一步证实“十三篇”才是《孙子兵法》的主体。其正式命名为《孙子兵法》当属隋唐以后之事。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在唐初已有多种注解本。《孙子兵法》自此而成为国家钦定的武学经典著作。与此相应,对《孙子兵法》的著录也成为历代各类公私目录书编写时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2023-11-28
第七节 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兵器装备的改善
军事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突出反映在武器装备领域中,它既包含着对旧有武器装备的改进,也包含着新型武器装备的孕育、研制和推广。前者表现为青铜兵器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后者则预示着钢铁兵器阶段的来临。
青铜兵器的制造技术日臻完善。当时的工匠已精确掌握了铸造各种兵器的不同合金比例,并根据兵器各部位的不同功能,通过控制青铜合金比例,制造出性能不同的复合兵器。这时期冷兵器器柄制作技术、制弓技术和皮甲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攻守城器械发展,战船开始出现,战车性能得到改进。成书于春秋末年的《考工记》集中反映了当时包含武器制作在内的手工业技术的水平。从其对“轮人”、“舆人”、“辀人”、“车人”等为代表的制车系统,“筑氏”、“冶氏”、“桃氏”、“凫氏”、“段氏”等为代表的铜器铸造系统,“弓人”、“矢人”、“庐人”和“函人”等为代表的弓矢兵器护甲制作系统的记述情况看,当时制造兵器的工艺和规范,诸如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检验手段等都已有了严格而比较科学的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兵器的生产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数量大,产地广。当时青铜兵器的生产规模相当可观,数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目前在各地已发现许多矿冶和铸造遗址。从已出土的青铜兵器以及铭文看,中原列国大多具备制造青铜兵器的能力。另外,在北方草原地区、云南、巴蜀、两广等地也都发现不少各具特色的青铜或铁质兵器,其冶铸和装饰技艺均已达到相当水平,不乏上乘之作。
二是工艺精湛,质量上乘。许多兵器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镶嵌、镂空、错金、漆、失蜡法、器物表面刻画花纹等多种工艺,使兵器造型和图案和谐、美观,给人以清闲凝重之感。这一时期青铜兵器的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许多器物虽埋藏地下两三千年,出土时却锋利如新,光可鉴人。戈、矛、铍、殳、戟等兵器的柄部采用积竹柲,使器物更加牢固,不易折断。
三是各种有青铜兵器的形制更趋完善,具有较高的作战效能。如剑身逐渐加长,矛体逐渐变窄,戈援逐渐弧曲等等,从而增加了杀伤力。
钢铁兵器此时也出现了。早在商代,人们就懂得将陨铁锻打加工并与青铜铸接成武器。1972年河北藁城出土商代的铁刃铜钺,其铁刃即以陨铁为原料。1990年在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墓中发现的一把铜柄铁剑,以块炼法锻制而成,为我国目前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大约在春秋末年,人们又掌握了生铁冶铸技术,从而为较大批量生产铁器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比铁质兵器更为锐利、坚韧的钢质兵器也开始萌芽。到战国时,由于铸铁柔化技术的运用,使通过热处理脱碳过程的铸铁铸件强度和韧性大幅度提高,从而加快了铁兵器发展的历史进程。战国晚期,钢铁兵器以更快的速度登上战争的舞台,南方的楚国和中原的三晋都开始用钢铁兵器装备部分部队,锋利的铁兵器“惨如蜂虿”,它与“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38)的远射强弓劲弩配合,使得当时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明显的提高,齐国军队“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39),楚国军队“轻利僄遬,卒如飘风”(40)等等,就是这方面的形象写照。可见,战国时期钢铁兵器的初露头角,不仅孕育着青铜兵器盛极而中衰的契机,而且也必然成为推动作战方式、编制体制等发生变化的活跃因素,为大规模的步战、车战、骑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刺杀格斗兵器种类主要有戈、矛、戟、殳、剑等。
戈。这是当时主要刺杀格斗兵器之一。春秋时的戈的形制较商周时代又有所改进:戈援比前向上扬起,援部有脊,其上刃和下刃前伸后都作约一百三十五度的内折而聚成前锋,呈弧形而尖锐,即所谓“主锋”状,更利于喙击和钩割。战国时期戈的形制又有新的改进,戈体逐渐由宽变窄,更加灵活轻便;戈内上翘,并作出锐利的边刃,使这一部分也有了击敌的功能。戈的长度不一,从八十厘米到三米左右皆有。一般步战所用之戈长度较短,车战所用之戈长度较长。
矛。春秋时期的矛,其矛头多为青铜质,但形制开始从凸脊扁体双叶形趋向三叶窄长棱锥形,前锋更加锐利,刺透力增强。战国时期青铜矛的形制更趋成熟,其特点是窄体、直刃、筒身、骹部有钉孔或双纽。战国后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矛型,矛身中脊线上凸起两个刃,形成较深的血槽,具有更强的杀伤力。同时,钢铁矛头在当时也开始出现了。矛的长度一般为近三米,装备于车兵和步兵。
戟。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左传》等史籍,有大量当时作战用戟的记载。它既被应用于车战,也被用于步战和骑战。当时青铜戟的戟刺(矛头)与戟援(戈头)分别铸制,然后再联装在木(竹)杆上。又春秋晚期,在南方地区,还出现了一种在一根三米长左右的柄上联装两个或三个戈头的戟,有的不装戟刺,称为“多果(戈)戟”,钩割效果较好,是重要的车战兵器。由于戟具有钩刺兼备的优点,较戈和矛的杀伤效能为佳,因此大受欢迎,在战国时期已有取代铜戈的趋势。战国晚期,将块炼铁加热渗碳、折叠锻打的新工艺被采用,使通体呈“卜”字形的钢铁戟开始走上战争舞台,但数量极其有限,目前发现的实物多集中于当时燕、楚诸国的境内。
剑。在春秋中期以前,中原地区只有青铜短剑,多用于近战护体,尚不是重要的格斗兵器。自春秋后期起,情况有显著变化,青铜剑剑身加长,从短剑发展为长剑,而且形制趋于统一、规范化。尤其是地处东南丘陵水网地区的吴、越、楚诸国,为满足步兵战斗兵器轻便锋利的要求,剑的制作更有大的飞跃,出现了神奇的铸剑大师(欧冶子、风胡子、干将、莫邪),冶铸出“陆斩犀兕,水截蛟龙”名传千古的“宝剑”。已出土的“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姑发间反剑”“越王句践剑”,就集中代表了当时铸剑的工艺水平。战国时期,中原各国的铸剑术也有空前发展,钢铁剑开始出现,其制造工艺主要采用块炼铁固态渗碳制成低碳钢件,然后多层叠打而成,刃部一般经过淬火处理。剑的长度一般可达一米,个别已达一百四十厘米。
当时的格斗兵器还有殳、铍、钺、斧、匕首等。其中铍(锬、铦)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刺透力很强,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大量使用于战国时。斧钺,在实战中地位已大大降低,一般作为仪仗之用,象征军权。
抛射兵器的主要种类有弓箭和强弩,它们的使用,大大延伸了战场格斗的空间距离,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www.chuimin.cn)
弓。根据《考工记》所载和出土的实物看,当时弓的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弓的质量大为提高。制弓的主要材料有六种,称之为“六材”:“干、角、筋、胶、丝、漆”。其选材、配料、制作程序和规格都有严格规定,在竹、木材(干)的内侧粘贴动物角片,以增加弓体的坚韧和弹力,再粘缚筋、胶,然后用丝线缠紧,通体髹漆,挂弦的弭用动物角制作,弓弦采用丝或动物筋。这种弓已属于很成熟的复合弓,弹力大,经久耐用,文献中通常称为“角弓”。各国都用它装备部队,大量使用于战争之中。
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射远兵器,它通常由弓、木质弩臂和青铜弩机三部分组成,弓横装于臂的前端,弩机安装在臂的中部偏后尾处,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弦张开,挂在弩机上,将箭镞装在弩臂的箭槽中,扳动弩机,使张开的弦脱钩,利用张开的弓所储存的能量,急速收弦化为动能,将箭镞弹射出去。由于弩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动作,使得射手有瞄准目标和寻觅放箭时机的时间,故既提高了命中率,又增加了弓的储能量,提高了箭镞的射程和穿透力。弩从春秋中后期起开始较广泛应用于战争之中,战国时期,弩的使用更为普遍,其种类主要有臂张上弦的臂张弩和足踏上弦的蹶张弩,在当时,它们成为装备列国军队的“利器”。
弩特别有利于步兵野战布阵、设伏和守城防御作战,它的使用增加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弩的构造要比弓远为复杂,是弓向机械操作迈出的重要一步,它的发明称得上抛射兵器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箭(矢、镞)。它们的制作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大进步:制作上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如箭镞、箭杆、羽毛间的比例及箭杆的长度与直径、杆的前后部的重量等,都有了一定的比例规定。箭镞虽多青铜质,但形制有了较大变化,即由传统的双翼扁体型而改为三翼三棱锥体型,镞锋小而锐,大大提高穿透力和杀伤力。战国时还使用了铁镞,以三棱型居多,基本承袭了铜镞的形制。箭杆多以竹制,也有木制,尾装羽毛,起平衡作用。弓用之箭较长,约为七十厘米;弩用之箭较短,在五十厘米上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激烈,因此防护装具的制作和使用也均有一定的进步,反映了随着刺杀格斗兵器和抛射兵器的发展,以防御为目的的军事装备也必然会有所改进的辩证关系。
盾。当时的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其形状较西周时稍有变化,其上部大多作成对称的双弧形,下部一般为长方形,表面髹漆,并常绘有精美的图案。盾高一般有六十多厘米,宽约四十五厘米。除此之外,长方形和梯形的盾牌也同时使用。当时,盾作为军中主要护体器具,用于车、步、骑、水各种作战环境,以蔽刺兵和矢石。在防御战中,城头上遍设盾橹,防御敌人自城下射上来的飞石与箭镞。
甲。当时的甲一般由皮革制成,分人甲和马甲两种,甲片为长方形,用绳组、丝组或细皮条连缀在一起,表面髹漆。就人甲而言,由身甲、甲裙、甲袖三部分组成。另外,还有一种数量很少的木胎皮甲,以木为胎,外贴皮革,表面髹漆。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少量的铁铠甲,河北易县燕下都墓葬中就发现了铁甲片,这说明战国后期已有了铁制的防护装备。
马甲用于保护拉战车的马匹。《左传》所谓“介马而驰”,即指将战车驾马披甲,然后发起冲锋。当时的马甲一般也是以皮革制作,工艺与人甲制作基本相同。
胄。用以防护人或马的头部。春秋时期的胄多以皮革制作,其工艺与甲的制作基本相似,即由甲片编缀。胄一般中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战国时除皮胄外,还出现了铁胄(铁兜鍪)。
春秋战国攻守城器械多见于文献资料记载,其种类主要有云梯、辒、巢车、铁蒺藜、地听等,但目前尚无考古实物发现。
云梯。用于登城的工具。据《墨子•公输》载,春秋时鲁国巧匠公输般曾为楚王造云梯攻宋。战国云梯据战国铜鉴水陆攻战纹饰所示,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斜靠在墙头,供士卒攀缘之用,至于是独竿式还是双竿式,则不可分辨。另一种是底部装有轮子,可移动。梯身仰俯角度可变化,用人力抬举。云梯前端有钩状物,可钩住城缘,利于士卒攀登和防止城上守敌推拒。
巢车。又称楼车,是一种设有观察点,可登而望远的特种车辆。春秋时期,巢车已在战争中使用。《左传》记载,鲁成公十六年(前575)晋楚鄢陵之战,“楚子(共王)登巢车,以望晋军”。
铁蒺藜。据文献记载,战国时已普遍用于城邑守备和要道布防,但实物目前尚未发现。后世所用蒺藜一般由四根铁刺组成,凡着地均有一刺朝上,状如草本植物蒺藜。其作用是撒布于敌人经过的交通要地,以迟滞敌军前进;再则布设于城池、军营四周,以防敌军突袭,增强防御能力。
地听。又称瓮听,用于侦测有声源目标方位的器材,战国时已用于城防战中。当守城者发现敌人开掘地道时,立即在城内八方墙下凿出竖井,置一口新缸,上蒙薄牛皮,令听力好的人爬伏其上仔细辨听,以察知敌人挖掘的方位,从而采取迎敌对策。
有关国学研究文库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的文章
这亦从侧面进一步证实“十三篇”才是《孙子兵法》的主体。其正式命名为《孙子兵法》当属隋唐以后之事。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在唐初已有多种注解本。《孙子兵法》自此而成为国家钦定的武学经典著作。与此相应,对《孙子兵法》的著录也成为历代各类公私目录书编写时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2023-11-28
第一节战国兵学的地域文化特征所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都显示,人的地域文化品性,是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漫长的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换言之,先秦时期的兵学文化,同样显示出鲜明突出的地域特征。齐鲁兵学文化的突出地域特征,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成最早,地位最尊。这些有关战神蚩尤的传说与祭祀活动,正好从一个侧面透露了齐鲁兵学文化源远流长、植根深厚的消息。......
2023-11-28
第六节军阵的进步阵,同“陈”,原义是指战车的步兵的排列,也就是军队的战斗队形。其特点是取消了原配置在战车前面的第一线步兵横队,把战车放在前列,提高了方阵的运动速度;将步卒疏散配置在战车的两侧和后方,密切了步车协同作战。这种阵内战术单位的调整,使得战阵中的车与徒卒的配置更趋合理,反映了车战阵形的进步。......
2023-11-28
它们合在一起,共同勾画了秦汉兵学的总体面貌。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秦汉兵学在边防等专题上有了新的深化和突破,现实感时代感明显加强,这正是秦汉兵学在先秦兵学已有辉煌成就基础上的新的发展。当时朝廷对兵学理论的学习和普及是予以充分重视的。学兵书与读《诗》、《书》比重相等,可见两汉文人对兵学的重视,当时兵学的普及与发达于此可见一斑。......
2023-11-28
第一节步兵跃居诸兵种之首进入战国时期,各国步兵开始大规模组建。战国时期各国均拥有数量庞大的步兵部队。所谓“带甲”,就是成建制的步兵部队,它们一般都被置于“车”、“骑”之前,显示出步兵已成为各国的第一兵种,地位最为重要。《战国策韩策一》对秦国军力的记载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步兵的数量相当巨大。秦、魏两国的步兵状况实际上就是当时各国步兵建设的一个缩影。这表明建制步兵的结构体系已相当完备。......
2023-11-28
由此可见,《吴子》中提到“笳笛”等等并不足为怪。从以下各种情况来看,《吴子》一书系吴起和其门人共同撰写,是可以成立的。东汉以来,史籍对《吴子》的著录仍不绝如缕。到了唐初,《吴子》只存下一卷。此后历代公私目录书对《吴子》均有记载著录。由此可见,今传世本《吴子》在唐代即已基本定型。......
2023-11-28
第一节秦汉兵学的建树秦汉时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空前大统一的新纪元,在这一时期,自始至终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一与分裂的斗争,并多次引发大规模农民战争、民族战争和统一战争。这一客观现实,刺激推动着当时兵学的形成和发展。秦代兵学主要体现于对军事活动的谋划、指导和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各项制度、措施之中。在这之后,又有《黄石公三略》等兵书诞生面世,进一步充实了秦汉的兵学宝库。......
2023-11-28
第十一节骑兵时代的来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中原王朝军队所面对的是北方边境上强大的匈奴军队。骑兵在秦汉时期称为“骑士”,是当时军队主力兵种之一。汉武帝重点发展骑兵的直接动因是为了反击匈奴的侵扰。由此可见,骑兵的发展及其在作战中的突出地位,是秦汉时期兵种建设上最大的特色,它标志着中国军事学术史上骑兵时代的到来。......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