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移民实边与军事屯田移民实边,是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加强国防的一项重要措施。除向北部边境地区移民实边外,秦朝统治者还向岭南地区大规模徙民。由于秦汉时期边防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先为匈奴,后为羌人,所以当时移民实边的重点在于西北边疆,秦至东汉循行不变。移民实边可加强国防,但毕竟无法取代为数众多的边防戍卒。两汉时期,民族战争规模空前,边防兵力众多,其军粮供应成为最棘手的问题。......
2023-11-28
第三节 “胡服骑射”与骑兵的全面发展
乘骑之习源于殷商时代,这见于甲骨文的记载,但当时单骑主要是用于驿传联络,并无军事上的意义。春秋时期主要是西北边远地区的一些游牧民族使用骑兵,受此风气影响,晋国军队中配属有少量零散的骑兵,但在中原战场上似乎还看不到他们的踪影。
直到春秋战国之交,骑射才开始较广泛地应用于实战。在先秦史料中,“骑”字最早出现于《墨子》和《吴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战国策•赵策一》追述春秋末年有关史实,称赵襄子“使延陵王将车骑先之晋阳”。此处将车骑并提,表明骑兵已经具有单独建制,在行军序列中占有一席之地了。《吴子》中讲到“千乘万骑,兼之徒步”,“分车列骑”,孙膑讲到“用骑十利”,这些情况表明人们已经开始从总结经验、概括理论的角度论述骑兵。到了公元前4世纪末,赵国的武灵王出于边防作战的需要,命令民众改穿窄袖的胡服操练骑射,组成了独立的骑兵部队。这是一次重大的军事改革,骑兵因此作为独立兵种在中原各国普遍发展起来。至于匈奴等少数民族,更是精于骑射,拥有强悍善战的骑兵队伍。
战国时期各大国的骑兵建设规模相当可观。在当时,骑兵与步兵、车兵一样,均为各国军队的主力兵种之一。从张仪、苏秦等策士的描述来看,当时各国拥有“骑万匹”(秦、赵、楚)、“骑六千匹”(燕)、“骑五千匹”(魏)数量不等的骑兵部队。赵国骑兵部队的建设和运用,正是当时骑兵发展的一个缩影。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骑兵遂成为其军队中的最重要兵种,在征服中山国和对林胡、楼烦“辟地千里”(5)的战争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赵奢、廉颇、李牧等赵国名将都善于使用骑兵。如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6),曾亲率骑兵一万三千人,与车兵、步兵联合作战,斩杀匈奴十余万骑。
其他诸侯国动用骑兵作战并在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事例也不在少数。如长平之战中,秦国骑兵奇袭赵营,与步兵协同作战,为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又如齐国的骑兵也经常用于作战,董说《七国考》引《孙子笺》云:“齐宣王以文骑六百匹伐燕。”(www.chuimin.cn)
古代兵家认为骑兵作战的特点是“急疾捷先”(7),“驰骤便捷,利于邀击奔趋,而不宜于正守老顿”(8)。这决定了在战国时期,骑兵是作为快速机动部队而与战车配合使用的,主要用于担负正面突击、邀敌、侧翼包抄、奇袭、长途追击、敌后骚扰等作战任务。在战场上,常常部署于侧翼,攻击敌人的侧后。由于战国时期骑兵规模已有大的发展,骑兵战术已达到一定水平,故当时的兵学著作遂注重对骑兵的建设和运用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如《六韬•犬韬•战骑》曾将骑兵的基本战术归纳为“十胜”和“九败”。其中“十胜”(今本仅存“八胜”)为进攻战术,包括进攻时机和地点的选择;“九败”乃是骑兵作战应注意避免的事项,例如要避免中敌埋伏、防止敌方断绝退路等等。
从骑兵在作战中担负的任务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骑兵,在军队中的地位是在步兵和车兵之下的。当时一些史书与兵书,在讲到兵力时都把骑兵列在步兵和车兵之后;而衡量一国国力的强弱,主要的不是以骑兵的多少,而是以战车的多少为标准的,如称“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等等;在记述作战行动时,往往把战车放在重要的位置,而较少提及骑兵。如《战国策》记述的秦国与魏国、楚国的数次战争,只提到秦国军队战车和步兵的数量,而未提及骑兵。《司马法》在讲战术时,也只讲到战车和步兵。地下考古发掘也反映了这种情况。举世闻名的秦陵兵马俑共分三组,第一组是步兵排成的大方阵,队间有六乘兵车,似为指挥官的乘具;第二组是战车排成的小方阵;第三组是一乘战车和六十八名武士。这反映了当时各级指挥员主要还是乘战车指挥作战的,战车比骑兵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所谓“步为腹心,车为羽翼,骑为耳目,三者相待,参合而行”(9),这样的作战格局正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
为了适应骑兵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一方面,各国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引进大批良马,另一方面,北边的燕、赵地区和西方的秦国也开辟了牧马场,大规模牧养马匹。养马技术在当时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批高超的养马专家,写出了一批养马学专著。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晚期帛书《相马经》,即为目前所能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马外形学专著。对战马的训练与保养,在当时受到普遍的重视,这在《吴子•治兵》中有比较充分的反映,既要“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又要“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出土的秦律《厩苑律》对战马的管理也作出了具体规定,说明马政事业在当时也开始建立起来。
有关国学研究文库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的文章
第五节移民实边与军事屯田移民实边,是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加强国防的一项重要措施。除向北部边境地区移民实边外,秦朝统治者还向岭南地区大规模徙民。由于秦汉时期边防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先为匈奴,后为羌人,所以当时移民实边的重点在于西北边疆,秦至东汉循行不变。移民实边可加强国防,但毕竟无法取代为数众多的边防戍卒。两汉时期,民族战争规模空前,边防兵力众多,其军粮供应成为最棘手的问题。......
2023-11-28
第十一节骑兵时代的来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中原王朝军队所面对的是北方边境上强大的匈奴军队。骑兵在秦汉时期称为“骑士”,是当时军队主力兵种之一。汉武帝重点发展骑兵的直接动因是为了反击匈奴的侵扰。由此可见,骑兵的发展及其在作战中的突出地位,是秦汉时期兵种建设上最大的特色,它标志着中国军事学术史上骑兵时代的到来。......
2023-11-28
第五节早期水军的形成舟船在商周时期就已被用于军事行动,但基本上还局限于军事后勤补给等较小范围。当时,齐、楚、吴、越等国相继建立了舟师,开展水战,在战争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舟师遂成为这些诸侯国的独立新兵种。据文献记载,吴、楚、越诸国舟师的主要职能有两项:一是作为辅助部队运输陆战主力抵达预定作战区域及时投入战斗。......
2023-11-28
后一个方阵是车队及其所属的徒兵,当为车兵部队。在殷墟还发现了置有二十五辆兵车的墓葬,说明有以二十五辆战车组成的更大的战车建制单位。上述情况表明,商代战车的战术编组已经初步定型,战车部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而车兵的存在与战车编组的初步定型化,则意味着早期车战时代的来临。......
2023-11-28
第九节文武分职与指挥艺术的发展进入战国之后,新型的生产关系在各国基本得以确立,兼并战争随之进入新的阶段。这种文武分职的历史新事物,也在当时诸子百家的论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应该说,文武分职、将相殊途对于健全和巩固国君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对于提高军事指挥艺术水平,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换言之,文武分职在战国时期,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
2023-11-28
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历史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才出现的。经研究后,人们认定其为三千多年前殷代王室占卜的记录,称之为甲骨卜辞。从逻辑上讲,这是“记叙文”的起步,当然也就是历史散文的起步。与中国历史散文同步发展的是史官制度。《尚书》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2023-12-07
第五节《司马法》所体现的早期兵学成就《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指出:“今世所传兵家者流,又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皆出《司马法》也。”其他像《周礼》、《尚书》及“古司马法”门下的《军政》、《军志》同样对军事问题提出了理性的认识。换言之,西周时的“古司马法”,实乃当时言兵之“成宪”或“典志”。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周军事思想可以理解为“古司马法”笼括下的兵学。......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