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学研究文库:步兵再度崛起

国学研究文库:步兵再度崛起

【摘要】:这一“毁车为行”之举,是春秋后期步兵全面复兴的重大标志,实为步兵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公元前493年的铁地之战中,晋军将领公孙尨以500名步兵乘夜偷袭郑军,夺取赵鞅的帅旗,就明显地反映出步兵重新崛起后,它在战争中所具有的优越性。

第四节 步兵的重新崛起

自西周后期到春秋前期,由于车战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步兵在大多数诸侯国中地位普遍降低,成为隶属步兵而非建制步兵。但是,车战毕竟要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只适宜在平原地带进行,而步兵作战的领域则要广阔得多,因此步兵在当时战争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据《左传》等文献的记载,春秋前期诸侯列国中建立步兵并单独用于作战的,主要有郑、晋诸国。郑国立国于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最早使用步兵守卫疆土和反击戎狄少数民族的袭扰。《左传•隐公四年》记载,郑在抗击宋、卫多国联军的作战中,曾动用步卒应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又如《左传•襄公元年》记载,郑国又一次以步兵抵御诸侯之师,“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之师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这些材料透露了这样的信息:第一,郑国的确拥有独立的步兵部队,且经常投入战斗。第二,在平原地带,在极具冲杀力的战车面前,步兵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很难与车兵相抗衡。但是,尽管郑国步兵数次战败,然而并未因此而没落,反而在困难中得到发展壮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到独到的作用,如曾在镇压“萑苻之盗”的作战中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力,“(大叔)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29)

地形多山,邻接戎狄的晋国也比较早就注意建立独立的步兵部队,其名称为“行”。晋在献公时即已建有左行与右行,到晋文公时,更在作“三军”的同时,又作“三行以御狄”(30),即在原有二行的基础上增设中行。它们不隶属于战车部队的编制,主要承担与戎狄作战、保卫和开拓晋国疆土的任务。但是,总的看来,在春秋前中期,步兵尚被笼罩在车兵的阴影之中,其发展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其数量规模也是非常有限的。(www.chuimin.cn)

这种情况到春秋后期出现大的变化,步兵开始了全面复兴。这一现象的发生,主要缘于下列因素。第一,军队成分的改变。随着井田制逐渐瓦解,“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传统遭到重大冲击,普通民众(“庶人”、“野人”)被允许加入军队。他们从军后,由于没有当甲士的权利和受射御等专业训练的条件限制,只能充当徒卒,造成步兵数量剧增。第二,作战方式的日益复杂化及受与戎狄作战之亟须的驱使。当时戎狄擅长于步兵作战,而受地形限制、队形较稀疏、攻防阵式较呆板的战车部队难以对付灵活机动的步兵进攻的现实,极大地推动了步兵的发展。第三,受南方地区盛行步战的刺激。春秋后期步兵的重新崛起,也与吴、越诸国迅速壮大并参与中原争霸直接有关。当时地处东南一带的吴、越等国国势勃兴,而其受丘陵、水网等特殊地形条件的制约,故步兵十分发达,像黄池之会上,吴国曾以“百人为一彻行,百彻行为一方阵”的步兵排列阵势,威慑晋等诸侯,即是例证。而在实战中,吴、越等国的步兵也有突出的表现,在多场战事中发挥了支配性的作用。如吴王阖庐伐楚之所以长驱直入,五战入郢,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拥有一支轻甲利兵的先锋队,它由五百名大力士和三千名善奔走的勇士组成,长途奔袭,将楚军追赶得没有喘息的空隙。(31)又如吴越笠泽之战中,越军以两翼步兵佯攻,掩护越王句践率主力偷渡,一举大败吴军。这次战斗中,越王的中军就是由六千名“私卒君子”组成的步兵。(32)中原诸国为了同它们抗衡,也自然要进一步重视对步兵的建设,如此南北呼应,遂有力地促进了步兵的全面复兴,为战国时期步兵再次跃居各兵种之首,成为战场的主宰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公元前541年,晋国在攻伐太原一带的“无终戎”和“群狄”时,晋将魏舒曾“毁车以为行”:“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阨,以什共车,必克。困诸阨,又克。请皆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就是将车兵全部改为步兵,组成了第一个独立的步兵方阵。这一“毁车为行”之举,是春秋后期步兵全面复兴的重大标志,实为步兵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此,步兵迅速发展,在战争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公元前493年的铁地之战中,晋军将领公孙尨以500名步兵乘夜偷袭郑军,夺取赵鞅的帅旗,就明显地反映出步兵重新崛起后,它在战争中所具有的优越性。(33)

步兵的重新崛起,大大提高了军队行动的机动能力,在南方复杂地形、西北山地和要塞城邑的攻坚战中,步兵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而使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又呈示出新的面貌、新的特点,这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发展史上的意义是不容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