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的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40年代形成的视暴力革命为唯一策略的思想进行了相应的改变。......
2023-11-28
一、科学发展观——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着的实践,新的实践又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不仅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发展的现实的可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在这些成果中,科学发展观是最重要的成果,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科学发展观还在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当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我们讲继承的关系,在科学发展方面,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过程、生产发展过程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新的、高的、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等等。毛主席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邓小平同志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全面实现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质量、讲效益等重要战略思想和方针原则,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江泽民同志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当中的问题,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我们讲发展的关系,体现在科学发展观上,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发展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有艰辛的探索,有各种风险的应对;有成功的欢乐,也有曲折的教训。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深刻地解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深刻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关系,深刻地解释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于怎样发展作出了科学回答,提出了认识发展、谋划发展、促进发展的一系列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这样就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为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正确的方法路径。比如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www.chuimin.cn)
(3)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首先,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简言之就是注重发展的科学性。什么是发展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我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首先强调发展的全面性
全面性不是片面性,不是单一性,也不是唯一性。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它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在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为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也就是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克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这是全面性。
(2)强调发展的协调性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简单说就是"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的自身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充分结合起来。
(3)科学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努力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的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幸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在短期内还不可能解决,可持续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
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既是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三点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共同构成发展的科学轨道,坚持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
总之,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怎样发展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途径的认识。这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专题研究的文章
毛泽东党的建设学说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认真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建党学说,对于搞好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八周年时,毛泽东总结党成立以来党的建设经验,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党的建设过......
2023-11-28
因此,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31]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
2023-11-28
三、邓小平政党学说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邓小平政党学说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推向一个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毛泽东政党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023-11-28
马克思对历史上的和现实生活中的阶级构成和阶级斗争状况所作的全面分析,以及其批判精神和理论勇气,更非基佐等人所能望其项背。正因为如此,有充分理由证明,只有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阶级斗争学说方才真正成为科学理论。......
2023-11-28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理论基础的初步建立。再次是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这些著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正式诞生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2023-11-28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表明,阶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也是广泛的社会范畴。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实质、特征、根源和存在形式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3-11-28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发展党内民主的同时,明确要求"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只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才能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重要工作部署上,全党必须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