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研究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研究

【摘要】:因此,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31]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

三、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学说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过多次论述。

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理顺党政关系

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29]与此同时,他又明确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要善于领导;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而改善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要理顺党政关系,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因此,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30]

2.调整权力结构,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

邓小平认为,权力过分集中,权力结构不合理,是我国政治体制的"总病根"。[31]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邓小平指出:"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32]调整不合理的权力结构,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一是要实行党政分开,"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今后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都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讨论、决定和发布文件,不再由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发指示、作决定。"[33]同时,要正确处理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横向权力的合理配置。二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34]以实现纵向权力的合理配置。邓小平认为,以实现纵向权力的合理配置为目的的权力下放,不是不要集中,只有该集中的"认真集中",才能"把效率提高一些"。[35]如果把权力下放同中央拥有的必要权威对立起来,或者破坏了集中统一领导,就会导致"乱哄哄",[36]"各顾各,相互打架,相互拆台,统一不起来"的局面。所以,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中央要有权威"。[37]由此应当注意到,邓小平所讲的权力下放,并不是简单地放权,而是强调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以及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以实现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从而真正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精简机构,实现政府工作高效率

邓小平设想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38]早在1980年3月,邓小平就提出精简机构问题。他强调:"企业下放,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下放总会遇到障碍。现在机构臃肿,有的部委据说有上万人,必须精简。"[39]邓小平说:"所谓精简,是说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确定编制,一部分人在岗位上工作,其他的人抽出来轮训,学习考试合格以后,到岗位上工作,再让现在岗位上的人去接受轮训。"[40]邓小平认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一件大事。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要改变"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41](www.chuimin.cn)

4.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就指出: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42]要改变事实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清除"残存在党内的这种家长制作风"。[43]直到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还强调:"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44]

5.克服官僚主义,完善监督体制

邓小平认为,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还必须注意克服官僚主义和完善监督体制,这是搞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障。邓小平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他认为:"官僚主义是小生产的产物,同社会化的大生产是根本不相容的。要搞四个现代化,把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地转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非克服官僚主义这个祸害不可。"[45]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对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危害作了高度的概括,把官僚主义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46]

如何才能克服官僚主义?邓小平主张从体制上去探究产生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的原因。根据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的分析,邓小平认为导致官僚主义的体制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2)长期缺少严格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3)对干部缺少正常的选拔、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4)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结果造成个人独裁。对于特权现象问题,邓小平提出,关键是"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47]

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确定为七个方面:(1)实行党政分开;(2)进一步下放权力;(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4)改革干部人事制度;(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后来,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时说:"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48]这说明,邓小平对十三大报告中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表述是完全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