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这就是新时期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2024-10-31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理论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1927年反动政府对革命者的大屠杀,导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1928年,毛泽东还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三者密不可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为农村包围城市整体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前提。1938年11月,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又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12]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完整的概括。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理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第三,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第四,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总概念。也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坚持和发展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没有革命军队,没有武装斗争,就不可能进行土地革命,也就不可能在白色政权包围中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没有土地革命,也就不可能充分地发动农民,不可能有巩固的和可靠的根据地,武装斗争就得不到人民群众人力、物力的支持。没有革命根据地作为战略阵地,武装斗争就没有了后方,失去了依托,只能成为"流寇"式的行动而失败,土地革命更无法、无处开展。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13]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4]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15]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集中代表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由于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只有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才能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在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派别,由于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而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因此,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和打击反共顽固势力的方针。在同反共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维护和坚持统一战线,实现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
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当党能够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前进;反之,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后退。
(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只能和必须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进行长期的农村游击战争,并能根据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适时地转变为正规战争,最后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
强调武装斗争,从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必须明确,其他斗争形式都是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16]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为此必须在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使每个党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阶级觉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加强党的思想教育,才能形成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才能有党的组织上的统一。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是毛泽东党的建设学说的主要特点。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大革命时期,处于幼年时期的党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因此,这一阶段党的组织虽然有过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巩固;党的手里有了一批革命武装,但是不能掌握住。(www.chuimin.cn)
大革命失败后,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提高,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开辟了建立人民政权的道路。党创造了坚强的人民军队,因此也学会了战争的艺术。但在这一时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仍主张"城市中心论",特别是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时,把中间势力当作最危险的敌人,把反对资本主义同反帝反封建相提并论,而在革命战争的指导上又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其直接结果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抗日战争时期,党总结了以前两个阶段的经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里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毛泽东总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经验,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把三大法宝概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17]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和政策。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实践中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现成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长期奋斗中,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农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8页。
[3]同上,第637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4页。
[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
[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3页。
[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
[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
[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页。
[10]同上。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页。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页。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5页。
[17]《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有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专题研究的文章
(一)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这就是新时期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2024-10-31
思想政治建设是人类阶级社会中一项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强调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战略地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状况。因此,中国共产党把思想政治建设看成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和保障,看成是抓好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立场和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024-10-31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始终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与神圣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
2023-11-29
第一节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只有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革命和党的生死存亡之际,惨痛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革命道路的选择迫在眉睫,苏联的道路不适合中国,需要新道路和新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
2024-04-07
解放战争结束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以后我国的国防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原子弹、导弹、卫星的研制成功等。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因为这次“大革命”,为以后中国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这盏“明灯”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023-08-16
1925年,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为了尽快壮大党的力量,发动工农运动。这样做有利于吸收各阶层革命力量,在工农运动中壮大党的实力。瓦窑堡会议召开,对党员发展党员标准做了根本性调整。同时,《党章》对党员的学习、组织纪律、模范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四项义务和四项权利。......
2023-08-16
(一)西方现代民主发展的基本经验西方现代民主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我们这里仅仅从民主发展过程中一些重大的权利争议和矛盾化解的角度作简要追溯。杰弗逊调整建立了自由资本主义和民主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成为许多国家设计本国民主的蓝图。凯恩斯调整加强了大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和平均主义的物质保障,减轻了资本对大众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对后发民主国家来说,这一理所当然的前提往往被忽视。......
2023-12-01
农民政治行为的社会效应即新国家的诞生。由于任何人或任何群体的政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政治心态指导下的政治行为,故下文先行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的政治心态。......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