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全面解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全面解读

【摘要】: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政治活动客观规律性的科学揭示,是真正的政治科学。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

古代东西方国家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道德。还有一种神学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近代西方学者认为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或者把政治说成是一种法律现象。中国的孙中山则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当代西方国家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就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或者说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上述看法都具有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政治的含义可以概括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概念的表述主要有: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权为核心的阶级关系和人民内部的全局性关系。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如下: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反过来,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反映人们的根本经济与物质利益,保障人们的经济有物质利益的实现。这是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界定政治。

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社会的实体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关系,"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1]因此,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社会物质运动的制约。要把握政治的基本特征就不能停留在政治本身,否则就会以表象掩盖本质。由此看来,过去人们从政府、权力及其他方面研究政治,都未能揭示政治的基本特征。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2]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我们的认识不应停留于此,"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的规定性要求我们:首先,在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性上认识政治,不把政治看成孤立的、静止的东西。政治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对政治本质的认识有赖于对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的认识。其次,政治在本质上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要求和客观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各个集团、各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利害冲突,没有纯粹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

2.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这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揭示政治的实质。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这一命题确定了政治的属性。政治既然受经济活动的制约,那么因生产关系而形成的阶级关系必然要以政治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毛泽东说:"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4]应该说,这些论断反映了经典作家们所处的时代特征。但同时,列宁也告诫我们,政治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涉及敌对阶级间的关系,也涉及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不仅阶级之间,而且阶级内部也存在政治。另外,随着阶级对抗社会的消亡,政治不能简单地等于阶级斗争,否则就会导致国家的巨大损失。中国之所以爆发"文化大革命",没能正确地认识政治这一概念是一个重要原因。

3.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各种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和无阶级的社会里都是通过政权实现的。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5]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具体地说,政治就是要争取政权和保持政权,"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的阶级要争得统治"。[6]而政治统治的工具便是国家机器。因此,一切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这一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既说明了政治的核心,又为后人认识政治的概念拓展了思路。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www.chuimin.cn)

政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凡是科学,都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揭示,政治学也是一样。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政治活动客观规律性的科学揭示,是真正的政治科学。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7]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关系受制于社会物质运动,即受客观规律支配,因而是一门科学。但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概括说来,这门科学和艺术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政治领导的群众路线;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眼前利益与根本利益的统一;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关系。

这一观点揭示了政治的基本特征,即政治与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般表现为政治活动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如果脱离了经济利益孤立地讲政治关系是错误的。强调经济决定政治和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地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阶级、阶层、集团、政党或个人,他们的经济利益都是通过他们的政治活动来争取、实现和维护的,即经济利益是通过政治活动而集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列宁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一个重要命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一般来说,这种阶级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敌对关系、同盟关系和协调关系。这三种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应地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把握住了这个实质就可以对各个政治主体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解释。因为阶级关系是阶级社会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政治现象,是其他政治现象产生、发展和活动的基础。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任何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社会经济利益,都离不开国家政权,与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他们的活动目标都是国家政权。马克思说,"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列宁也说,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这一重要观点,为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现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第四,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按特定规律发展的社会现象,它和其他所有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从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亡,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都有着客观的内容。虽然政治现象错综复杂,不容易把握,但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探讨政治发展规律,由于政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政治活动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人们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尺度,来制定战略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我们通常把掌握政治这门科学和艺术的人称为政治家。

根据上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的基本观点,我们可以把政治表述为: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利益基础上,运用公共权力来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科学地阐明了政治的原因、本质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与以前的政治学说的根本区别是:第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的政治统治组织的观点。第二,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第三,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即无产阶级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第四,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代替君主制。第五,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的,是政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作出了革命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