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世致用汉代经学家对于《六经》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先王安国治邦之术的阐释来服务于当代社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世致用。汉代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及史学著作,也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其最终目的的。[15]司马谈说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就是为后王制法,为后世作则,这种把史学与政治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023-11-28
(四)经学与谣谚
谣谚是汉代长安人民表达自己对时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强烈参与意识,是当代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汉代长安经学的经世致用已如前述,但那主要是士人参政预政的一种方式,如董仲舒、谷永等人以春秋公羊学的灾异说来表达自己对时政的意见、建议,他可以直接呈现到皇帝的面前。至于一般市民和农民、商人及手工业者,他们并没有这种直接面见皇帝的机会,于是便通过谣谚的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时政或习俗的愤懑或者传递自己的心声。
汉代谣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文笔简洁,用词恰当,泼辣而优美,读之使人回味无穷。其中有不少与长安经学有关。
汉代初年,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之后,人民迫切地需要休养生息,黄老思想盛行一时。黄老思想虽冠以黄帝老子之名,但其本质仍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为主,无为思想也是董仲舒之后新儒家思想的内容之一,曹参是继萧何之后的汉朝丞相,他遵循前任丞相萧何的治政方针,一无变更,取得了显著的政绩,当时有谣谚讲到:
“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史记·曹参世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经学不仅成为统治者施政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由于儒术的独尊,为广大士人入仕做官提供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特别是公孙弘一类以白衣为相,靠经学起家的人物,对社会影响极为深远。因为通一经者即可以入仕为官,韦贤家族是长安著名的经学世家,《汉书·韦贤传》说:“贤四子,长子方山为高寝令,早终;次子弘至东海太守;次子舜,留鲁守坟墓;少子玄成,复以明经历位置丞相”,所以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谣谚: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这句谣谚是说,给儿子留下一满筐的黄金,也不如教他学会一部经书。由此可见儒家六经当时的社会影响有多大。
由于经学地位的提高,汉代知识分子极受社会的普遍尊重,全社会从上到下普遍形成了尊贤礼士的风气及对道德的向往。《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这句谣谚是说,人们的名声如果以容貌比别人长得好看为光荣,那么天长日久,终有貌丑色衰的时候;如果德行出众为人所倾慕,那是永无止境的了。
在这里司马迁虽然是因游侠郭解而发的赞叹,实际上是在宣扬儒家经学所倡导的道德精神。
匡衡出生于一个农夫世家,但他却特别勤奋,尤其精于经学,对《诗经》研究尤其有独到见解,很受世人尊崇,其时有谣谚说:
“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是说匡衡解诗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尤能得其精意。所以为人所重。
歌颂名士,向往他们的经学学问和成就,也是汉代长安谣谚的重要内容之一:
楼护、谷永都是经学名家,当时外戚王氏势力盛大,宾客满门,五侯兄弟为沽名钓誉,厚结文人宾客,结交士大夫,尤见亲见敬,其时谷永、楼护俱为五侯座上客,甚为见重,楼护以才辩,谷永(字子云)以文章出名,长安有谚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
经学家特别重视人格,在做人、处事修身方面,希望以经学修身、为人处世,成一代楷模。所谓“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邪僻无由来”(《古谣谚贾谊引周谚》)。提高道德修养,这是经学的一贯原则。孔子认为:“为政者要正人,必须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0]。《汉书·王吉传》曾记载过一个为后人广泛流传的故事:王吉家住在长安,其邻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这则故事后来又演绎成一段谣谚:“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可见重人格、重修身多么为人所重。
如果说上述情况是在经学普及情况下出现的普遍现象,但随着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与经学所提倡的道德标准不和谐的现象:在《史记·佞幸列传》中有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是说努力工作,恪尽职守,未必能得到上司的赏识,而那些谀谄之徒反有遇合升迁的可能。经学倡导礼仪,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却往往导致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汉书·贡禹传》记载西汉后期人们的价值观及价值评价标准所发生的变化时,有谣谚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仪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这虽然是贡禹对武帝过错及治政得失的批评,但却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传统的仁义道德观念已开始受到重大的冲击,以往的传统观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谣谚是经学背景下长安世风的写照,是了解长安经学及汉代真实历史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汉代谣谚数量很多,在这里我们只是撷取了部分与经学有关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谣谚作了简单的论述。
【注释】
[1]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史》。
[2]《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3]《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
[4]《吕氏春秋》卷一七《不二》。
[5]《吕氏春秋》卷一七《不二》。
[6]《吕氏春秋》卷一七《执一》。
[7]贾谊《新书·阶级》。
[8]《淮南子·原道训》。
[9]《淮南子·要略》。
[10]《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11]《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12]《史记》卷一六《秦楚之际月表》。
[13]《史记》卷二七《天官书》。
[14]《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
[15]《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16]《史记》卷九《吕后本纪》。(www.chuimin.cn)
[17]《史记》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18]《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
[19]《史记》卷九七《陆贾传》。
[20]《史记》卷九九《叔孙通传》。
[21]《史记》卷八四《贾谊传》。
[22]《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23]鲁讯《汉文学史纲要》。
[24]《汉书》卷九七《外戚传》。
[25]《后汉书》卷四○《班彪传》。
[26]《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
[27]《汉书》卷六四《王褒传》。
[28]《汉书》卷四八《贾谊传》。
[29]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0]钟嵘《诗品》。
[31]《汉书》卷二二《礼乐志》。
[32]姚生民《甘泉宫志》,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33]马融《长笛赋》。
[34]《汉书》卷七五《翼奉传》。
[35]《史记》卷二四《乐书》。
[36]《汉书》卷二四《食货志》。
[37]《汉书》卷二四《食货志》。
[38]《汉书》卷二四《食货志》。
[39]《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考古》,1959年第9期。
[40]《汉书》卷一○《成帝纪》。
[41]《汉书》卷二二《礼乐志》。
[42]《昏礼谒文》,《艺文类聚》卷四○引。
[43]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45]《礼记·即夕礼》。
[46]分别见《汉书》卷八○《东平思王宇传》及《汉书》卷六八《霍光传》。
[47]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报告》,《考古》1960年9期。
[48]连云港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49]《仪礼·乡饮酒礼第四》。
[50]《论语·子路》。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四)经世致用汉代经学家对于《六经》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先王安国治邦之术的阐释来服务于当代社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世致用。汉代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及史学著作,也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其最终目的的。[15]司马谈说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就是为后王制法,为后世作则,这种把史学与政治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023-11-28
(一)经学与婚姻习俗《仪礼·士昏礼》记载了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汉代议婚的条件,依据杨树达先生《汉代婚丧礼俗考》,并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汉代长安男女双方议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根据相面人对双方面相的判断;二是根据双方的才能;三是根据双方家庭的资财,即经济条件的好坏来决定婚姻是否成立;四是门第,即双方的社会地位。......
2023-11-28
《史记》和《汉书》所见区域经济与区域政治评价,六见“天府”的说法,其中五次都是指关中。长安,可以称作西汉经学的“天府”。在齐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之中,经学被列为第一,是符合文化史的实际的。长安因政治重心西移得以吸引齐鲁文化西渐。而长安,成为经学论著收藏和进一步传播的中心。......
2023-11-28
(三)《天人三策》与更化改制改制更化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的更化,主要是指第二点。他的更化思想理论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11-28
《长安历史文化丛书》总序朱士光一当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开展,并开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中华大地上也兴起了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热潮,以增强国家之软实力。在这一形势下,处于中华传统文化源头与核心地位之长安文化,显然承担更为重大的责任,也更受各界之关注。......
2023-11-28
(四)《礼》《礼》是《仪礼》《礼记》《周礼》三者的合称。三者之中,《仪礼》与《周礼》是经,《礼记》是记,是对经的解说。汉代人说的《礼经》一般是指《仪礼》言。《汉书·艺文志》称《礼经》十七篇“亦即今十七篇之《仪礼》也”。这一点可由《史记·儒林传》得到证实。《仪礼》的正式定名应当在郑玄传《周官》及《礼记》四十九篇之时。......
2023-11-28
(一)今文尚书学前已述及《尚书》是西周以前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由上述情况可见,在长安经学的传授中,朝(晁)错应是传《尚书》的第一人。因其是口授并由晁错用汉代隶书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今文《尚书》。根据《史》《汉》的记载,西汉长安经学被立于学官的《今文尚书》其传授传承系统大致如下:第一阶段:伏生传晁错、张生、欧阳生。......
2023-11-28
(二)民间易学在汉代长安经学中,除上述列于学官各派《易》学之外,当时在民间也有《易》学的研习与传授,《汉书·艺文志》云:“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