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学与丧葬习俗秦汉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特别是在“以孝治天下”的经学背景下,丧葬制度得到了特别的重视。汉代长安的丧葬礼俗,主要有三个基本内容,即丧礼、葬礼及服丧之制。吊即吊唁,问疾吊丧被经学家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如果大将军或三公去世,则天子亲临吊,《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前后秉政达二十年,权力显赫,因而其死后“上及皇后亲临光丧”。昌邑王服最重的丧服而不遵守服丧的礼制规定,终于被废掉。......
2023-11-28
《仪礼·士昏礼》记载了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关于六礼的详细内容,郑众曾有过这样的解释:
“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纳征,用束帛,征成也;请期,谓吉日将亲迎,谓成礼也。”[42]
依郑众的解释,汉代婚礼的一般程序是:双方父母相互约定一个吉利的日子来相亲,女方告知男方女孩的名字,并带回去进行占卜,由此决定是否同意这门婚事。汉代议婚的条件,依据杨树达先生《汉代婚丧礼俗考》,并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汉代长安男女双方议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根据相面人对双方面相的判断;二是根据双方的才能;三是根据双方家庭的资财,即经济条件的好坏来决定婚姻是否成立;四是门第,即双方的社会地位。这些是当时议婚的主要条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娶女以为吉祥者,《汉书·外戚传》记载:“中山卫姬,平帝母也。父子豪,中山卢奴人,官至卫尉。子豪女弟为宣帝婕妤,生楚孝王;长女又为元帝婕妤,生平阳公主,成帝时,中山孝王无子,上以卫氏吉祥,以子豪少女配孝王。元延四年,生平帝。”这里所谓的吉祥,杨树达先生认为,“成帝所谓吉祥,盖以卫氏女多嫁皇室生子女故也”[43]。
在议婚后,男方家则要带上聘礼聘金到女方家中求婚,《汉书·张安世传》记载:“初安世兄贺幸于卫太子,太子败,宾客皆诛,安世为贺上书,得下蚕室,后为掖庭令,而宣帝以皇曾孙收养掖庭,贺内伤太子无辜,而曾孙孤幼,所以视养拊循,恩甚密焉。及孙壮大,贺教《书》,令受《诗》,为取许妃,以家财聘之。”
这是一般人的聘礼,其时宣帝尽管以皇曾孙身份收养在掖庭,但其地位颇低,与一般平民无异,而作为皇帝来说,聘金的数目则相当可观,《汉官仪》记载汉代皇帝聘皇后,一般都是黄金万金。(www.chuimin.cn)
《汉书·王莽传》记载:“立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聘黄金三万斤。”同书还记载,莽女被立为皇后,得聘礼黄金二万斤,这些当然都是特别现象了。
汉代婚仪也严格遵循经学所规定的六礼进行,如《汉书·孝平王皇后传》记:“莽欲依霍光故事,以女配帝,太后意不欲也。莽设变诈,令女必入,太后不得已而许之,遣长乐少府夏后藩,宗正刘宏,少府宗伯凤,尚书令平晏纳采。”又《汉书·王莽传》:“太后遣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纳采见女,还奏言:‘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有诏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杂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杨树达《婚丧礼俗考》说“此条兼纳采问名纳吉三事,见女则已问名矣。策告宗庙,杂加卜辞者,问名之后归卜也。卜吉之后,当往告莽家,是为纳吉”。同书还记载了纳征之事,“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莽深辞让,受四千万,而以其三千三百万予十一媵家。孔光等曰:‘纳征钱乃以尊皇后,非为公也。’”
纳征之后便是请期与亲迎,《汉书·孝平王皇后传》曰:“太后遣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左将军孙建,执金吾尹赏,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刘歆及太卜、太史令以下四十九人赐皮弁素绩,以礼杂卜筮,太牢祠宗庙,待吉月日。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空丰,左将军建,右将军甄邯,光禄大夫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汉公第。”这里讲待吉月日即所谓的请期,奉乘舆法驾则谓之亲迎。
成婚之日,夫家要举行盛大的酒宴来宴请双方的亲朋好友,对此国家有时还会进行干预。《汉书·宣帝纪》说:“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为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
婚礼结束后,紧接着便是闹洞房。《群书治要》引仲长统《昌言》说:“今嫁娶之会,棰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泆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汙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这所说虽是后汉之事,但风俗习惯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汉代长安的习俗当与此去之不远。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二)经学与丧葬习俗秦汉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特别是在“以孝治天下”的经学背景下,丧葬制度得到了特别的重视。汉代长安的丧葬礼俗,主要有三个基本内容,即丧礼、葬礼及服丧之制。吊即吊唁,问疾吊丧被经学家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如果大将军或三公去世,则天子亲临吊,《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前后秉政达二十年,权力显赫,因而其死后“上及皇后亲临光丧”。昌邑王服最重的丧服而不遵守服丧的礼制规定,终于被废掉。......
2023-11-28
《史记》和《汉书》所见区域经济与区域政治评价,六见“天府”的说法,其中五次都是指关中。长安,可以称作西汉经学的“天府”。在齐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之中,经学被列为第一,是符合文化史的实际的。长安因政治重心西移得以吸引齐鲁文化西渐。而长安,成为经学论著收藏和进一步传播的中心。......
2023-11-28
(四)经世致用汉代经学家对于《六经》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先王安国治邦之术的阐释来服务于当代社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世致用。汉代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及史学著作,也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其最终目的的。[15]司马谈说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就是为后王制法,为后世作则,这种把史学与政治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023-11-28
(三)《天人三策》与更化改制改制更化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的更化,主要是指第二点。他的更化思想理论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11-28
(一)今文尚书学前已述及《尚书》是西周以前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由上述情况可见,在长安经学的传授中,朝(晁)错应是传《尚书》的第一人。因其是口授并由晁错用汉代隶书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今文《尚书》。根据《史》《汉》的记载,西汉长安经学被立于学官的《今文尚书》其传授传承系统大致如下:第一阶段:伏生传晁错、张生、欧阳生。......
2023-11-28
(四)经学与谣谚谣谚是汉代长安人民表达自己对时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强烈参与意识,是当代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其中有不少与长安经学有关。所谓“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邪僻无由来”。提高道德修养,这是经学的一贯原则。汉代谣谚数量很多,在这里我们只是撷取了部分与经学有关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谣谚作了简单的论述。......
2023-11-28
(二)长安文学的特征长安地区的文化特征,深受统治者思想变化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特点:汉初重黄老,所以汉初无论是陆贾、贾谊他们的文化创作都表现出明显的“无为而治”倾向,陆贾提出的马上得之,宁马上治之的观点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些移民文化以楚文化对长安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是长安文学中的奇葩,为一个时代所有的独特文学现象。......
2023-11-28
(三)经学与尊老习俗汉代长安经学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上至皇帝、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尊老、养老的传统,在社会上尊老、养老成为普遍的风气。文帝之后,武帝也多次颁布诏令倡导尊老、敬老和养老。对年老者进行授杖,也是经学中所见制度。乡饮酒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三年于正月举行一次,将被选举出的最贤长者举之为宾,次者为介,再次者为众宾,以示尊贤之义。......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