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汉经学对农业的重要影响及农业技术的改革

西汉经学对农业的重要影响及农业技术的改革

【摘要】:(三)经学与农业把阴阳和“气”的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是汉代经学对农业的重要影响,《汜胜之书》在总结北方农业种植技术时说“凡耕之本,在于趋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欲耕种五谷使积蓄有余,必须在农业技术上也有所改革,《汜胜之书》记载的长安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经学农业

把阴阳和“气”的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是汉代经学对农业的重要影响,《汜胜之书》在总结北方农业种植技术时说“凡耕之本,在于趋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经学家讲天时与地利,《荀子·王制》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民有余食也。”《春秋繁露》讲:“耕种五谷,积蓄有余,家给人足,仓库充实。”汉代农学理论发扬了经学家关于不违农时,仓廪实、衣食足的思想并将之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汜胜之书》讲的趋时,就是耕种不要失去时机,和土就是使土壤疏松“勿令结块”,“务粪泽”是保持土壤水肥足够,早锄早获,即注意中耕及最后的收获。

欲耕种五谷使积蓄有余,必须在农业技术上也有所改革,《汜胜之书》记载的长安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区种法,是对长安地区旱作农业方法的总结,这种方法是先在塬区、半坡地区挖好种植坑,施入肥料,调和土壤进行播种密植,进行集中灌溉。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肥力,以保增产。

溲种法是长安地区农民发明的一种浸种法。即把动物骨头熬成汁,或者用蚕粪、兽粪及附子等动植物有机质来浸泡植物种子,在播种前浸泡,二十天之后便可以下种。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的关中及其西北地区,可以说是当时农业生产上的一场革命。(www.chuimin.cn)

当时在长安地区还盛行一种新的耕作方法,即代田法,何谓代田?即“岁代处,故曰代田”[36]。其方法是把土地划分为畎垅的形状,在畎中下种,中耕时将垅上的土直接培到畎中植物的根部,起到保墒、防风、防倒伏、集中水肥的作用,来年畎垅互换。这种作业方法,既保持了部分土壤的休耕,又有利于植物的成长,每亩可增产粮食一斛以上[37]

在农具改革上,赵过发明的耦犁和三脚耧最为重要。耦犁是一种合犋犁,采用二牛抬杠的驾犋方法,犁由犁柄、犁辕、犁床三部分组成,这种新的耕作工具,提高了耕地速度,“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38]。赵过还发明了三脚耧,这是在原来一脚耧的基础上同时能播种三行植物的机械,这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所证实,新中国成立后在山西平陆的西汉墓壁画上,出现了用三脚耧种地的画面[39]。这种工具提高工效很快,每天一个三脚耧可播种一顷多地,至今在关中地区还在应用,这不能不说是长安科技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