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学易学《易》又作《周易》,关于《周易》的得名,说法很多,首先关于“周”字自古以来便有诸多不同的解释,一说“周”为周密、周遍之义。而班固则主要以长安经学立于官学的易学为立论依据,所以有以上分歧。《易经》由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
2023-11-28
把阴阳和“气”的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是汉代经学对农业的重要影响,《汜胜之书》在总结北方农业种植技术时说“凡耕之本,在于趋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经学家讲天时与地利,《荀子·王制》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民有余食也。”《春秋繁露》讲:“耕种五谷,积蓄有余,家给人足,仓库充实。”汉代农学理论发扬了经学家关于不违农时,仓廪实、衣食足的思想并将之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汜胜之书》讲的趋时,就是耕种不要失去时机,和土就是使土壤疏松“勿令结块”,“务粪泽”是保持土壤水肥足够,早锄早获,即注意中耕及最后的收获。
欲耕种五谷使积蓄有余,必须在农业技术上也有所改革,《汜胜之书》记载的长安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区种法,是对长安地区旱作农业方法的总结,这种方法是先在塬区、半坡地区挖好种植坑,施入肥料,调和土壤进行播种密植,进行集中灌溉。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肥力,以保增产。
溲种法是长安地区农民发明的一种浸种法。即把动物骨头熬成汁,或者用蚕粪、兽粪及附子等动植物有机质来浸泡植物种子,在播种前浸泡,二十天之后便可以下种。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的关中及其西北地区,可以说是当时农业生产上的一场革命。(www.chuimin.cn)
当时在长安地区还盛行一种新的耕作方法,即代田法,何谓代田?即“岁代处,故曰代田”[36]。其方法是把土地划分为畎垅的形状,在畎中下种,中耕时将垅上的土直接培到畎中植物的根部,起到保墒、防风、防倒伏、集中水肥的作用,来年畎垅互换。这种作业方法,既保持了部分土壤的休耕,又有利于植物的成长,每亩可增产粮食一斛以上[37]。
在农具改革上,赵过发明的耦犁和三脚耧最为重要。耦犁是一种合犋犁,采用二牛抬杠的驾犋方法,犁由犁柄、犁辕、犁床三部分组成,这种新的耕作工具,提高了耕地速度,“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38]。赵过还发明了三脚耧,这是在原来一脚耧的基础上同时能播种三行植物的机械,这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所证实,新中国成立后在山西平陆的西汉墓壁画上,出现了用三脚耧种地的画面[39]。这种工具提高工效很快,每天一个三脚耧可播种一顷多地,至今在关中地区还在应用,这不能不说是长安科技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一)官学易学《易》又作《周易》,关于《周易》的得名,说法很多,首先关于“周”字自古以来便有诸多不同的解释,一说“周”为周密、周遍之义。而班固则主要以长安经学立于官学的易学为立论依据,所以有以上分歧。《易经》由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
2023-11-28
(三)经学与长安文学经学对长安文学发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儒学的独尊,很多文学家本身就是当时有名的经学之士。经学家与政治家看重礼乐的教化作用,更看重的是他的经世致用作用,在汉代经学家的眼里,礼乐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汉代的辞赋学家则用赋的形式,记述了长安经学中礼的实践及其自己对礼的作用的看法。......
2023-11-28
(四)经世致用汉代经学家对于《六经》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先王安国治邦之术的阐释来服务于当代社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世致用。汉代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及史学著作,也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其最终目的的。[15]司马谈说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就是为后王制法,为后世作则,这种把史学与政治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023-11-28
(二)长安文学的特征长安地区的文化特征,深受统治者思想变化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特点:汉初重黄老,所以汉初无论是陆贾、贾谊他们的文化创作都表现出明显的“无为而治”倾向,陆贾提出的马上得之,宁马上治之的观点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些移民文化以楚文化对长安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是长安文学中的奇葩,为一个时代所有的独特文学现象。......
2023-11-28
(五)春秋公羊学的影响春秋公羊学对汉代政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公羊传》的解释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学,因为其理论的权威性与独尊,成为西汉中期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汉武帝处理边疆和民族问题,有两条重要的理论根据:一是来自于《春秋公羊传》的复仇思想。......
2023-11-28
(一)今文尚书学前已述及《尚书》是西周以前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由上述情况可见,在长安经学的传授中,朝(晁)错应是传《尚书》的第一人。因其是口授并由晁错用汉代隶书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今文《尚书》。根据《史》《汉》的记载,西汉长安经学被立于学官的《今文尚书》其传授传承系统大致如下:第一阶段:伏生传晁错、张生、欧阳生。......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