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谶纬的哲学与政治意义谶纬作为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但我们认为在这个学术体系的主体还应当是在哲学领域和政治领域。从西汉末年以来,谶纬对汉代的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2023-11-28
(二)谶纬著作及主要内容
出现于西汉末年的谶纬书,由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获得了与经学同等的地位。
关于谶纬书的著作篇目,依《隋书·经籍志》的说法,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有《九圣之增演》三十篇,加上《七经纬》(在《六经》之外加上《孝经》为七经)三十六篇,合为八十一篇。这是自西汉末年以来保存下来的谶纬书篇目。
《七经纬》是与经学关系最为密切者,在此我们以《四库提要》为主并结合陈先生《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及钟肇鹏先生《谶纬论略》二书作一简单介绍:
据《后汉书·樊英传》李贤注所云,七纬著作包括:
《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共六种。
《书纬》:《璇玑钤》《考灵曜》《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共五种。
《诗纬》:《推度灾》《汜历枢》《含神雾》共三种。
《礼纬》:《含文嘉》《稽命征》《斗威仪》共三种。
《乐纬》:《动声仪》《稽曜嘉》《汁图征》共三种。
《孝经纬》:《援神契》《钩命决》共两种。
《春秋纬》:《演孔图》《元命包》《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共十三种。
以上《七纬》合计三十五种。较《隋志》所说少了一种。关于三十六纬中所缺的是哪一种,向来有不同说法,但公认而且比较确切的说法是少了《春秋纬》的《命历序》一篇,加之则为三十六篇。[25]
关于《七经纬》的主要内容,现分别予以介绍:
《易纬》:
《稽览图》,该书把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与六十四卦相配合,主讲卦气与占验,因为是供帝王稽览,且书中有图,因命《稽览图》。
《乾凿度》,认为《易》有六位三才,其中蕴含了天道、地道和人道,并以人道昭天道。在宇宙构成论上,《乾凿度》表现得十分成熟,充分反映了汉代天人之学的成就,例如他说:
“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这种强调人在宇宙中有中心地位,宇宙的物质性的宇宙构成论的思维及建构,后世许多哲学家也没有超过他。
关于该书的得名,《易纬·乾凿度》卷上引《太古文目》说:“乾者,天也,乾训健,状健不息,日行一度;凿者,开也,度者路也。圣人凿开天路,显彰化源。”
这是说《乾凿度》是论述圣人开辟通天之路,说明宇宙万物形成之来源的著作。
《通卦验》,因本书主要在解释说明卦气的征验,故名《通卦验》。正如孙瑴在《古微书》中说:“阴阳律历皆祖于《易》,气也者,物之先者也。故物无以验,则验之气;气无以验,则验之风,而其朕其几,集动于卦。此王者所以体天元而圣人所以法天行,必谨于卦气也。”
在这里作者认为万物是由气构成的,所以由气可以验物,由风可以验气,而卦又是风气之先兆,所以由此兆则可预测人事之吉凶。
卦气说,是将易学与历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两汉易学家建立筮法体系的方法之一。从《通卦验》的方法论上看,他与孟喜的卦气说应当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辨终备》,《四库提要》:“《易纬·辨终备》一卷云,‘今《永乐大典》所载仅寥寥数十言,已非完本,或其书先佚而后人杂取他纬以成之’。该书全讲灾异占侯,天人感应之类,有辨其吉凶,以作准备之意,故作《辨终备》。”
《是类谋》一作《筮类谋》,《四库提要》著录一卷,该书主要讲筮类可行之事而预为之筹谋,故名《是类谋》。
《坤灵图》,坤为地,坤灵即地之神灵,因配有图,故名《坤灵图》。今本仅存二百余字卦辞。
西汉的《诗纬》著作主要有:《推度灾》《汜历枢》《含神雾》三种。
《推度灾》,以阴阳五行为根据,以天之行度来推天意进行占验,故名《推度灾》。关于《推度灾》的研究,清代有陈桥枞的《诗纬集证》、胡薇元的《诗纬推度灾训篡》可供参考。
《汜历枢》,一作《汎历枢》,关于《汜历枢》的含义,赵在翰在《七纬·诗纬叙目》中说:“永言律本,运谱历轨,汜览五际,其枢在水。”在《七纬·诗纬叙录》中又说:“历数之运,际始之道,曰《汜历枢》。历数运行,重在关键,故名之为《汜历枢》。”
《含神雾》,就天运人事而言,古人认为其皆统之于神灵,其外显象,气氲冥冥,其神灵奥义,幽隐蒙笼如雾之笼罩,故曰《含神雾》。《含神雾》序列上天五帝座之神名,以六律五音配《诗·国风》之十五国地域,以释诗。
《书纬》,汉代流传下来的著作有《书纬》五种,即:
《璇玑钤》,璇玑又作旋机。《尚书·尧典》“在旋机玉衡”,关于旋机玉衡的解释,今古文《尚书》不同,今文《尚书》以为是星名,古文《尚书》认为是观测天象的仪器。钤即关键。全书主要叙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汉代所出现的符瑞征验,用以说明天人感应的道理。(www.chuimin.cn)
《考灵耀》,又作《考灵曜》,灵曜本指天上的日月星辰,考灵曜即考察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赵在翰在《尚书纬叙目》中说:“七政行天,两仪斡运,测景曜灵,时成不紊。”《考灵曜》中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
《刑德放》,放者,仿也,以人事仿天也。因为天有阴阳,在经学家看来,阳主生,阴主杀,人道仿天则有德、刑,德为政本,刑以辅教,故名曰:《刑德放》。
《帝命验》,帝指天,帝命即天命。经学家认为人间帝王命运,理政得失,皆有天命,朝代兴亡,帝王命历长短皆由天定,且在关键时刻则有符命降之于天,也就是天命有征验,故名之曰《帝命验》。
《运期授》,运期一作期运,即命运的期限。汉代经学家相信命,认为命运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他们的依据是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赵在翰在《尚书纬叙录》中说:“《帝命验》《运期授》则明五行相代之期,易姓而兴之理。”是说帝王受命的期运有长短,为天所授。该文记载了白、黑、赤、黄、苍五帝兴亡的世数与年代及受命、命去之符应,是五行学说产物。
汉代有关《礼纬》的著作主要有:
《含文嘉》,礼用以区别文质,质为文之本,质以文而有光彩,文质并美谓之《含文嘉》。该书主要论礼之起源及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等礼之核心。赵在翰《礼纬叙目》曰:“礼象文明,嘉美之会。”
《稽命征》,全书言三统三正的轮流更替及宗庙祭祀之礼。多引古传记之文,是研究汉代经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赵在翰在《礼纬叙目》及《叙录》中说:“天秩天叙,定命之符,稽古同天,古帝道孚,圣神征应,匪曰矫诬。”“由文质以征命,次《稽命征》。”
《斗威仪》,宋均注《春秋·说命辞》云:“斗居天中,而有威仪,王者法而备之。”是说北斗居于天之中央,象征着天之威仪,因而王者亦取法北斗,故名曰《斗威仪》。
本篇主要讲五德终始,五行五声与政教相配的道理以及与日月星辰相感应之征象,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产物。
汉代有关《乐纬》的主要著作有:
《动声仪》,关于该书的命名,朱彝尊《经义考》云:“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指音乐的功能在于教化。所以《动声仪》是讲音乐教化功能的。孙瑴说:“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正气感人,而顺气应之。能动物者,莫如乐也。其翼在仪,仪动则人心为之动矣。”(《古微书》)本书主要论述五声律吕和四气风物相感应的道理,同时也指出音乐可以感动人心而动容周旋,咏歌鼓舞都会显示出一种盛德,显示出一种让人感到的威仪。
《稽曜嘉》本篇并没有专述表达音乐之事,而是取天地人物中最为光明最为美大者,表示乐的功能,乐理能通天地人物,能体现出天地之间最感人、最美好的境界。全篇叙述三正三教,五行更替,文质代变的道理,稽其与天同行,功成事举,光曜美嘉,所以称之为《稽曜嘉》。
《叶图征》一作《汁图征》《协图征》《什图征》。本篇主要论述音乐与政教相通之关系,说明天地人物相互感应、相互和谐的道理。原本有图,乐以协和,制作灵图,以为征验,故名《叶图征》。
汉代有关《春秋纬》的著作,主要有以下数种:
《演孔图》,赵在翰《春秋纬叙目》云:“圣不空生,法治木铎,有命自天,黑龙赤雀。”又《叙录》云:“首《演孔图》,纪黑精之降,应图而生。”全书叙述孔子因获麟而作《春秋》,九月书成,端门受命,天降血书,因其中有作图制法之状,因名《演孔图》。《春秋》有哀公十四年获麟之说,即据《演孔图》为说(钟肇鹏《谶纬论略》),这应是春秋公羊学派美化孔子之作。
《元命包》,包、苞相通,所以又写作《元命苞》。孙瑴《古微书》云:“元,大也。命者理之隐深也。苞,言乎其罗络也,万象千命,靡不括也。然主以《春秋》立名之意为之履端,故其名则然。”《春秋》大一统,统之于一元,因制天命,无所不包,故名之曰《元命包》。
全书阐释《春秋》首书“元年春”的微言大义,引孔子曰:“丘作《春秋》,始于元,终于麟,王道成也”为依据。论述五行更替,帝王迭兴,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道理,同时书中对符瑞、灾异的出现及与人道之关系亦多有论述,同时还保留了大量的天文、地理资料。
《文耀钩》,也作《文曜钩》。孙瑴在《古微书》中说:“大率阐星耀,而幽曲言之,故曰钩。”这是讲孔子修《春秋》书成,“光耀四布,钩深致远”(钟肇鹏《谶纬轮略》),故名《文耀钩》。本篇主要论述了列宿分布与州域分野的对应关系,同时还论述了天象与人事的感应关系,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产物。
《运斗枢》,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中国古代,北斗是最显著的星辰,斗星的运行是制定历法的主要参考,北斗七星中第一星名为“天枢”,斗枢的转动为定历法、施政教所取法,故名之曰《运斗枢》。
《感精符》,孙瑴《古微书》云:“此言一切灾祥,皆精神所感召,而天物天符,故多述人事。”《感精符》有云:“山川之精,上为星,各应其州域分野,分国作精,神符验也。”是说山川之精气,上而为星辰,并与州野分域相对应,所以君主理政得失,声闻于天,天则必有符应。书中所述三统、三正等都与《春秋》公羊家所说微言大义相一致。
《合诚图》,孙瑴《古微书》云:“明夫天人之合,皆有诚通,而其象已先著于图。”赵在翰在《七纬·春秋纬叙目》中说:“律历运期,一匡之神,所按合诚,图录以陈。”该篇描写黄帝、赤帝之形貌,受命符瑞,有“赤龙负图出”等,旨在说明天人感应,以诚相通,以图来示意。故曰《合诚图》。
《考异邮》,赵在翰《春秋纬叙目》云:“异成气错,溃败有由,王侯元德,天下归邮。”全篇写风雨气候与物象之变化,同时说明其与人事政教变化的相应关系,揭示出天人感应,必验于物的道理,考察灾异祯祥,必有天人通邮,符应相即之存在,故曰《考异邮》。
《保乾图》,乾为天、为君,此篇言君主受命于天,应运而受图,当保之,故曰《保乾图》。书中以五行说为指导,以五行相生、相克来叙述王朝兴衰,帝王替代事。
《汉含孳》,孳,孳生之意,《汉含孳》即讲汉朝的孳生。赵在翰《春秋纬叙目》云:“薪采得麟,火德孳萌,圣为赤制,垂法文成。”这里是讲获麟是汉朝得天命,受符瑞的标志,汉为火德,所以也是火德开始萌生之际,圣人为汉制法,所以刘邦当应运而王天下了。
《佐助期》,赵在翰《春秋纬叙目》云:“圣王代出,辅佐应期,麟征汉代,星精勋垂。”本篇主要讲凡帝王应运而生,一方面会有天神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会有重要的辅佐之臣应期而至,以兴成王业,故名《佐助期》。书中记载了汉朝主要功臣萧何等人为天上星精(如何为昴星精)之事,以见天人感应之事。
《握诚图》,赵在翰《春秋纬叙录》云:“诚者天道,王者所握。”这里是说,诚就是天道,帝王应当把握。全书仅存佚文数条。
《潜潭巴》孙瑴《古微书》曰:“潜潭者,水之深沉也;巴,又水之屈曲也;蜀江学巴字而流,盖其远也”。赵在翰《春秋纬叙录》云:“其机难测,其理难明,幽则潜也,曲如巴也,《潜潭巴》又次之。”本篇记述了日蚀于六十甲子日每天出现所主之事,认为阴阳灾异之事,为天道神秘,深潜而幽微,诚难言之,如蜀江学巴字之流,故名《潜潭巴》。
《说题辞》,赵在翰《春秋纬叙录》云:“《说题辞》总解经言,阐扬纬理也。”由此可以看出本篇主旨以通论六经旨意,阐明纬义为主。在本篇中作者将重点放在对《孝经》及《公羊春秋》的阐释上,有概括性质,研究汉代谶纬对《六经》的解释,此篇甚为重要。
《命历序》:通篇讲命历的次序,即帝王受命于天,因而其年世便要受五运相承的限制,历数有序,不可逾越。该篇还列举了自天地分剖,所历十纪,自三皇迄于春秋的帝王历数序列,故曰《命历序》。
以上简单叙述了七经纬的基本内容。在汉代长安经学时代,除七经纬外,流传下来的还有《孝经》及《论语》纬,但这两部经典都不在《五经》之列,而是属于传记性质的东西,所以不能有“纬”,因而《孝经》《论语》都称为“谶”。但由于谶纬后来的混淆,故也有“纬”的称谓。
《七经纬》及《论语纬》《孝经纬》这是汉代谶纬书的主体部分,除此而外谶纬著作还有许多,因其与我们所研究的长安经学关系不大,所以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三)谶纬的哲学与政治意义谶纬作为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但我们认为在这个学术体系的主体还应当是在哲学领域和政治领域。从西汉末年以来,谶纬对汉代的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2023-11-28
(二)长安文学的特征长安地区的文化特征,深受统治者思想变化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特点:汉初重黄老,所以汉初无论是陆贾、贾谊他们的文化创作都表现出明显的“无为而治”倾向,陆贾提出的马上得之,宁马上治之的观点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些移民文化以楚文化对长安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是长安文学中的奇葩,为一个时代所有的独特文学现象。......
2023-11-28
《史记》和《汉书》所见区域经济与区域政治评价,六见“天府”的说法,其中五次都是指关中。长安,可以称作西汉经学的“天府”。在齐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之中,经学被列为第一,是符合文化史的实际的。长安因政治重心西移得以吸引齐鲁文化西渐。而长安,成为经学论著收藏和进一步传播的中心。......
2023-11-28
(一)今文尚书学前已述及《尚书》是西周以前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由上述情况可见,在长安经学的传授中,朝(晁)错应是传《尚书》的第一人。因其是口授并由晁错用汉代隶书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今文《尚书》。根据《史》《汉》的记载,西汉长安经学被立于学官的《今文尚书》其传授传承系统大致如下:第一阶段:伏生传晁错、张生、欧阳生。......
2023-11-28
(一)谶纬释名谶纬起源甚早,在西汉末年开始形成了一股思潮,这当然与汉末的政治衰败有很大的关系,到东汉则达到了极盛。“纬,织衡丝也。”《释名·释典艺》:“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谶,纎也,其意纎微而有效验也。”《玄应一切经意义·九三》:“谶,秘密书也,出《河洛》。”后人的解释也基本上不离这个范围。......
2023-11-28
(三)《天人三策》与更化改制改制更化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的更化,主要是指第二点。他的更化思想理论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11-28
三是对经学经世致用的探讨,“《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义而不辩”,这里说的经世,就是经纶治理天下之意。班固认为三代有乐,至周衰而亡,故无遗法。这六部儒家经典,汉人也常称其为六艺。由于秦火的原因,汉初关于经书的流传已十分稀缺,汉朝政府虽有多次的求书及献书之举,但原始典籍的丧失却是明显的事实。......
2023-11-28
(四)经世致用汉代经学家对于《六经》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先王安国治邦之术的阐释来服务于当代社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世致用。汉代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及史学著作,也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其最终目的的。[15]司马谈说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就是为后王制法,为后世作则,这种把史学与政治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023-11-28
相关推荐